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如下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雅利安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 B、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 C、亚述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波斯人首次统一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
2、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
3、16世纪,欧洲区域国别研究逐渐兴起,不断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储备了大量关于欧洲之外广大区域与众多国家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人口种族等方面的一手信息。这一研究( )A、得益于地理学的进步 B、带有殖民主义的特征 C、意在推动开辟新航线 D、开创了近代地理科学
-
4、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
5、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一些用品,如纺织布、铁壶、铁斧、鱼钩、锄头和枪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对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和铜制品尤其喜欢,这些东西用在他们的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这反映出当时( )A、美洲社会向近代转型尤为缓慢 B、物品交流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C、美洲宗教信仰和习俗发生变化 D、欧洲与美洲文化在碰撞中趋同
-
6、在美洲,玛雅人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国家,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却选择通过征服建立帝国,且阿兹特克人与印加人的帝国在制度上和文化风格上并不完全相同。这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 )A、偶然性 B、统一性 C、复杂性 D、曲折性
-
7、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没有固定模式,出现了类型多种多样的城市广场。广场没有严谨的轴线与几何特征,形状不规则,具有多种功能。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A、自治城市的独立发展 B、封建领主的分裂割据 C、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D、建筑理念的开放多元
-
8、13世纪中叶起,德意志西南部的农村公社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农民组织与活动的基本结构。公社拥有自治权,可以选举产生村委会,颁布村规和管理低级司法,自主组织生产和经济生活,管理土地和森林、水泽、牧场等公地资源。这反映出,当时( )A、农奴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 B、封建庄园制的完善 C、封建主对农民控制的松弛 D、基层自治初步建立
-
9、《罗马民法大全》颁布后,妇女实现了“无夫权的婚姻”,妇女在婚前婚后的地位保持不变,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妻子的嫁资非经妻子的同意,丈夫不得处分,且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全部归还妻子。这一规定( )A、体现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 B、印证男女平等的时代特征 C、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D、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
10、公元前5世纪末,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在他的剧作中,借女性之口哀叹,“在一切有理智、有天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妇女是最不幸的”;借老奴之口表明,“奴隶身上只有一样东西不体面,那就是奴隶这名称”。这( )A、开始了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B、弘扬了启蒙运动的理想 C、蕴含了对社会秩序的反思 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缓和
-
11、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而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起势平缓。故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由此可见( )A、文化多样性受自然环境影响 B、古埃及文明宗教色彩浓厚 C、西亚与埃及间存的文明冲突 D、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发展
-
12、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和他的继承者们在征服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表现出相当大的尊重,东方人也愿意接纳征服者带来的部分外来习俗。”该学者意在强调,亚历山大东征( )A、受到东方各国人民的欢迎 B、维护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C、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 D、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
13、如表唐诗(摘录),由如表可见( )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
15、 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干,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版图的概况以及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并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上述系列举措的影响。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
——摘自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2)、依据所学知识,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双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层(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以上材料整理自李梦羽《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至东晋孔庙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
18、史书描述刘宋王朝:“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北方富庶地区)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判断( )A、刘宋繁荣的经济为以后南方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地区 C、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D、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南迁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大量开垦
-
1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与序号对应政权说法正确的是( )A、①—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B、②—在淝水之战被前秦击败 C、③—北方割据政权均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D、④—政权由内迁的氐族建立
-
20、 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 )A、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 B、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C、推行郡县制加强对鲜卑族的管理 D、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