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律规定:一般人斗殴,所处的刑罚为“答四十”;“诸殴兄姊者”,要处以“徒二年半”;“殴祖父母、父母者”,要处以斩刑。上述规定体现了唐代法律的特点是( )
    A、体系完备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轻罪重刑
  • 2、 图为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礼器——牙璋在各地出土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已经进入万邦时代 C、具备早期国家特征 D、由多元向一体转型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摘编自《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的特点,以及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背景。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家系统和乡族势力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乡绅”阶层。国家利用察举、荐举、科举、捐纳等社会流动渠道,把地方上的精英分子和有钱有势之人吸收到政权体系之中,授予官职、功名和各种荣誉,允许他们享有优免特权和一定的司法豁免权,“乡绅”阶层逐渐产生。同时,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因此,“乡绅”阶层得以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二

    明清之际,时局动荡,大量士人回归乡土,试图通过“恢复乡间古礼与重建宗族借此延续文化血脉”,这种“重建基层社会组织的意图和尝试”与清初帝王们的乡村社会重建计划不谋而合。清王朝重视发挥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天高皇帝远”的广大乡村,士绅阶层以维护和弘扬儒家思想信仰及价值观念为己任,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给予广大民众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另外,士绅还积极参与到地方社会的各类公共事务,在乡村治安、司法、赋役、祭祀等领域士绅似乎从未缺席,因此国家有赖于士绅加强对乡村的控制,而乡村则更希望士绅能够为乡村争取更多的利益。

    ——摘编自王洪兵《清代乡村治理多元协同模式的建构及其得失》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传统社会“乡绅”阶层兴起并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士绅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作用。
  • 6、1960年11月18日,李富春在全国第九次计划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讲综合平衡,要有全面观点,强调要贯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必须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主张旨在 (  )
    A、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总结“大跃进”的深刻教训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的局面
  • 7、1979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了广东中山县小榄公社社员黄新文一家,靠参加生产队劳动和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一万零七百多元。文章认为黄新文一家对国家、集体的贡献大,个人收入多,根本不是“资本主义”。这则报道表明( )
    A、包产到户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鼓励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 D、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
  • 8、2020年,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从2018年的突破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突破2万亿元;2022年,我国的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达到14.7%,继续位居全球首位。这反映出近年来我国( )
    A、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B、推动中美互利共赢 C、数字经济领先全球 D、外交范围不断扩大
  • 9、1926年,中共在上海成立农民运动委会,由毛泽东担任书记。中共中央随即制定《目前农运计划》。农民运动由广东发展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B、中共成为民主革命领导核心 C、中国革命重心向农村转移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势高涨
  • 10、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是第三世界兴起的标志,而且是南南合作的开端和典范,它宣布: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不干预或不干涉他国内政、用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国际争端等十项原则。这次会议是( )
    A、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 D、1961年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 11、据统计,1951年全国拥有农村电影放映队七百多个,1958年增至八千多个,到了1965年,全国已经拥有超过一万三千个放映队。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并形成了一张全国性的电影放映网。这( )
    A、有利于国家意志向农村社会下沉 B、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C、满足了农村广大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D、反映出当时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持续变革
  • 12、 清朝农学家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描述了一种名为“玉蜀黍”的农作物,据其介绍称该价物“种旱者行根极深,且能耐旱,丰而早熟”。该作物的推广( )
    A、解决了明清百姓温饱问题 B、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C、有利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主要得益于明政府的支持
  • 13、深圳赤湾曾是郑和下西洋路线中的重要一站。自郑和下西洋以后,朝廷使臣出使东南亚,往往会在这里停留并在天后官(妈祖庙)举行祭祀活动。当地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赤湾胜概”在明清时期的东南亚各国久负盛名。这说明,明清时期的赤湾天后宫( )
    A、成为重要的边贸平台 B、充当了睦邻外交的见证 C、得到海外华侨的捐助 D、记录了民间信仰的变迁
  • 14、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时,雍正帝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上密折调查李卫,而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帝在他的奏折上批示说:“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的优劣所知不多,于伊莅任后,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这反映了当时( )
    A、官员考核制度异常严密 B、皇帝加强对官僚的控制 C、古代监察制度日趋完备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 15、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这反映了北魏( )
    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 C、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 D、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财政观念
  • 16、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 17、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禹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A、各学派借古代权威阐明主张 B、均为二手史料缺乏参考价值 C、新兴地主阶级诉求得到反映 D、客观呈现禹的道德模范形象
  • 18、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位于晋南襄汾县陶寺村。在此,考古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观象台、农时节令历法等。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出奴隶制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B、有助于探索阶级及国家产生的历史 C、说明夏朝社会阶级分化现象日益加剧 D、印证了陶寺遗址深受良渚文化的影响
  • 19、《庄子·秋水》记载:“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 )
    A、庄子对自然的尊重 B、庄子反对使用牛耕 C、农业动力技术的变革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然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中的乡村建设

    材料一

    时间

    数据

    1949年至

    1952年

    国家用于农村建设的经费占农业税的比重从37.7%上升至约70%。农业

    生产总值增长了53.4%,年均增速约15.4%。

    1952年9

    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共建乡(行政村)284026个。

     

    1953年初

    清匪反霸斗争基本完成,共歼灭匪特武装人员240余万人。

     

    1953年春

    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活 资料,农民还分得了耕畜297万头,农具3954万件,房屋3807万间,粮食5.25

    亿公斤。

    材料二

    1979年,广西宜州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果作屯的农民将田地承包到户。翌年1月, 果作屯农户每户派出1位代表, 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 ”,并制定了 “村规民约 ”。1983年,中央指导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沿“实行政社分设 ”的方向推进。到1985 年春,全国5.6万个人民公社改建为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取消了原有生产大队和生 产小队,建立了82万多个村民委员会。1978年到1994年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发展。到1998 年,乡镇企业发展到2004万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小城镇迅速崛起,促进了我国乡村

    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王景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加强乡村建设的原因,并概括其成就。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建设的“新 ”举措。
上一页 552 553 554 555 5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