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从北宋到明清,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主体性的强势地位却遭遇严重冲击,中国文化主体性逐渐迷失。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明发展跌到历史低点。中国农业文明尽显拙态,明显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随着西方文化进化论的广泛传入,中国文化被贴上落后的字眼,整个中国文化被一种迷茫凝重的气氛所笼罩。

    ——摘编自《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迷失因由与重塑策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

    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救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中书合人学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 3、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强调“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2015年的《巴黎协定》则表述为“本协定的执行将按照不同的国情反映平等以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博弈 B、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C、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成熟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
  • 4、图2是一幅名为《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漫画,画面中的英文为“EASTERN FRONTIER”。该漫画主要表明( )

    图2  SOMEONE IS TAKING SOMEONE FOR A WALK

    A、苏德战争的残酷性 B、意识形态对战争局势的影响 C、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拉开
  • 5、图1为世界城市化阶段演进图。图1中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

     图1

    A、政治环境的稳定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城市人口的增长
  • 6、表2为17世纪初成立的某公司投资者情况。

    表2

    国家

    所有投资者人数

    投资总额(单位:盾)

    北尼德兰

    785

    2,023,715

    南尼德兰

    302

    1,418,700

    德国

    38

    137,900

    英国

    3

    6,900

    葡萄牙

    2

    4,800

    据表2推知,该公司( )

    A、主要控制拉美地区 B、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 C、大量掠夺印度资源 D、在北非进行武力扩张
  • 7、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加冕为英国国王,五年后彻底征服英格兰。1086年8月,威廉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由此在英国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威廉的这一做法( )
    A、实现了英国的统一 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发展 C、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D、导致了封君封臣制的瓦解
  • 8、表1

    出处

    史料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以及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便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英]哈蒙德《希腊史》

    “他把国家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根据表1材料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A、集体主义是城邦政治的重要原则 B、城邦至上是希腊化世界的共识 C、直接民主破坏了城邦秩序的稳定 D、公民的参政权受到了法律保护
  • 9、近年来,为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领事保护机制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以安哥拉为例,在当地中国领事馆的支持下,2013年初,七家中国企业联合成立安防协会,共同出资购置车辆并雇请保安,24小时不间断对七家企业开展点对点巡逻,一年间抢劫案下降了90%以上。这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A、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 B、致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C、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对区域集团化深度参与
  • 10、1954年3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在各地开设储蓄代办所,即在机关、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内,委托其内部财务人员兼办储蓄,以达到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扩充储蓄机构。这一举措( )
    A、有助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B、有利于积累工业化资金 C、确保了农业合作化的进行 D、推动了国家货币的统一
  • 11、新四军成立初,中共中央强调“保存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到正式开拔后强调“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再到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定位为“发展江南(浙、皖南、苏南)闽粤赣游击战争之‘产婆’”。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发展(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说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依托于对全国抗战形势的研判 D、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 12、20世纪初,孙中山向国内外筹款的方式主要有:利用自己的声望寻求支持;发行债券向公众募集善款;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善款;创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吸引支持者;发起宣传活动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革命理念以吸引更多的支持者。孙中山的上述活动( )
    A、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 B、体现了民生主义的要求 C、推动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 D、意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 13、明人徐渭论及绍兴府会稽县时说:“今按于籍口六万二千有奇,不丁不籍者奚啻三倍之。而一邑之田仅四十余万亩……合计依田而食与依他业别产而食者仅可令十万人不饥耳、此外则不沾寸土者尚十余万人也。”这说明,该地区( )
    A、人地矛盾问题凸显 B、户籍制度趋于崩溃 C、土地兼并程度加剧 D、民众生活水平较高
  • 14、如图是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金庸创作的《天龙八部》写道:“(皇帝)笑道:‘……封萧峰为楚王,官居南院大王……’……转头向左军将军耶律莫哥道:‘我任你为南院枢密使,佐辅萧大王,勾当军国重事。’”这一描述( )
    A、肯定辽“蕃汉分治” B、阐释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基层治理 C、真实地再现辽朝史 D、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
  • 15、《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之工,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这里的“物勒工名”( )
    A、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 B、基本承袭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 C、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 D、不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
  • 16、学者对居延汉简28户家庭研究后发现,未见一家有两口壮丁或两兄弟都已婚而仍在同一户的情况。这与商鞅变法确立的“二男分异”政策基本一致。这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宗法制度影响家庭结构 D、小农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 17、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的榫卯工艺历史悠久,心灵手巧的工匠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够把木料严丝合缝地衔接在一起,制作出各类精美的家具。下列最有可能较早大量运用卯榫结构的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殷墟遗址 D、二里头遗址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面对帝国主义的无情侵略和劳动人民的痛苦挣扎,列宁深入分析和思考了帝国主义背景下战争爆发的根源……经过三年战争,沙皇统治逐渐崩溃解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何带领俄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和平,已成为列宁首要思考的问题。列宁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只有退出战争才能取得喘息的机会,才能专注自身发展。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和平是暂时的、虚假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列宁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只会愈演愈烈。因此,作为夹缝中求生存的苏维埃俄国要善于利用这些斗争,获得自身生存发展机会。列宁顺势而为推行租让制,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等大力发展生产力。经过三年的恢复和发展,苏俄与其他国家之间已形成共存局面。列宁科学地判断出苏俄与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某种“均势”,帝国主义国家虽然仇视苏俄,却不能消灭它。

    ——艾丛潞《列宁和平思想及其重要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和平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关于和平问题的基本认识,并指出这些认识的历史作用。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讨论世界历史的变迁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所谓“合力理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合力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动描述。

    ——摘编自宋伟《世界政治变迁的根本动力与作用机制》

    材料二  正如俞正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此外,因为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可以加大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大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机会,由此导致现有的经济大国之间的实力地位跌宕起伏、此消彼长,并有可能使原来已有一定实力的准大国一跃升为新的世界经济大国。多年来,第三世界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集体斗争方式不断为变革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而不懈努力着;欧盟、日本等国纷纷在联合国改革、世界新秩序构建等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和构想;中国、俄罗斯以及印度、巴西、东盟、非盟和阿盟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国际组织,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经常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场合上提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口号。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冢和地区,有2000多个民族,它们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各不相同。这些种类繁杂的全球问题如果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主宰,根本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迫切需要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通力协作,共同协商解决。

    ——摘编自李德俊 毛和荣《试析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及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合力理论”解读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走向,并分析其主要动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冲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为一个贸易基地。这样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使中国经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欧洲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交流,而这种交流对人类造成了出人意料之外的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永久性地改变。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从西欧到中国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航海探险唤醒商业贸易的繁荣,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5、16世纪世界贸易的特征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上一页 264 265 266 267 2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