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随着禅让制瓦解,部落联盟管理机构蜕变为国家机器,王权在镇压伯益、扈氏等反抗中强化。《礼记》称此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天下为家’时代”。要考查“天下为家”时代的历史,最适合关注的遗址是(     )
    A、大汶口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陶寺遗址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言,德国的崛起和欧洲同盟体系的僵化是两个重要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实力迅速上升,引起了英国对于自身霸权的担忧,英国开始放弃了其扮演欧洲大陆外交均衡者的角色,1904年与法国结盟,1907年与俄国结盟,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德国看到自己处于被包围之中,也加强了与奥匈帝国的联盟关系。从国家层次来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是多民族国家,都受到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的威胁。而德国国内的社会问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从领导人的角度来看,平庸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领袖们的特征。奥皇、俄皇特别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个人因素,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材料二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条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制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1)、历史研究的视角是多元的,依据材料一,概括提炼出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研究视角。并结合所学,再补充2个其他视角。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蕴含着哪些矛盾?分析这一体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让他们神魂颠倒的东方香料,他们势必要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率先迈出第一步的是葡萄牙。由于本国商品在亚洲没有销路,葡萄牙人不得不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转口贸易。他们用美洲的白银换取棉布,再用印度的棉布交换非洲的金砂和奴隶,再用它们换胡椒。香料贸易使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整理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等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曼彻斯特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集镇,到19 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曼彻斯特南临煤铁等资源丰富的“黑乡”,东达最大港口城市利物浦。18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了第一家棉纺织厂,1789 年,开始用蒸汽机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到1830 年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

    ——摘编自朱家俊《从曼彻斯特的发展历程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的因素》等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葡萄牙开辟的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并简述新航路开辟后香料贸易对欧洲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曼彻斯特成为世界棉纺织业中心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 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 4、2023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应该秉持亚太合作初心,负责任地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全面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这说明(       )
    A、中国积极推进以结盟为主要方式的外交新路 B、中国智慧得到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一致认可 C、中国倡导并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中国已成为新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主导者
  •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但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未提供充分有效支持,导致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合作处于集体行动困境之中。这说明了(     )
    A、气候治理责任须平等均担 B、联合国的作用日益式微 C、气候危机受到了普遍关注 D、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构建
  • 6、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据此可知(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2%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农业、工业发展落后而服务业发展迅速 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发展程度正相关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D、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 7、下图是欧洲政治版图,该图反映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 C、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 D、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国际关系
  • 8、人类文明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文明产生的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农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原始农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 9、仔细观察下图所示的漫画《圆满》。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已经成功地迈入强国行列 B、全球经济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C、中国入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 10、人工智能(AI)的应用,让机器代替人类进行单纯重复、危险和劳动条件恶劣的工作,既能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又能避免工伤事故。这说明人工智能(AI)的应用(     )
    A、可以解决人类的失业风险 B、使人类永别工伤事故的发生 C、改善了工作效率和环境 D、促进人类智力水平的提高
  • 11、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这表明欧洲(       )
    A、谋求独立自主发展 B、实现了政治的一体化 C、抵制美国经济援助 D、脱离了资本主义阵营
  • 12、下图是某版本教材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的目录。其中第26 课采用的史实最有可能的是(     )

    目录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德走向统一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 13、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时提出:“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不然的话就会面临着非常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这一演说(     )
    A、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推动了欧盟的形成 C、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对抗 D、直接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 14、1916年10月至12月,俄国工人罢工328次,参加人数26.8万人;1917年1月,俄国工人罢工400次,参加人数27万人。“打倒沙皇君主制度”“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等响亮口号不断涌现。这些现象反映出俄国(       )
    A、沙皇君主专制势力的强大 B、临时政府统治濒临瓦解 C、革命的社会条件趋向成熟 D、工人阶级政权即将建立
  • 15、“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的时候,首都(巴黎)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材料可用于说明(     )
    A、一战中的民族主义情绪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根源 C、欧洲民众对一战的反思 D、巴黎民众好战传统的延续
  • 16、下面是某校高一学习小组制作的学习目录,据此判断,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     )

    A、资本主义的扩展 B、国际关系的演变 C、民主制度的完善 D、共和思想的传播
  • 17、“经过几天的逆风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继续北上到达马林迪,受到马林迪苏丹的热情接待。马林迪苏丹想与葡萄牙人结盟对付蒙巴萨,为他们提供了新向导伊本·马季德。在马季德的引领下,葡萄牙船队乘西南季风顺利地横渡印度洋。” 材料中的这次航海可能是(     )
    A、迪亚士 B、麦哲伦 C、达·伽马 D、哥伦布
  • 18、在一位学者的著作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的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矿物;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黑奴。据此可知
    A、阿拉伯人在东西方经济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B、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新航路开辟使得三角贸易逐渐盛行 D、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19、《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的人处以死刑;欠债到期不还的人,责令其妻子和儿子两人到债主家里充当奴隶三年,第四年恢复自由。据此判断,《汉谟拉比法典》(     )
    A、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B、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社会矛盾 C、注重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D、杜绝了盗窃等不良的社会现象
  • 20、历史的余韵中承载着知识流动、观念碰撞与文化互动,这些是理解全球历史进程的重要线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文明中的“莲上童子”与“哪吒化生”的演化

    莲花自古便是纯净、治愈与重生的象征,其信仰源头可追朔至古埃及。埃及人相信莲花是“治愈之神”,闻嗅莲花可恢复健康。莲上男童的形象随着文化交流传入到两河流域。在佛教兴起之前,莲花形象已传入印度,并融入印度教神话,形成梵天、黑天、毗湿奴等神祇坐于莲花座上的形象。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化生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并在艺术中得到丰富展现。……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哪吒形象被进一步塑造,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强化了他“重生、再生”的象征意义。从古埃及的莲花治愈神话,到佛教的莲花化生,再到明清时期哪吒信仰的兴盛,这一信仰体系跨越千年、不断演变,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体现。

    ——摘编自【新加坡】杨斌《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莲花”历史考证表。

    时间

    遗址(地点)

    发现与考辨

    距今4000年

    ①埃德富遗址

    其中123枚黏土封泥出现了手持莲花者嗅闻花香的形象。

    公元7世纪

    伊拉克

    发现了一枚公元前七世纪的印章,清晰地刻画了一名儿童蹲在莲纪花上的情景。

    公元1世纪

    印度及中亚

    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陀形象在印度及中亚佛像中普遍出现,并随佛教一同传入②

    公元5世纪

    新疆和田

    发现陶制莲花化生像。

    初唐

    甘肃

    ③220窟墙上的壁画《阿弥陀经变》中绘有生动的莲花童子图像。莲花化生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与④、民间信仰融合,催生了哪吒信仰的演变。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古代史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段历史,以“中华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