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下侧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
A、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B、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
2、如表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材料表明( )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A、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
3、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A、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商人控制抄本创作 D、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
4、11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波蕾特作为一名修女,不仅熟知盛行于宫廷和城镇中各种俗语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拉丁语学术传统也广泛涉猎。她曾经尝试将拉丁语《圣经》翻译成俗语,并且在公众场合向大众宣讲《圣经》的相关内容,这一做法主要得益于( )A、天主教会的宗教宽容 B、城市经济的不断复苏 C、世俗文学的主流地位 D、法国皇室的大力支持
-
5、438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肯定大公会议(全体主教会议)高于教宗,宣布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并赋予法国国王对教士的举荐权。该诏书的颁布( )A、揭开法国宗教改革的序幕 B、奠定等级君主制的基础 C、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D、宣告国王成为国教领袖
-
6、《中世纪欧洲史》中记载法国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合约规定“如果瓦朗西安市民在其他城镇的集市上受到当地司法机关骚扰,或因其他原因受到骚扰,则骚扰者被视为违反合约,与在瓦朗西安城违反合约一样”。据此可知( )A、司法豁免权在中世纪盛行 B、市民完全脱离领主的管辖 C、市民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D、城市兴起助推王权的强化
-
7、1285年英王爱得华一世颁布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条例”,其中规定,农奴必须遵守规定,禁止领主随意扣押自由佃户的土地和财产,若要扣押,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由此可推知,在当时英国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 )A、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B、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反映理性法治理念 D、体现地位完全平等
-
8、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对农民限制各种自由,通过剥削获得最大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庄园法规定农民可以向庄园法庭上诉维护其权益,甚至在某些地区,农民可以直接向王室法庭上诉来维护自身权益。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A、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B、农奴政治权利扩大 C、庄园秩序得到维护 D、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
9、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A、
B、
C、
D、
-
10、罗马征服了地中海地区以后,把意大利之外的地方都划为行省,派一位元老去行省当总督只负责收税、保证治安、维持司法秩序,其他方面则由各省市议会选出的官员管理各自的城市。这些举措( )A、有利于稳固罗马帝国统治 B、旨在推动地方自治的进程 C、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分裂 D、保证了罗马帝国长期繁荣
-
11、马克思认为:“所有的征服有三种可能。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强加于被征服的民族;或者是征服民族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如士耳其人和罗马人);或者是发生种相互作用,产生种新的、综合的东西(日耳曼人的征服中部分就是这样)。”这是从经济角度讲的,从文化角度看也是如此。这说明( )A、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 B、生产力决定人类文明发展程度 C、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交流 D、技术革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
12、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并最终建立亚历山大帝国。下列关于亚历山大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B、最早实行行省制并推动希腊文化传播 C、基督教产生并最终被作为帝国的国教 D、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实行君主专制
-
13、《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法律汇编。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四种姓、君王、修行者等应有的权利和责任。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这说明在古代印度( )A、君权神授理念根深蒂固 B、世俗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C、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 D、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伯来文明与埃及文明发源于西亚、北非相邻的地区,在时间上埃及文明稍早。希伯来人(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从游牧转向定居的时间较晚,内需的不足是其发展商品交换、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内在动力。而迦南地区独特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也孕育了希伯来人的经商意识。
——摘编自赵克仁《希伯来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异质性及其原因》
材料二
希伯来文明与埃及文明在政治上都发展出王权政治,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古埃及形成了“神—法老—官吏—平民”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在古埃及人眼中,神灵把管理和统治世界的权力全部交给了法老,而.其他人要得到权力只能由法老再次授予,即分享法老的管理权。在希伯来人的认知中,管理与治理世界的权力被神赋予了整个人类,神权与王权之间是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并非单方面的支配或遵从关系。早在希伯来文明兴起阶段,希伯来人就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如遇大事,一般由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首领共同商议来作出决定,而不是由一个人说了算。
——摘编自赵克仁《希伯来与古埃及王权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埃及与古代希伯来文明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古代埃及与古代希伯来文明发展差异的原因。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创造了天命的意识形态,“上帝既命,侯于周服”。所有后继的中国王朝都继承了君权天命的观念。并且,所有后继的统治更替都诉诸同样的声明,即天命从一个衰朽的朝代转移到了另一个具有更大“德”的朝代。周人创造了一个神话,这一神话已经传承了下来,现在也是西方人的标准中国观,即一个巨大的整体国家,一个具有异常持久力的统一文化。
材料二
在每一个历史时段,世界上总有某些地区因其更具影响力、有更多的人口、更具塑造世界的力量而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相对占据了更多的优势,这并不是出于认同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影响全球的创举的确极其丰富。公元4世纪末,中国流民将佛教引入高句丽;520—530年,百济和新罗国王皈依佛教;538年,首座佛像进入日本;574—622 年,最重要的皇室佛教支持者(日本)圣德太子在世;公元7世纪,佛教在日本皇室的支持下迅速扩张。
西方人总是从中国学到许多而不是中国人从西方学到许多。直到18世纪,西方的劣势才开始逆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材料一中,周人创造的意识形态体现了 的传统文化内涵,周人创造的“神话”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相对占据了更多的优势”的表现。(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中国“影响全球的创举”并加以阐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洋务医学教育聘请外籍教师、使用外文课本,课程按西医学科分类,并设有专门的临床实习课程。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接管了洋务派创办的军医学校,又先后设立了一批国立、公立医学专门(专修)学校,教学内容均以西医为主。根据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当时有各类医学院校33所,分别由不同利益阶层所创办,管理较为混乱,课程设置也与此前没有太大变化。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中国近代医学教育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围绕材料所能体现的任一特征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1961年,中国与坦噶尼喀建交。1964年,坦噶尼喀与独立后的桑给巴尔合并,改称坦桑尼亚。 当时的坦桑尼亚领导人设想建设一条从内陆国家赞比亚到坦桑尼亚最大海港的铁路,这既能方便赞比亚的铜矿出口,同时又可以为周边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提供支援。但他们先是遭到西方国家和金融机构的刁难,后又遭到苏联的拒绝。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表示:西方帝国主义不干的事,我们帮着你干,而且我们干的话,会干得很漂亮。坦赞铁路从1968年开始勘测设计,到 1976 年建成,中国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 100万吨,派出技术人员约5万人次(其中牺牲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中国员工将近70位),总投资约 10 亿元人民币。通车后不久,中国把铁路运营完全移交当地,撤回了全部中方员工。2013 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坦桑尼亚,特别赞扬了坦赞铁路精神,还到援坦牺牲烈士的墓地凭吊。
——摘编自周南《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背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坦赞铁路建成的意义 -
18、图4 所示是19 世纪中叶发现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某地的印章,印章的材料为冻石、黏土、象牙和铜等,以冻石数量最多。印章的形状一般为 2.5 厘米直径长的正方形,也有的呈长方形。其所反映的成就最可能属于( )A、古印加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印度文明
-
19、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对侵害他人财物的行为,规定必须估价损失,而损失包括受害人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有人杀害了一对骡子中的一头,或四驾马车中的一匹马,那不仅要对被杀的骡或马估价,而且还要进一步计算那些活着的贬值了多少。这( )A、保证了司法审判的程序原则 B、加重了平民阶层的经济负担 C、彰显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 D、推动了国家治理的成功转型
-
20、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美德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十分重要。法治不应有悖于德性,因为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保证公民和城邦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这一观点( )A、弘扬了罗马法的务实精神 B、推动了雅典民主制的建立 C、背离了柏拉图的理性思维 D、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