• 1、读图阅史,把握时空。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B、②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③处居民最早种植小麦,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④处居民的大多数居住形式为穴居,饲养了猪和狗
  •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
    A、黑龙江流域 B、海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是什么?
    (2)、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三例不同流派及思想家及其政治主张。
    (3)、材料二所述的历史现象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请从其进步性意义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的理解。
  • 4、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三皇、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号曰‘皇帝’。”王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及至秦,统一国之币。度量衡石丈尺同一。车同轨。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为巩固统一做出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
  • 5、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以无为而处之,顺其本缘。由此可知,唐代(  )
    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佛教融合儒、道的思想 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三教并行已经完成
  • 6、如图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     )

    A、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B、军事建制与将士慰问 C、灾情赈济与水利设施 D、西域商路与驿道维护
  • 7、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     )

    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 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 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
  • 8、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长途贩运的快速发展 B、商业往来得到政策支持 C、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 9、780年“炎建议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
    A、在前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B、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0、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中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东汉尚书台的设立
  • 11、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

    A.

    东汉初年刘秀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光武中兴

    B.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元盛世

    C.

    汉武帝刘彻推行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制度,兴建长安城

    文景之治

    D.

    唐玄宗在位期间,选贤举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贞观之治

    A、A B、B C、C D、D
  • 12、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大都分布于江淮地区或长江中下游沿岸。这一现象有利于(     )
    A、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 14、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尚书》有云“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左传》“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崇德尚贤 B、勤俭节约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在经历了一个波动期后,隋朝又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中国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而在罗马帝国,西罗马一经解体,就再也没能恢复,在西罗马的废墟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蛮族国家,演变成欧洲林立的小国,导致欧洲中世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暗时代的到来。那么为什么同样的“蛮族”入侵,在中国和西方的结果不同呢?为什么中华帝国在崩溃后总能统一,而西罗马帝国一旦崩溃,就再也不能复建呢?

    ——摘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淹没在宗族体系之中。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以夫妻为核心的两代层结构小家庭。它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在伦理上又是一个充满天伦之乐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中,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厚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

    ——整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北魏建国之初,由于刚由原始社会脱胎不久,在婚配上尚带有原始的遗风,部族内部通婚现象仍广泛存在。孝文帝即位不久,就诏令禁绝同姓相婚,令下后如仍有犯者,处以绞刑。他认为北魏社会,由于婚嫁越轨,使“贫富相高,贵贱无别”的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重,为此,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等士族与百公伎巧卑姓为婚。除此之外,孝文帝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室女大约有40多人嫁给汉族高门。于是,鲜卑族王室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

    ——改编自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前后家庭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秦国统治者推动上述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婚姻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良渚古城作为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一环,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钱山漾文化在文化因素上一脉相承。古城的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城(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祭坛墓地和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俨然是一个政教中心,政权管辖所及的范围除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外,更是远达今天江苏北部、钱塘江以南的地区。通过考古再现良渚古城,可以发现它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自《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材料二   五代十国时期,江浙、川蜀、两湖等南方地区经济得到较大的开发,逐渐显示出南方区域经济的优势。若干以商业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已经形成,因此,东汉以后,长江流域只能建立蜀、吴两国,唐以后却可以成立好几个小国。范仲淹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这些地区开始大量种植水果、花卉和药材等,并且将其大量运往到北方,即使战事紧张,这种商业联系也不曾隔断过。

    ——整编自王丽梅《论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影响。
  • 18、《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     )

    ①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②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高度集权

    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④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19、《宋书》记载江南地区:“自义熙十一年(415)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该区域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

    ①大运河的开通       ②民众负担相对减轻       ③曲辕犁的发明       ④相对稳定的政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观察下表。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     )

    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部分)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宋杨

    以恭孝称于乡闾

    不应州郡之命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许晏

    乡人皆称弟克让

    晏等以此并得选举

    A、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B、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C、乡里舆论的支配作用 D、阶层流动的固化趋势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