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二战后,日本采取了吸收型的技术发展战略,大量引进技术。这些技术几乎涵盖了人类半个世纪开发的全部先进技术。1960—1975年的15年间,日本花费57亿美元获取了25700件先进技术,而若要自己从研制到生产则需要花费1800—2000亿美元。这体现了(    )
    A、经济全球化提供发展机遇 B、日本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C、技术引进开启现代化进程 D、日本残留军国主义传统
  • 2、针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布尔什维克党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道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来自于下层民众和被压迫民族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反应。这说明,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    )
    A、开辟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新纪元 B、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C、是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路径
  • 3、18世纪中叶,在一个充斥官吏的社会里,法国文人不担任何公职,没有丝毫权力。这些作家不断谈论公民和政府的原始权利,严格考察时代政治体制的结构并批判其总设计。抽象的理论成为有闲者日常聊天的话题,妇女和农民的想象力也被激发。据此可推知(    )
    A、法国作家没有政治权威 B、民主共和制被民众广泛接受 C、法国文人追求自由竞争 D、启蒙运动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 4、1578年,英国海盗船长德雷克在环球探险时抢劫了西班牙殖民地智利和秘鲁,之后船队沿岸北上,在北美西海岸抢占殖民地。回国后,女王伊丽莎白亲自登船赐德雷克皇家爵士头衔。据此可知(    )
    A、女王借助贵族力量加强王权 B、英国重视资本原始积累 C、传统商路受阻促进英国探险 D、商业革命影响国际格局
  • 5、在罗马共和国的政体结构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官员是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的。《十二铜表法》的出台限制了贵族们的专横、保障了公民的人身自由。共和国在成立后的200年中不断出台抑制奢侈的法案,希望能够抑制奢侈的社会生活。这些制度和法律均(    )
    A、有利于罗马的对外扩张 B、使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消失 C、带有贵族寡头制的特征 D、得益于对希腊的学习借鉴
  • 6、1983年底,石家庄市正定县委给河北农大正定籍大学生发出信函,邀请他们毕业后回乡工作。正定县委组建经济顾问团,并发出100多封邀请信。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等学术大家成为这个小县城的顾问。这表明,当时正定县委(    )
    A、重视本地人才培养工作 B、积极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C、大力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尝试探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7、下表为1950—195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年份

    进出口贸易总额

    进口贸易总额

    出口贸易总额

    1950

    11.35

    5.83

    5.52

    1951

    19.55

    11.98

    7.57

    1952

    19.44

    11.18

    8.23

    1953

    23.68

    13.46

    10.22

    1954

    24.33

    12.87

    11.46

    1955

    31.45

    17.33

    14.12

    1956

    32.08

    15.63

    16.45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

    A、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B、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稳步增长 C、贸易主要是面向社会主义国家 D、各年进口总额均大于出口总额
  • 8、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指出,“在农村中,应坚定地解决土地问题”,“在城市中,除团结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子外,应注意团结一切中间分子”。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    )
    A、开展土地革命解放农民 B、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C、宣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D、扩大兵源以赢得胜利
  • 9、民国初年全国人口在3亿至4亿之间,90%是农业人口,人均可耕土地平均只有3亩,新式工业人口不过二百万。大量的流民和过剩人口,使得“军阀杆子一树,一下子就可以集中几万人、十几万人”。这说明,这一时期(    )
    A、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B、经济落后影响政治局面 C、军阀混战阻碍现代化 D、农民起义有一定合理性
  • 10、《天津条约》签署的第二天,“公使驻京”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城官员闻之大哗。23日,他们采取联合行动,一天之内同时上奏咸丰帝,宣讲公使驻京的危害,鼓励拼死相争。1873年,各国公使以西礼面见清朝皇帝。这表明(    )
    A、京城官员力主维护国家的主权 B、传统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C、统治阶级应吸收先进思想观念 D、京城官员致力于“自强”
  • 11、清中期,海河水系沿岸市镇大多为商品流通型市镇,为周边农村提供日常物资,手工业专业市镇较少,有辛集镇、门头村等。太湖水系沿岸手工业专业市镇数量尤多,以丝织业、棉纺织业为主要类型,如南浔镇、震泽镇、盛泽镇、双林镇等。据此可知,清中期(    )
    A、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政府对北方经济的管控更严格 C、太湖地区商品经济更发达 D、我国的社会经济整体有所发展
  • 12、宋朝政府规定地方官不得自行征辟僚佐,本地人不得任本地官,任期一般是三年。这些规定旨在(    )
    A、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B、维护政权稳定 C、防范三司结党营私 D、分散机构权力
  • 13、下图为载于《西安新获墓志集萃》一书的唐代《程袭墓志》。该墓志没有具体的住址、履历、子女亲属等记载。唐墓志多用楷书,此墓志中楷书、行书和篆书同时使用,其中的篆字多是从未见过的文字形体,记载年月时使用了武周时期通行的新字“日”。据此可知,该墓志(    )

    A、作为一手史料有极高的价值 B、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C、反映了武则天时的客观史实 D、需进一步辨伪考证
  • 14、从汉文帝十二年到王莽始建国三年的180年时间里,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决溢了十次之多,其中五次导致改道,浸灌良田至十余万顷。魏晋十六国时代,黄河长期安流,多年无患。这主要是由于,魏晋十六国时期(    )
    A、北部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 B、玄学主张任其自然并崇尚清谈 C、皇族与门阀世族协力共治 D、铁农具开始使用推动水患治理
  • 15、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是典型的现世实用主义者。他看到了儒家既不信鬼神又要重视祭器的矛盾,批评儒家过于注重形式。该思想家认为繁文缛节不利于繁庶人口,音乐不能生产财富只能耗费财富。该思想家是(    )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情况(部分)

    时期

    内容

    公元166年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唐天宝元年

    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在754年到达日本。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成为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

    南宋

    南宋政府进一步扩大通商口岸,同时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使得许多商人也积极投身于招商引资中来,为了吸引外商,凡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货,抽解物货,累价及5万贯、十万贯的,可以补官。

    15世纪前期

    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之后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清朝前期

    1684年,广东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

    ——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

    材料二 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一千五百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

    ——摘编自杨维中《法显与<佛国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功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 19、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显示(如图所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总量在快速增长,移民数量从1970年的8446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2.57亿人,移民数量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也由1970年的2.3%上升到2017年的3.4%。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 B、国际移民成分的多样化 C、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D、全球人口迁移日益频繁
  • 20、如图为“近200年美国移民数量与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近200年间北欧和西欧移民始终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B、世界大战和经济“滞胀”危机使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 C、二战后美国移民结构伴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改变 D、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趋于一体的移民文化
上一页 596 597 598 599 6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