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1950年我国的国家财政收支逐步趋于平衡,第一季度财政赤字占支出总数的43%,第二季度下降为40%,第二、第三季度下降为9.8%,第四季度只占支出总数的6.4%。这得益于( )
①银元之战 ②米棉之战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④三大改造的完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2、1947年11月底,国民党调集了11个师33个旅的优势兵力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这是因为( )A、解放军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解放军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中心 C、国共两党调集重兵进行战略决战 D、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进展不顺
-
3、毛主席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是(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武汉会战
-
4、“华北自治运动”激起了华北学生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以下口号符合该运动特征的是(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D、“反饥饿、反内战、停止迫害”
-
5、刘伯承元帅在回顾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写道“……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振奋,好像拨开重雾,看见了阳光,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光。经过十多天的休整,部队体力稍见恢复,又进行了整编,立即移师北上”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该会议可能是(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西柏坡会议 D、八七会议
-
6、苏维埃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很短的时间内,苏区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农业生产收获量,1933年与1932年比,中央苏区增加了15%,闽浙赣苏区增加了20%。苏区农业大力发展(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顺应了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 C、得益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D、推动了解放区经济建设
-
7、唐绍仪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他在任期间原准备任命王芝祥为直隶都督,但袁世凯却不接受,反而把没有经过唐绍仪副署的委派王芝祥为南方宣慰使的命令公布出来,随后又任命其嫡系大将冯国璋为直隶都督。袁世凯的行为破坏了( )A、三民主义 B、责任内阁制 C、主权在民原则 D、总统制
-
8、清末新政所涉及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的改革举措不乏相似之处,且更为广泛。慈禧太后血腥镇压了戊戌维新却默许了新政的推行,其态度变化主要在于( )A、个人利益喜好 B、维护封建统治 C、西方列强支持 D、革命党人起义
-
9、严复称“任公(梁启超)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要感受“任公妙才”可以阅读( )A、《革命军》 B、《变法通议》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
-
10、九月,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复败于黄海,退守威海卫,日军攻陷山东荣成,绕攻威海卫后路,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部覆灭。至是,中国已告战败,只得求和。以上材料中的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复败于黄海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11、史称明成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观他在位二十二年的措施,确是“有大略”的君主。他五次出塞亲征“北元”(顺帝北逃后史称北元,1403年改称鞑靼),迁都北京以及遣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都是后世所乐道的。不过他无视太祖的谆谆告诫,首先任用宦官,始作俑者,也贻后世无穷之祸。这里可以得出明成祖( )
①任用宦官 ②亲征鞑靼 ③支持郑和下西洋 ④设置内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2、史称他“巧思绝人”,他改良天文仪器,发明观测精准的“简仪”,另在南北遍设二十七个观测天文的“测景”站,最北的测景站在北纬64.5度。他通过观测结果修正了以往历法的误差。他的历法朝廷实行了三百六十余年,直到清初为《时宪历》替代。他的成果是( )A、《梦溪笔谈》 B、《农书》 C、《授时历》 D、《九章算术》
-
13、有学者记载“宋政府也承认人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如对流寓他乡的游民,朝廷要求各州县政府‘勿得强逐’,允许流动人口入籍客居之地。”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中央集权加强 B、迁移住所基本不受官府控制 C、门第观念淡化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
14、唐代隆盛的原因,可于其制度之健全合理中求得答案。按唐制渊源于隋,隋则承北朝余绪兼及南朝梁、陈之典章制度,至唐太宗时斟酌损益,制定完善,使其健全合理。以下不属于唐继承隋并发展的典章制度是( )A、租庸调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
15、据史学家研究,魏晋时期“山东及苏北之人多移往江南地区;河北南部及河南东部之人,多移往皖南及江西;山西、河南西部之人,多移往湖北东南部;少数陕甘之人则移往四川。这些移民的确数,很难统计,据大致的估计,百年间北人南迁者,大约有九十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不属于这次人口迁徙影响的是( )A、南方土地得到大量开垦 B、农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 C、南方手工业领域明显进步 D、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
16、有一种器物被古代典籍大量记载。《周礼·考工记·玉人》释为:“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东汉《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郑玄补注《周礼》时说:“,八方象地”。南唐徐错释讲:“状若八角而中圆”。《说文解字》,以“,瑞玉,大八寸,似车缸”。该器物在哪里被大量发掘( )A、牛梁河 B、姜寨 C、仰韶 D、良渚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在 1493年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由于生产蔗糖需要密集的劳力……拓殖者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后者对旧世界的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 高死于感染,拓殖者开始直接从非洲进口奴隶,于是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1840-1919年)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 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
——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外交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实践创新方面,中国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从目的上来讲,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具有对立性,倡导的是要对话而不是对抗,所以,伙伴关系更具和平性。建立伙伴关系,需要伙伴国之间尊重彼此之间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找寻彼此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既有平等性,也兼具包容性。
——摘编自张启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玉米成为“上帝的赐福”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为什么西行的甘蔗是个“诅咒”。(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原因,并概括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表现。(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如何“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并概括“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的特点。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礼记·礼运》
请简要评析孔子“大同”之主张。
-
20、“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 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 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的措施,结合所 学,简述商鞅变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王安石在赋税和基层管理方面提供的“设计精巧的方 案”,简析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变法 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