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 2、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 D、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 3、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 4、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 5、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 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 684

    100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 6、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 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
  • 8、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 9、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 10、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 1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 12、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服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集》

    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城的公共建筑规划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共和时期,罗马缺少奢华壮丽的建筑物,但罗马人并未感到困扰。原因在于,在元老院这一具有寡头性质的集体议事机构中,没有任何元老能通过斥资修建纪念建筑来彰暴自己的地位,这样做不仅无法赢得同侪的尊重,反而会引发对其权力野心的负面观感。另外,如果政府全库右闭罢次入利生活的基础设施,或者改善公共道路。如果有人主持修建一个大型供水渠,他一定会赢得公民们的称赞。

    ——摘编自【英】麦克伊书迪《古典世界的城市:从地图探寻文明的细节》

    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令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视渭河为“天汉"

    ——摘编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材料三

    陪都核心,由两汉迄今,均在两江汇流处。城市中心,偏今日陕西街、林路一带,此为本市发展之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移动,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此为发展中之第二期。民国十七年(1928)划定新市区范围,新市区之开辟系由沿江趋向内陆公路,车站与轮船码头,互争雄长,此为发展之第三期。二十二年重划市区,以巴县城郊,江北附,及南岸五塘,划归市政府管辖,此为发展之第四期。二十六年国府西迁,复于二十九年将市区扩大,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此为发展之第五期。而迁建区则北达北确,南至南温泉,东起广阳坝,西抵白市驿,此大陪都之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可预期为发展之第六期。(如图2)

    图2

    ——摘自《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材料四

    1922年,国际田园城市与城市规划协会召开会议,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让田园城市在全球开花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欧洲广到非洲城市规划中。这些城市具有相同之处:一个中央政府办公区以及相邻的商业办公区和中心购物区,它们被低密度的欧洲居住区包围。非洲人聚集的“非洲大院”相对较小,被分隔于城市一侧,通过诸如铁路这样的实质性屏障,尽可能远地和欧洲区分隔开来。

    ——摘编自【英】霍尔《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重庆城区扩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推行“田园城市"规划的后果。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雍的现象。万历三十七年(1609),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公里积沙被抓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

    ——据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清末民初有6个堡寨、421个村宅、近10万亩农田遭埋压危害。沙区层民为求生计,背扛肩挑,移沙造地,垒石防沙护田,散压柴草挡风救苗,依然不改“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景象。金鸡滩村马德宽借风移沙造田,或扬沙移丘,或背驮士石压沙,早出晚归,奋战10余年,夺地20余亩,微产杂粮,仍不解贫。

    ——摘编自《榆林市志》

    材料三

    1953年后,埃及政府对治沙实施政策扶植,并对各省的土地开发建设局实行系统领导,协调治沙。埃及还成立了专门的沙漠研究中心,从1979年起建立了5个沙漠士地开发技术实验推广示范中心。这些研究机构与推广示范中心紧密配合,研究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应用。此外,埃及还从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美国、法国等组织和国家获取资金、技术、设备及优质种源等。埃及开发沙农业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郝晋珉等编著《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地。石光银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多措并举,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道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中国对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据任仲文编《千秋伟业百年风华》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陕北治沙的背景及效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民初榆林治沙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埃及治沙的历史经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在毛乌素沙地治沙的意义。
  • 16、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播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件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C、揭示历史复杂面向 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
  • 17、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 18、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名单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掣造国家认同的基础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 19、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大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并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 20、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面,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上一页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