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
2、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 )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 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 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
3、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
天津武备学堂
(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
(1895年,综合性学堂)
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
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
A、百日维新的成效 B、统一学制的建立 C、社会制度的演进 D、洋务人士的反思 -
4、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
5、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破除了门第界限 C、改革了选官制度 D、削弱了士族集团
-
6、中华文明之生成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成不变。在比较的视野和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考演化之路径,察历史之创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何以中国?“中国”概念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由最初标杆竖旗以示居处方位的中心概念——“余其宅兹中国”(铭文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逐渐发展到文化和权力叠加的辐射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进而再到愈益清晰化的政区地理界分的民族国家疆域概念。有学者研究推测,早在陶寺文化就已经有了地中的观念。约铸于西周中晚期的遂公盨(又名豳公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划分土地),随山浚川”等记载。
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的历史记忆奠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认同。章太炎说:“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钱穆说:“断断无一国之人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何尊发现的意义,概括禹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章太炎“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的认识入手,例举人类文明演进的相关史实,以“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15世纪中叶以前属于陆地的历史,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属于海洋的历史,而空域的历史刚刚经过一个世纪。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谨以此誓于国民。”正是在他宣读这份誓词的那一刻,就职宣誓制度开始走进近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首次将宣誓写入宪法文本。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宣誓令》,要求文武官员及其他依国家法令执行职务之人,须宣誓后始得任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等
材料二 1215年,英王约翰宣誓遵守《大宪章》,这一行为被视作近世宣誓制度的渊源。英国宗教改革中,宣誓成为一种民族国家政治象征的仪式化操作。167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宣誓法》要求文武公职人员一律宣誓,并表示遵守国教仪式,这意味着只有国教徒才可以担任公职。此法公布后,海军大臣詹姆士因是天主教徒而被迫辞职。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和英国就职宣誓制度的不同。(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就职宣誓制度蕴含的进步因素。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1925年出生,13岁参加革命,历经大小100余场战斗。以下是他在革命时期所写日记的摘编:
编号
日记内容(摘编)
①
早饭后上课,先上政治训练课:由指导员来讲国内时局形势、政策、八路军的性质和任务等;再上军事课:投弹、射击等。下午两节课:文化课和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更是阳光灿烂:俱乐部、写墙报、教唱歌等。晚上全连集合点名,指导员讲评一天的好坏等。
②
的的确确,这一次是我改造思想的绝好机会,深入农村搞土改;昨天的批评,为我的反省准备了条件。
③
今天是礼拜日,是时事学习的日子,我学昨天发来的文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该讲话全面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二十三年的历史经验)。
④
干吧!今后六个月将是从战争进入和平的六个月。在这个过渡期间,必须准确把握住方向,认清当前的时局,不为任何情况所摇撼,不为耀眼的光线所迷惑。既不要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消极等待,也不要悲观失望,怠工动摇。
(1)、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推断日记②③④的写作时间顺序,并阐述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长期受到保护。《礼记·王制》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秦汉律法中已有保护耕牛的明确规定。龙岗秦简中有处罚“杀伤牛马”的法律条文,张家山汉简《田律》将杀牛与伤人行为并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禁止屠牛政策继续推行。北魏孝文帝曾下诏禁杀牛马,南朝谢谖“位司徒右长史,坐杀牛废黜”。重罚之外也有特例,如《三国志》载:“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陈)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唐宋以后,禁止屠牛的相关规定更为细致。唐宣宗曾下令三年内不得杀牛,需用牛祭祀时则以其他牲畜代替。《大明律》规定:“若盗马牛而杀者,杖一百、徒三年。”清前中期,政府对屠牛者多充军发配至边疆,同时规定“其(牛)残、老、病死者,勿论”。尽管历代对屠牛惩罚相当严厉,但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
——摘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影响。 -
11、苏联时期的某次改革提出:放松集体农庄对庄员的各种限制;在提高畜产品、马铃薯和蔬菜的征购及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改进收购制度,使其转到合同制的轨道上来;改善拖拉机站的工作等。下列措施属于这次改革的是( )A、推行粮食税制度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恢复商品的交换 D、开展大规模垦荒
-
12、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餐馆里曾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有名工人从婴儿车工厂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攒辆婴儿车,等把零件组装好一看,居然攒出了一挺机关枪。这一笑话的流行能反映当时德国( )A、与协约国开展军备竞赛 B、工业标准化程度高 C、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 D、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13、19世纪初的英国,每逢秋收,手织工们就储备起大量的粮食、奶酪和煤等,足够用到来年春季。19世纪30年代,手织工们家中的摆设逐年变坏,大人小孩衣着越来越差,许多人的生活已成问题。该变化表明( )A、产业转型影响了财富分配 B、纺织行业逐步走向衰落 C、资本大量集中于中间阶层 D、垄断组织加剧贫富分化
-
14、 关于启蒙运动的起源,数学家达朗贝尔将这一运动的鼻祖确定为提出“归纳法”的培根,还有学者将该运动的起点定在笛卡尔发表《方法论》的1637年,或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1687年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启蒙运动推动理性思维方式形成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C、数学原理与启蒙思想的内涵一致 D、启蒙运动以科学理论为研究重心
-
15、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A、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
16、 约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着一个混合了地中海与撒哈拉以南人种的族群。他们有花岗岩工具、陶质烘烤用具和碗盘,有用兽骨做成的配饰,以及女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岩制成的罗非鱼式样的首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埃及( )A、物质文化丰富多样 B、同苏美尔文明交流频繁 C、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D、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
17、 《参考消息》曾刊登外国媒体评论:“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一支活跃而重要的力量,这是1978年世界事务的显著特点。”“1978年,是中国年。因为,正是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平衡。”以上评论是基于我国( )A、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B、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 D、与美国建交打开外交新局面
-
18、1950年12月,《劳动报》刊文称:假定100万上海职工每人每月都存入4元(已折算为新人民币),1个月就可吸储400万元。这笔钱如果用于购买棉花,可供450万纱锭生产一天:如果用于铁路建设,每月可造100公里。该文刊发的目的是( )A、践行过渡时期总路线 B、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C、配合开展工商业改造 D、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稳定
-
19、 下图是1936年12月《上海漫画》刊登的一幅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B、民众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C、片面抗战路线引发民众抗议 D、汪伪政权镇压抗日活动
-
20、 毛泽东在某一报告中指出,应该“按照市场需要的原则,发行适当数目的纸币,吸收群众的存款,贷款给有利的生产事业,有计划地调剂整个苏区金融,领导群众的合作社与投机商人作斗争”。这一论述旨在( )A、应对国统区金圆券改革冲击 B、保障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 C、推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D、促进国民大革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