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自1439年之后,此前需三级会议同意方能征收的“协议税”,为建立在君主权威基础上的“强制税”所取代,法国国王最终取得了不经三级会议同意便可自行征税的权力。该变化( )A、破坏议会政治传统 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引发资产阶级革命 D、巩固封君封臣关系
-
2、被8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誉为“黄金之地”的加纳帝国,位于盛产盐的撒哈拉沙漠和盛产黄金的班布克地区之间。加纳国王对每单运到班布克的盐征税2金币,并为来访的阿拉伯等商人修建了城镇。这反映出加纳( )A、重视商业贸易 B、人民负担沉重 C、赋税制度先进 D、交通往来便捷
-
3、1955年,各地农业合作社广泛发动群众,按照谁负担谁受益的原则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当年全国共扩大灌溉面积1580多万亩,可增产粮食7.9亿斤。此举( )A、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B、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C、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 D、推广了人民公社制度
-
4、下图是《新中华报》1939年12月23日刊登的版画《发展边区经济,粉碎敌人经济进攻》。该版画意在说明( )
A、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B、国民党的消极抗日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根据地建设的重要 -
5、1913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召开前,工商总长刘揆一发表演讲称博览会表面上是各国“物产之比赛,智识之交换”,实则是“国际之竞争,国度之表示”,可“唤起一般国民商战之兴会,达到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这反映出( )A、提倡国货观念盛行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国民政府鼓励实业
-
6、北伐战争爆发后,天津的《北洋画报》围绕“讨赤”“以武安国”等关键词介绍北洋政府的“南征”。同时期上海租界出版的《良友》画报则围绕“革命”“崇文新国”等关键词报道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此种差异能够说明( )A、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B、区域文化影响价值观 C、政治媒体缺乏客观性 D、各方重视利用舆论战
-
7、封建时代的翰林多是通过科举考试,具备进士出身的传统文人。1902年,翰林院却上奏与新兴的京师大学堂辩驳,成功争夺到以西政西艺为主题的“新书”的编写权。这反映了(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洋务运动的开始 C、新政改制的冲击 D、维新变法的兴起
-
8、乾隆皇帝曾申饬陕西巡抚巴延三:“卫藏(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尚在羁縻,犹以外夷目之者可比”,因此在奏折中严禁用“夷使”称呼卫藏使者。此举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规范外交秩序 C、稳定边疆局势 D、强化统一观念
-
9、明朝后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曾援引某位先哲的理论来为自己辩护,认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但求心理之同,不分东西之异,何所见之不广也”。该理论( )A、促进了西学东渐 B、推动了儒学复兴 C、传播了陆王心学 D、继承了程朱理学
-
10、大理与宋关系密切,宋徽宗曾册封大理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大理王”,大理所使用的文字也是以汉字为基础,还将佛教与儒学相结合,读书人崇奉佛法,僧人诵读儒经。这反映了( )A、藩镇割据挑战中央集权 B、“三教合归儒”已经形成 C、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D、儒学吸收佛学形成理学
-
11、某地古墓曾出土有墨书题记的麻布,其中一件写有“庸布一端伯”,另一件写有“慈利县让德乡永乐里户主田元卿调布一端”。据此可知这些麻布可能来自(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
-
12、位于河南南阳的八里桥遗址是公元前1700—1600年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在聚落布局、器物形态等方面与二里头遗址高度一致。在该遗址可能发掘出( )A、刻有文字的兽骨 B、表面粗糙的瓷片 C、雕刻精美的玉石 D、用于冶铁的陶炉
-
13、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和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孝文帝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时期的赋役制度及与魏晋时期赋役制度的主要区别,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
14、战国至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最终建立起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为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概述该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周、秦、汉初“有天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用一句话阐明作者所论周秦之失之所在。 -
1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其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皆本 C、重义轻利 D、崇富尚利
-
16、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 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7、“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抒发了白居易一举登第后的豪迈之情。这受益于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18、唐代有位高僧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并在奈良主持建造了至今仍被日本视为国宝的唐招提寺。这位高僧是( )A、玄奘 B、鉴真 C、法显 D、空海
-
19、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20、据《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这反映了A、农业经济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土地制度改变 D、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