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种族差序表( )

    身份

    称谓

    权利

    第一代西班牙殖民者

    半岛人

    政治、经济、司法和教会的高级职位

    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

    克里奥尔人

    出任其他重要职务

    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后裔

    梅斯蒂索人

    低级官职和大部分普通职业

    黑人与其他种族的后裔

    穆拉托人、桑博人等

    大部分作为奴隶成为交易的商品

    据表可知,这一“种族差序”( )

    A、反映美洲地区人种结构多元化趋向 B、实现了西班牙对拉美的完全控制 C、旨在维护考迪罗体制和大地产制度 D、是引发巴西独立运动的主要原因
  • 2、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这就是说: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旨在( )
    A、为印度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B、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 D、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
  • 3、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许多故事是古代希腊罗马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同时,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决定欧洲近代科学发展
  • 4、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下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 5、下表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丝绸之路各线的相关情况。该表反映了( )

    方位

    相关情况

    南方

    自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印度洋季风规律被商船的船员们所掌握,从埃及到印度的直航成为可能

    东方

    张骞的两次出使和汉武帝的反击匈奴,基本上打通从玉门关到费尔干那的东线

    西方

    安息帝国打通从木鹿到阿姆河流域的商道

    中央

    贵霜帝国为丝绸之路各支线在中亚和印度西北部的汇聚,为不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A、商路的开辟有利于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B、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使一些帝国兴起 C、东西方贸易中最活跃的元素来自于民间 D、人口迁徙影响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形成
  • 6、有学者对古代常见果品种植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如表所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果品种植地域分布的变化缘于( )

    果品名称

    早期种植地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地域

    黄河流域

    南北方广泛种植

    黄河以北、山西

    南北方广泛种植

    黄河中下游

    南北方广泛种植

    战国时楚地

    长江流域、岭南

    石榴

    西域

    南北方广泛种植

    杨梅

    长江下游

    江南、岭南

    ①经济重心的转移

    ②中央政府的推广

    ③农业科技的进步

    ④民族关系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7、1923—1926年,《新青年》杂志共出季刊与不定期刊9期,发文113篇,其中译文41篇,占总数的36%。从翻译群体来看,留法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32%,留苏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52%。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这说明《新青年》在当时( )
    A、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B、推动了青年界学术问题的探讨 C、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不足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8、5世纪末至6世纪80年代,北方地区除兴建佛寺外,还多开石窟寺,佛寺遍及新疆至辽宁诸地,如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后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同时,寺院在南方也大量出现,佛寺中出现层轩、飞阁等许多新建筑样式。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社会形势的持续动荡 C、田庄经济的不断发展 D、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
  • 9、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礼乐制度被作为中华文明的要素之一,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中国的礼乐文明发端于神灵崇拜,并以祖先崇拜、祖先信仰和祖先祭祀体系的形成而臻于完备。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B、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 C、凝聚族群强化文化认同 D、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师,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理念,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在先秦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先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初步认识到人类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具有极强的“依赖”关系,由此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必须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等观念。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最先对“天人合一”的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派观点后,提出“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等观念,认为虽然自然万物规律有其“不可违性”,但人和自然具有同样的“形体结构”。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张载等在吸收唐代“众生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时至明清,王阳明进一步明确了“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清代理学大家孙奇逢也有“天人一体”等见解。

    ——摘编自杨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人是在学习英国人使用轨道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铁路运输的。美国的“铁路时代”是以1830年第一条铁路的诞生与运营为标志的。这一年美国就有544项关于铁路技术的发明。从1841年到1859年的近20年间,美国商标局发出6460件关于铁路技术的专利证。1835年,美国铁路的总里程为1277英里。1840年,美国铁路的总里程达到3328英里。从总体上看,当时美国的水路运输比较发达,是主要的运输方式。进入19世纪60年代后,尤其是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铁路的修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冲击了水路运输一统天下的局面。到1889年,在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铁路运输已发展为内陆水路运输的5倍。此时美国铁路里程远比英国、法国、德国或俄国任何一个单一国家修建的铁路都要长。伴随铁路的大发展,美国出现了几次移民浪潮。1881到1884年,就有250万移民来到美国。当时美国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外国移民所生的。到1890年,有100万加拿大人在美国定居。

    ——摘编自顾宁《美国铁路与经济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美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美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 13、604年,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颁布《十七条宪法》,“四曰,群卿百僚,以礼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据此可知,当时日本( )
    A、深受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影响 B、确立了儒家治国理念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 D、积极推行“大化改新”
  • 14、下图所示为古代朝鲜的谚文。这可用于说明( )

    A、朝鲜汉语教育的普及 B、中朝文化的同宗同源 C、中朝文化交流的初现 D、朝鲜民族文字的特征
  • 15、英国学者霍尔在谈到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时强调:“看东南亚历史,要以其自身的观点而不能用任何其他观点,这样才能看准……不论东南亚人民采用了哪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他们已很出色地把这些因素变成他们自己的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印度文化丰富了东南亚文明内涵 B、印度文明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倾向 C、东南亚文化以封闭保守著称于世 D、东南亚国家深受印度的文化侵略
  • 16、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但是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A、西方化趋势日益严重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侧重于政治制度创新 D、抛弃了自身固有传统
  • 17、法国中世纪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罗兰之歌》中的主人公罗兰作为一名骑士,他对上帝虔诚,热爱君主和国家,追求英雄理想和珍视友谊。据此可知,罗兰的形象折射出欧洲( )
    A、城市复兴运动的兴起 B、世俗王权的逐渐强大 C、封建时代的社会特征 D、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 18、有学者指出:“罗马人热爱集体,讲求实效,他们富有军事和组织的才能。他们不沉迷于幻想,处处显示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他们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该学者意在强调古罗马( )
    A、文明形成的因素 B、军事实力的强大 C、文明独有的特征 D、集体意识的萌发
  • 19、早在公元前7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后来,又有人提出“无限者”、气、火、水、土等为世界本原的观点。由此可见,古希腊( )
    A、哲学蕴含理性主义精神 B、解决了世界本源的问题 C、文明程度领先世界各国 D、哲学发展呈现混沌局面
  • 20、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首都巴格达创办了智慧馆。智慧馆集中了大批东西方学者和翻译家,他们在这里进行集体翻译,先将古希腊文译成叙利亚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上述举措( )
    A、说明阿拉伯文化优势得到巩固 B、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贵族化 C、体现了阿拉伯文明程度的先进 D、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上一页 597 598 599 600 6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