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这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帝国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的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经由这里运往西欧,而西欧的毛织品等也借道转运到中亚等地,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利……同时,政府还在许多重要的商贸路线上派有重兵,意在保护帝国内的商贸路线,其目的在于增加关税收入。

    ——摘编自李仲生《世界人口经济史》

    材料二:1571年,奥斯曼帝国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1683年7月,奥斯曼军队围攻维也纳,却遭到了波兰一奥地利一德意志联军的反击。此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走下坡路。16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及国内种族问题突出。面对这些问题,帝国政府未能及时处理。因此,帝国进一步陷入困境。当19世纪民族思想和民族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发展之时,奥斯曼帝国的一些精英人士希望借此来培养帝国内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对帝国的忠诚,然而并未成功。随之西方殖民势力入侵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使帝国处境更加恶劣,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此状况下,激发了人民大众坚决与帝国主义势力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情感。

    ——摘编自刘旭红《浅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期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奥斯曼帝国经济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期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 2、1928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发展高等技术教育,并提出改进第二等级学校的教学,使其毕业生具有升入高等教育的足够的基础知识。1929年又把原来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高等专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按其专业性质分别划归各有关人民委员部管辖。这些措施旨在( )
    A、完善教育结构层次促进高等教育 B、保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培养必备人才 D、保障新经济政策能够顺利实行
  • 3、下表国际法发展的历程说明( )

    年代

    国际法内容

    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919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

    1945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A、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 C、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 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根本遏制
  • 4、战后初期,美国政府明确指示驻日美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你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强化不负任何责任。”而1948年,白宫命令麦克阿瑟要求“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源于( )
    A、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B、实施美国的遏制战略 C、塑造友善国际形象 D、争取日本民众的好感
  • 5、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的小农经济,在1926年以后已无法取得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而在这个时期,苏联工业建设的加速和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提供更多农产品。据此可知,苏联当时( )
    A、调整农业政策具有合理性 B、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 6、如表是英国不同类型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单位:%)。这一变化( )

     

    1500年

    1800年

    1841年

    纯农业人口

    75

    35

    23

    农村中非农业人口

    18

    36

    26.8

    城市人口

    7

    29

    50.2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进 B、表明英国率先实现了城市化 C、说明农业发展渐趋缓慢 D、推动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崛起
  • 7、礼貌文化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鲜亮的内核。英国礼貌文化的主要推动者沙夫茨伯里将礼貌当做人类的最高德性,认为“文雅或有教养并不是一般概念中的讲礼貌,而是涵盖了成熟高尚的文化的所有长处:对于事物的敏锐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繁荣的艺术和文学、自信心、对真理的尊重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此外最重要的是对于人性善良一面的赞赏。”这表明( )
    A、资产阶级对社会提出新诉求 B、英国是礼貌文化的发源地 C、启蒙运动推动道德观的更新 D、礼貌文化被社会广泛接纳
  • 8、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并用通俗的德语重新翻译了《圣经》,让信徒自己阅读《圣经》、诚心修道,从而得到救赎。这去除了繁琐的浮华的外在形式,而更重视精神世界的修炼与内心的独白。这反映宗教改革( )
    A、有利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 B、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旨在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 D、否定了神权至上的思想
  • 9、如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图,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福克斯在《植物志》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据此可知( )

    A、大量美洲作物传入欧洲 B、欧洲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C、玉米在德国种植较广泛 D、世界粮食危机得以解决
  • 10、《论政府原理》(1159年)一书中这样写道:“诛杀一个暴君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正确和正义的……对于践踏法律的人,法律应当拿起武器反对他……在践踏甚至应该统治皇帝的法律的犯罪中……谁试图使他不受到惩罚,谁就是对自己和整个人类共同体的犯罪。”由此可知,作者主张( )
    A、王权有限 B、推行政教合一制度 C、主权在民 D、建立近代法律体系
  • 11、亚历山大在给他老师亚里士多德的信中写道:“我的可敬的老师,我已经作了神,我的忠实的东方臣民向我膜拜,给我上供。”亚历山大不仅要求东方人民视他为神来供奉,而且要求西方人民视他为神来崇拜。其目的在于( )
    A、推广希腊神话 B、增强内部的凝聚力 C、获取民众支持 D、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 12、中国大黄(rhubarb,一种药材)被罗马人称为rha ponticum,意为“黑海之rha”。“rha”即伏尔加河的名称,而非货物名称,罗马人以此称大黄。这说明( )
    A、罗马对中国的认知准确 B、中国与罗马之间存在经贸交流 C、伏尔加河为大黄的产地 D、大黄成为输入罗马的重要商品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 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 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一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 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则”?
    (2)、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 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 15、《明史·烈女传》记载:“乌头绰楔(称乌头大门,是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廉耻之分明,故名节重而蹈义勇欤!”该现象表明( )
    A、政府法治建设收到显著功效 B、儒家伦理道德的世俗化趋势 C、贞节观内化为女性行为准则 D、社会教化的强制化和法治化
  • 16、早在17世纪以前,西部非洲的中世纪王国已经在欧洲的地图上留下印记。撒哈拉长途贸易将非洲内陆与包括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及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东部非洲海岸与南部非洲内陆已被卷入印度洋贸易。这反映出( )
    A、世界文明间存在广泛的联系 B、非洲地区是古代世界贸易中心 C、非洲地区文明保持独立发展 D、非洲文明与其他文明发生交流
  • 17、1868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国,在美国享有最优惠待遇。随后大批华人赴美务工,但华工的勒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人入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中美关系的转变反映了( )
    A、两国核心利益不同 B、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C、中国主权遭受侵犯 D、洋务运动的成效有限
  • 18、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达•伽马到东方
  • 19、2017年特朗普上台至今,美国先后向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发动贸易战,退出了多个经济区域合作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并扬言还可能退出WTO.这反映出( )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仍然很稳固 B、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新挑战 C、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 D、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进程陷入停滞
  • 20、根据如图所示的国际组织发展状况,可以看出( ) 

    A、美苏对抗造成欧洲分裂 B、凡尔赛体系受到了挑战 C、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D、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上一页 506 507 508 509 5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