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右图为西汉与隋朝京畿区演变示意图。这一演变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纾解了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C、推动赋税制度改革 D、促进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 2、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出现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B、城乡商品市场逐渐扩大 C、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 D、地方社会秩序比较紊乱
  • 3、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即安排官员修撰全国性地理总志《元一统志》,命秘书监“(要)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书成后又让人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该地理志的修撰( )
    A、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B、提高了元朝的基层治理能力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服务于国家认同的现实需要
  • 4、宋朝政府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 )
    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 B、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D、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 5、据秦简《法律答问》记载,老人控告子女不孝要立即拘捕子女,而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对不孝子女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朝( )
    A、基层治理趋于完善 B、出现律令儒家化现象 C、治国理念发生异变 D、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
  • 6、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青海马厂类型墓葬中,男性的随葬品多是石斧、石锛、石凿等,而女性随葬品则大多是纺轮。据此可推知,这一时代该地区( )
    A、出现小农生产方式 B、有明确的社会生产分工 C、存在贫富分化现象 D、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习俗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际贸易中心演变示意图

    国际贸易中心演变示意图

    ——摘编自汪亮《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经验与启示》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沿革进行解读。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摘编自《中国经济年鉴》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二中历史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原因。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行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 11、根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
    A、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B、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 C、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
  • 12、“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咖啡 B、甘蔗 C、玉米 D、烟草
  • 13、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这十年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2.54万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7.13万亿元,增长21%;进口5.41万亿元,增长19.7%。由此可知,“一带一路”体现我国的外交特点是( )
    A、真实亲诚、团结合作 B、主场外交、多边主义 C、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D、普惠均衡、合作共赢
  • 14、1948年9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工农民主专政”。他说:“我们的政权的阶级性质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转变( )
    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任务完成 D、纠正了右倾错误的影响
  • 15、1906年黑龙江省创设幼女学堂,以“创树家庭教育之基为立学纲要”为目的,1907年颁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又再次强调“凡为女、为妇、为母之道,征诸史册,先儒著述,历历可据”。这反映出近代女子教育( )
    A、有助于革新家庭结构 B、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升 C、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 D、脱胎于传统的封建社会
  • 16、据统计,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19家企业竞相采用招商集股办法集资。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个民用企业中,绝大部分都以集股筹资的办法广泛集聚社会资金。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
    A、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B、商贸效率得以提升 C、新的经营方式扩展 D、金融行业快速成长
  • 17、道光、咸丰以前,清廷屡次禁止地方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组织,地方税收、诉讼和治安等由书吏、差役和各种乡役人员执行;咸丰、同治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部分人甚至取得基层行政职权。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民主思潮的推动 B、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18、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减少犁耕依赖 B、经营更趋市场化 C、注重精耕细作 D、生产日趋专业化
  • 19、唐代由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由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的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特务统治色彩明显
  • 20、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上一页 505 506 507 508 5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