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典当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借贷机构之一,基本功能是通过质押财物调剂资金的缓急余缺。北宋时期,资金需求多,推动了质典业的发展。明初,政府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佃农可以以米质钱。 自明中叶起,典当行资本规模越来越大、业务种类越来越广,不仅把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还不断扩充资本,注重资本的运用。清代的典当铺,业务兴隆,利润高,不仅做个人衣物、首饰等典押借款,而且也开始做棉花、粮食等小额农副产品放款。有些典当仿效钱庄,收受客户存款,发行可兑换的钱票、银票,可流通转让。
——摘编自朱海城《变与不变,典当业的长时段考察》
材料二 为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决边区抗战物资的大量需要与根据地落后生产物资的缺乏之间的矛盾,解决农民迫切需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矛盾,1937年10月1日,陕甘宁边区银行在延安成立,被边区军民亲切地称为“窑洞银行”。1938年,边区政府授权边区银行发行“光华券”,作为法币的辅币, 同时流通于边区市场,用于日常找零。1946年7月以后,边区银行依据“争取和,准备打”的总方针,拨出4至6亿元券币,办理各种农、工业及合作事业放款。
——摘编自闫秋池《陕甘宁边区银行的金融实践与历史贡献》等
材料三 搞亚投行没有挑战现有的世界金融体系。中国在亚投行的股权超过40%,这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担当。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一种新的制度,使得那些要接受贷款的国家不用接受非经济的条件。亚投行不仅愿意与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也愿意向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开放, 目的是全球的繁荣与发展。
——摘编自龙永图在“2015年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的演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典当行发展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创建陕甘宁边区银行的时代背景,并简述其历史贡献。(3)、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亚投行的积极影响 -
2、《现代欧洲史》历史丛书的首卷将1460年作为“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时间,并开宗明义地强调印刷术在 1460年至1500年间满足了“商人、律师、医生、官员”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根据这样的历史分期方法,可推测该作者高度关注( )A、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社会变革的关系 B、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演进脉络 C、技术、观念与西方社会变革间的关联 D、东方科技传入与西方社会演进的关系
-
3、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A、印度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的阻碍 B、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
4、国际贸易反映世界经济走向,下列对图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美英之间贸易极不平衡 B、数据反映了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美英两国外易持续增长 D、数据表明美英主导了国际市场
-
5、对中世纪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解读有误的是( )
1020年 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
1167年 牛津大学成立,40余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303年 法王腓力四世因向神职人员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13年 但丁《地狱》《炼狱》完成问世
1367年 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最终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1487年 都铎王朝的亨得七纪通过斯托克之战镇压了贵族的叛乱
1497年 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绘制完成
A、城市商业发展,有利于赢得城市自治 B、多国王权强化,奠定了民族国家基础 C、文艺作品问世,创立了人文主义思想 D、11至15 世纪,蕴含着社会转型趋势 -
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观察右图,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玛雅人在①处建造了大量金字塔庙宇 B、阿兹特克人在②处发明“浮动园地” C、印第安人在④外开凿了巴拿马运河 D、印加帝国在③处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
7、645年, 日本天皇设立年号,称孝德天皇元年为“大化元年“。第二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该诏书规定,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贵族世袭,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日本天皇的这些措施旨在( )A、全面改革,促进国家转型 B、改革体制,加强基层治理 C、树立威信,建立中央集权 D、仿唐皇帝,引领本国消费
-
8、新中国建立以来,现代科技取得了一列重大成就,由下列组图推知( )A、科技成果取决于科技工作者努力 B、科技发展得益于引进消化创新 C、中国科技引领了世界科技的潮流 D、科技发展与国家富强相辅相成
-
9、1912年1月,孙中山在参议院成立会上说“矧当北虏未灭,立法事业,与戎机相待(凭借、依靠)为用”。随后,他又属意制定五权宪法,并将宋教仁草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提交参议院,“以资参叙”。这表明( )A、法制工作成为施政重心 B、革命党人贯彻民主共和的理念 C、临时约法得到了实施 D、议会成为革命政府的权力中心
-
10、1912—1936年中国钢铁业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单位:公斤)
年份
煤
钢
生铁
1912
0.099
0.06
0.004
1936
84.96
0.88
1.725
表中的数据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抗日战争需要的推动 B、国民政府政策的调整 C、群众反帝爱国的促进 D、西方侵略势力的削弱 -
11、清初外国海盗假贸易之名行掠夺之实,出于国防的需要,中国采取了自卫性质的“禁绝”行为。嘉庆年间海盗活动猖獗,威胁海上航行秩序,嘉庆一方面建设海军武力打击海盗,另一方面引诱海盗投首。材料说明清朝前期( )A、出现了近代主权意识 B、强化了闭关自守政策 C、萌发了朴素海权意识 D、维护了世界自由贸易
-
12、明正德《松江府志》记有: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 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布机以青浦徐氏最为有名。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朝( )A、纺织领域专业化明显 B、私营手工业居于主导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13、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 内察自省, 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该乡约体现王阳明( )A、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思想 B、宗族互助,和谐乡里的思想, C、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 D、内外兼修,约束官民的思想
-
14、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时任抚州刺史颜真卿判词曰“(杨妻) 污辱乡闾,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最后判决“(杖)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赠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颜真卿判词体现了( )A、鼓励读书积极入世 B、鼓励妇女婚姻自由 C、强调家庭责任共担 D、强调儒家伦理道德
-
15、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个区,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辖区内郡县吏治。吕布从刘备手中夺得徐州后,“自封为徐州刺史”。曹操在做东郡太守时,(鲍) 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该现象说明( )A、刺史监察职能丧失 B、刺史京官地方官化 C、专制权力严重削弱 D、国家分裂日趋明显
-
16、《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观( )A、注重精神自由和物质追求 B、注重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 C、注重天人感应和以民为本 D、注重君权神授和修身齐家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视角
何为制度
研究取向
内部视角
法令条文
制度的支配性
中央
国家
自上而下
外部视角
现实运作
人的能动性
地方
社会
自下而上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 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 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年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 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 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 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 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个体小家庭能够独立完成再生产全过程时,以大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容易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孝公三年(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 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在地广人稀的秦国,二男以上分立门户,各自可授田百亩,大家庭里的劳动力被挖掘出来,成为国家的佃农,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这些人丁自立门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相应增加。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古罗马的不断扩张使“住在意大利而以务农为业的罗马公民和意大利公民的人数大为减少了,这不仅由于战时的死亡,还由于不断地向外迁徙,首先是迁移到东方去,而后来也向西方迁移。 因此没有农民来屯垦荒地。 而另一方面,又有着大群的奴隶,同时还有一批愿意使用奴隶来耕种土地的人”。于是,农业生产者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南意、北非和东方等地的具有高度文化技术的奴隶取代了原来的公民农民,罗马人在海外征服的胜利创造了农业劳动力的新源泉。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奴隶劳动的大庄园蜂拥而起。
——摘编自左芙蓉《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化与早期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罗马“大庄园蜂拥而起”的原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参加秋收起义的一位连长在家信中写道:“我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普遍开展的抗日救亡宣传,“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之势。 解放战争时期,新式整军运动通过诉苦和三查,让广大干部战士倒出了苦水、挖出了苦根、提振了士气,也使得大批国民党俘虏兵成为“解放战士”。 民主革命时期,党还通过办学、扫盲、办报、出书、广播、演剧、演讲等方式,加强文化教育、发展革命文艺、推动移风易俗,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营造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摘编自胡昌勇《培根铸魂育新人——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
材料二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专列“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章,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1986 年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党
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促进了蒋筑英、罗健夫、朱伯儒等一批时代楷模的涌现。 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为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中央文明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深远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