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花生最早产于巴西和秘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揭开了花生种植的新历史。公元16世纪初期,花生又从南美洲经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各地。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B、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C、缓解了全球粮食的紧张 D、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
  • 2、如表为龙山时代陶寺遗址墓葬情况统计,据如表可推知,陶寺文化遗存( )

    墓葬规模

    在所有墓葬中所占比例

    墓内随葬品

    大墓

    1.3%

    有木棺,棺内撒有朱砂,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棺外还放置有炊具、乐器、玉石器及彩绘漆器

    中墓

    11.4%

    一般有木棺和较多随葬品

    小墓

    87.3%

    绝大多数无任何葬具和随葬品,或仅有两三件随葬品

    A、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 B、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 C、已形成了贵族和奴隶的对立 D、已具备明显的阶级分化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孕育。(如下表)

    文化基因

    具体表现

    民本传统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进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革新思想

    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自我革命始终是贯穿于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

    和合理念

    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和平的可贵,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举“和合理念”于自身信仰目标之中,不仅以正义战争的方式争取和平,而且还以改革发展的手投维护和平

    家国情怀

    自诚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将朴素的家庭情感与深沉的爱国情愫融为一体,在不同后史时期以实验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家国大义的真谛

    胸怀天下

    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

    ——摘编自觉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文化基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其中一点或者全部,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闯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来自印度的契约劳工(1834—1917年)

    1834—1917年,英国向殖民地运送了近150万契约劳工

    材料二   美国1965年新移民法案出台前夕,印裔移民的总量仅有1万人左右。此后,美国印裔移民的人口持续高速增长。1993年就超过日裔而跃居美国所有亚裔族群人口的第三位,2003年时更是以222万的总量超越菲律宾裔而跃居第二大亚裔族群,2020年,印度裔以440万的总量超过华裔成为人数最多的亚裔群体。移民美国的印度人大多来自印度社会的中上层,接受过高等教育,英语流利,熟知西方社会生活,并属于知识型高技术移民。

    ——摘编自滕海区《论美国印裔族群在印度海外移民政策演变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海外移民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移民现象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5、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张骞率领万人至三百人的编队,手持表示武武亲仕特使的节,携带着黄金、丝绸出使西域。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出使西域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和“东西交流之路”。……武帝时期张骞的使命并非东西交流……许多中国没有的物产从骆驼背上运载而来。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二:茶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西南“茶马古道”。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在传回欧洲的文献中提到茶,自此大量欧洲商船从中国或日本出发,将茶叶输送到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和巴黎,俄国也通过“万里茶道”从陆路大量引入。跟进的英国后来居上,成为欧洲最大的茶消费国。最初传到欧洲时,茶是贵族专属饮品,一磅茶叶在英国的价格高达普通人数月的薪酬。到了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崛起,挑战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霸权,茶价随之大幅下降,饮茶成为普通人也能享受的时尚。欧洲人又将饮茶习惯带到北美殖民地,很快,茶叶在英属北美的消费量就超过了英国本土。

    ——摘编自宋念申《发现东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使命。阐述“丝绸之路”在唐中期后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茶叶贸易的特征。结合所学阐述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 7、明清时期,部分书院强调“实学”“实事”“实行”“实习”,要求学生学习农学、谷粮、水利等内容并付诸实践;书院教育内容上不仅引入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社会科学方面也日益增多。这反映了当时( )
    A、官方教育机构逐步发展完善 B、政府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C、教育呈现科学和务实的学风 D、书院是研习西学的主要场所
  • 8、下表所示为1946—1998年世界大事年表(部分)。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1946年

    美国准予菲律宾独立

    1947年

    英国结束在南亚的殖民统治,将该地划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1949年

    印度尼西亚脱离荷兰独立

    1954年

    法国从印度支那撤军,越南出现北部和南部两个政权

    1955年

    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讨论民族独立、反帝反殖等问题

    A、冷战扩大超出了亚洲范围 B、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C、亚洲区域集团化特征明显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 9、美国独立之初就将欧洲视为美国文化上的对立面,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开始突出美欧文化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强调美欧休戚与共。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帮助欧洲经济重建,但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
    A、表明美国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 B、意在与欧洲争夺世界政治和文化霸权 C、标志着美国从大陆主义走向全球主义 D、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 10、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的“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 11、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这反映出(   )
    A、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 B、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 C、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 D、外来移民大都会带有侵略性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阅读下列图片。

    围绕“近现代中国外交”,提取以上两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初期通过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的粮食援助,是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基础。1949年之前,美国对日本首要关注的就是城市的粮食短缺。工人的食品开支减少,对工资增长的需求就会降低,这将大大缓解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但粮食短缺带来黑市价格的高涨,通胀严重,从而推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使日本的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使日本无法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粮食。另外,如果无法解决日本的粮食问题,将极大危害其社会和政治稳定性,也不利于美国实现占领和改造日本的政治目标。此后,美国面临国内粮食过剩,将日本作为重要的出口对象,特别是在1954—1955年,以美日共同推进“营养改善运动”的名义,通过官民并举、政商结合、战略与战术并用的方式,大力推动美国剩余粮食(包括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等)的对日倾销。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 2010—2020年世界及各地区食物不足人口数与发生率

    类别

    年份

    世界

    非洲

    亚洲

    拉丁美及洲加勒比地区

    大洋洲

    北美洲及欧洲

    食物不足

    人口数

    (百万)

    2010

    636.8

    187.4

    400.1

    40.7

    1.9

    -

    2015

    615.1

    199.7

    369.9

    36.4

    2.4

    -

    2016

    619.5

    212.0

    356.1

    42.9

    2.5

    -

    2017

    615.0

    212.3

    352.1

    42.2

    2.6

    -

    2018

    633.4

    227.1

    354.6

    43.7

    2.6

    -

    2019

    650.3

    235.3

    361.3

    45.9

    2.6

    -

    2020

    768.0

    281.6

    418.0

    59.7

    2.7

    -

    食物不足发生率(%)

    2010

    9.2

    18.0

    9.5

    6.9

    5.3

    <2.5

    2015

    8.3

    16.9

    8.3

    5.8

    6.1

    <2.5

    2016

    8.3

    17.5

    8.0

    6.8

    6.2

    <2.5

    2017

    8.1

    17.1

    7.8

    6.6

    6.3

    <2.5

    2018

    8.3

    17.8

    7.8

    6.8

    6.2

    <2.5

    2019

    8.4

    18.0

    7.9

    7.1

    6.2

    <2.5

    2020

    9.9

    21.0

    9.0

    9.1

    6.2

    <2.5

    注:“-”表示数据未报告

    ——摘编自李先德《全球粮食安全及其治理:发展进程、现实挑战和转型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以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特点及其原因。
  •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朝太医局奉诏广征民间有效药方编纂的制剂规范,刊剂盛行于宋元时期。

    ——摘编自傅维康等主编《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等

    材料二 明代名医医药学知识来源统计

    学医方式

    自学

    师从名医

    师从家人

    全国总计/人

    101

    271

    769

    ——摘编自「美]艾提捷等编《中国医药与治疗史》

    材料三

    18世纪末到维新以前,日本江户医学馆以忠、孝、仁、慈为本,主授《本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兼授针灸、儒学和诸子百家等,组织集体研习医案和实习。……同时期,欧洲各国派出一批传教士来华搜集中国药物资料,采集植物标本,译介和编写本草、针灸、法医和炼丹术等相关博物学著作。

    ——摘编自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简述当时日本人和欧洲人对中医药价值的认识有何不同。
    (3)、“中国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为其编写入选理由。
  • 15、有西方学者认为:它(金属活字印刷术)使《圣经》成为一种普及品,并替路德准备好了一批人来向教皇祈求福音……它结束了牧师学习的专利和教士对教育的控制。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得益于活字印刷术 B、因信称义思想广泛流行 C、罗马教皇的权威被彻底摧毁 D、技术进步助推宗教改革
  • 16、卢梭认为,“如果有了派系存在的话,那就必须增殖它们的数目并防止它们之间的不平等……这种防范办法是使公意能够发扬光大而且人民也绝不会犯错误的唯一好方法”。据此可知,在现实制度实践中,卢梭(   )
    A、提倡直接民主 B、反对政党政治 C、主张财产平等 D、支持分权制衡
  • 17、1978年,新增就业人口的99%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此后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比重在波动中下降;1992年以后则是持续下降;1997年,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仅占49.86%。据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   )
    A、所有制结构的主体改变 B、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涌入 C、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D、第三产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 18、1979年1月28日,上海药材公司委托上海电视台为“参桂养荣酒”播放了新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同年3月15日,上海电视台播放了新中国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这说明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广告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手段 C、改革开放推动经营理念转变 D、国有企业突破单一所有制结构
  • 19、针对抗战时期将“民族革命”和“民主民生革命”割裂开来的“两阶段论”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这是错误的”。与国民党政府宣称大敌当前不宜进行民主民生改革相反,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据地抵抗日本的进攻”。符合毛泽东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及敌后抗战 B、大生产运动和八路军百团大战 C、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 D、“三三制”原则和减租减息政策
  • 20、19世纪末,谭嗣同等青年改良志士在湖南组织了南学会,陈宝箴、黄遵宪等湖南地方官员曾多次亲临南学会讲演和回答问题,地方士绅纷纷前来听课,与官员对话,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由此可见,南学会的创办及其活动(   )
    A、打击了顽固势力 B、传播了民主意识 C、巩固了群众基础 D、冲击了官僚制度
上一页 463 464 465 466 4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