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结合各族群实际需要,其决定采取以英语为主,以马来语、华语、印度语和泰米尔语为辅的语言政策。而到1966年新加坡将双语教育写入《教育报告》,全民在掌握英语方便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掌握本民族语言。新加坡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摒弃西方文化的影响 B、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C、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 D、助推国家工业化建设
-
2、下图所示为1972~2021年美国民众对“是否希望增加移民”态度的变化情况。从发展趋势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多元文化交融决定经济全球化水平 B、移民问题成为美国社会冲突的根源 C、当今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逐渐消弭 D、移民符合当代美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
3、从189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参与了第一次、第二次海牙保和会公约。刘坤一、王之春等依据公法,主张在列强议定条约时削弱传教的特权,减少纠纷,保护自身的权利。还有一些驻外公使则开始更多地关注华侨,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这些说明当时( )A、中国外交体制开始转变 B、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注重维护本国的利益 C、传统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D、清政府已经灵活运用近代的国际外交规则
-
4、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反映了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C、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
5、约达尼斯的著作《拜占庭》载:“长期以来,如果没有哥特人的帮助,罗马军队在对抗任何民族的战斗中显然都要费很大的劲,所以他们经常向哥特人请求援军。君士坦丁大帝的政府也曾召唤约4000哥特人,以修建君士坦丁堡。”这反映了哥特人的迁徙( )A、助推了罗马的发展与强大 B、推动了农耕与游牧文明深入交流 C、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与战争 D、深刻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
6、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A、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埃及文明的精华 C、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
7、据考证,进入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商人进一步向马来半岛及其以东扩展,东南亚许多地方的民众开始信仰佛教和印度教,其在印度尼西亚范围内带来了婆罗门教,其中以印度教的湿婆教派为最主要,在东加里曼丹出现了湿婆教的古代王国。这说明( )A、印度商人是文化外传的主导者 B、传播宗教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 C、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明演进 D、经济交往推动了宗教文化的传播
-
8、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列那狐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代表城市富商的主人公列那狐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善用手段捉弄象征贵族的伊桑格蓝狼和象征僧侣的邪恶又虚伪的骆驼。这一故事折射出( )A、欧洲的封建政治体制遭到沉重打击 B、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得到抑制 D、王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
9、有学者指出,古代希腊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或创作构思时,并不是根据神的谕示或权威的独断,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用全部的身心去研究自然和人本身。因此,索福克勒斯创作出《俄狄浦斯王》,希罗多德讲述着他的《历史》,菲迪亚斯设计创作了帕特农神庙及雅典娜神像。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希腊( )A、对自然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展 B、人文主义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C、文学艺术深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D、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
10、古埃及的神灵众多,在西底比斯的帝王谷的一处陵墓的墙壁上,描绘和记载了741位不同的神祇。埃及人不仅崇拜狮子、狼、鹰等凶狠动物,还崇拜猫、狗、山羊、公羊、蜜蜂,甚至甲虫等大大小小的动物。这反映了古埃及( )A、经济生产以游牧狩猎为主 B、法老权力至高无上 C、宗教神学思想意识较浓厚 D、使用图画文字记事
-
11、《汉谟拉比法典》虽未明文述及普通女性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但是规定她们的父亲一般要以遗嘱继承的方式赠予女儿部分财产。已婚女性在家庭中没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但是《民法典》注重保护妇孺,规定丈夫也可以赠予妻子部分财产。这说明古巴比伦( )A、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 B、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 C、政府严格保护平民财产 D、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
-
12、越南人阮攸于清嘉庆年间出使中国时,接触到中国的古典文学,并对当时流行的“才子书”很感兴趣,其中就有《金云翘传》。由于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当时越南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因此,阮攸回国后借用中国《金云翘传》的题材,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这可用于说明( )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B、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C、中越文化在互鉴中不断发展 D、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不断加强
-
13、1860~1900年,中国共出版各种西书555种,其总量是此前半个世纪所出科学书籍的5倍多。其中哲学社会科学123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等,占总数的22%;自然科学162种,含算学、重学、电学、动植物学等,占总数的29%;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等,占总数的41%。该时期这一情况的出现( )A、表明西学传播已逐渐扩大到基层社会 B、说明思想解放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 C、主要受民族危机加深和洋务运动影响 D、反映了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
14、中国人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 B、思想变动根植于时代需要 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 D、民族文化的内涵得以重塑
-
15、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 )
著作
重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日知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读通鉴论》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
A、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 D、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
16、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认为人要变“自爱”为“兼相爱”,还要兴天下之利,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A、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 B、提倡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C、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诉求
-
17、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世纪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这样一来,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图解的汇集罢了。
——摘编自中共中央翻译局翻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从历史联系的视角,以“中世纪的欧洲”为主题,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斯兰教的兴起,成功地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结束了半岛上纷乱的状态,促成了社会生活的安定。阿拉伯人能迅速地崛起并以破竹之势席卷中东,军事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阿拉伯人学习制作希腊火装备军队,并且还组建了一个投掷队,向敌军投掷燃烧物质,为防止烧伤自己,他们还穿着专门的防火服装。同时,针对敌人坚固的防御城墙,阿拉伯人还网罗人才,制造攻城器械。骆驼作为阿拉伯军队的主要坐骑和运输工具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所有的穆斯林都能从对外侵略和扩张中得到好处,就使得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投身于这一事业。
——摘编自何洋《论阿拉伯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并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失落的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拉开了工业文明的帷幕,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就历史交往的区域空间角度而言,人类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点状交往到古代中世纪的区域交往再到近现代的全球交往的演进,阿拉伯帝国是区域交往漫漫长河中的重要一环。区域交往的核心在中东,表现为生生不息的大帝国的跨大陆交往,其中绝大部分帝国成为中东地区的匆匆过客,惟有阿拉伯帝国在此交往中留下了永恒不灭的印记,在阿拉伯帝国的历史火烬中,再生出强大如初的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之树在历史的风雨中依旧常青,这是人类历史交往中的一大奇迹。
——摘编自尚劝余《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从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主要有哪些政治、经济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希腊政治生活中最为典型、最独特的成分就是城邦。很难用一个精确的定义表述城邦这种体制在规模、形态或社会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多样性。粗略地说,城邦是一种由公民(成年男性)、没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妇女和儿童)以及非公民(客籍外邦人和奴隶)组成的共同体。这是一种确定的团体,占据着特定的区域,人们在特定或确定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不受外部威权的摆布,足以使其成员感到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城邦的大部分土地有可能无人居住,间或有农舍、村庄甚至小镇。但它必须有一个中心地点——宗教、政治、行政管理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斯巴达是个显著例外)。一般城邦通常筑有防御工事,总有一个市场,一处召开公民大会的场所,一处司法与政府机关、行政和协商之地;早期政府的类型是君主制或贵族制,后期通常是寡头制或民主制。
——摘编自(英)约翰·博德曼等《牛津古希腊史》
材料二 从公元前334年到前330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埃及以及波斯的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伊朗。公元前331年到前330年的冬天,薛西斯位于波斯波利斯的宫殿被亚历山大付之一炬,波斯领导下的世界秩序正式终结。在攻占了波斯之后,亚历山大解散了他军队中的希腊分遣队,但是亚历山大穿过伊朗北部,继续向东推进,追击逃亡的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25年晚些时候,马其顿人终于成功横跨杰德罗西亚沙漠,为了庆祝对印度的再次成功征服,他们举行了长达一周的畅饮,以表达对酒神的敬意,亚历山大本人则在其中扮演狄俄尼索斯(希腊众神之一)的角色。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是古代将领所能进行的最大胆、最遥远的远征,印度也被牢牢植入了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所熟悉的神话地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西蒙·普莱斯等《企鹅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政治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