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北宋统一后,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 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 直至二十六路。路之下,设有州、县,与州平级并存的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还增 设了“监司”、“通判”等职。北宋的做法( )A、使得各级机构职责混乱 B、践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导致权力结构利弊并存 D、加速了地方权力的失衡
-
2、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后,为获得在人口和文化上占优势的汉族认可,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 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 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加以继承之。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实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 B、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 C、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 D、彻底改变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
3、汉初各诸侯国文士活跃,文化尚有地域差异,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北方河间一带则重在经术。汉武帝中期以后,原本游说于诸侯国的文士汇聚长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董仲舒、公孙弘等则以经术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反映了( )A、国家统一安定 B、中央集权加强 C、思想文化繁荣 D、官方垄断学术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铎王朝(1485—1603年)时期英国海军发展情况
国王
情况
亨利七世
(1485--1509年在位)
改变海军临时组建的思想:模仿葡萄牙武装商船,建造了两艘战舰(排水量600-700吨》:设立皇家船坞,建造军舰,如1488年建成的“总督”号,安装了比当时任何船只都多的火炮,但这些火炮不能在远距离摧毁敌船;对建造排水量超过100吨的船只给予补贴
亨利八世
(1509--1547年在位)
建造最大战舰“伟大的哈利”号,排水量1200吨,炮弹最大射程1600码:其去世时,英国已拥有50多艘类似的战舰:成立海军部前身--海军事务委员会;成立航海技术学校,对海军技术、造船学和枪炮制造术进行研究;继续鼓励民间造船业的发展。
伊丽莎白一世
(1558--1603年在位)
1571-1576年建造了重视速度和机动且适于远洋的百吨以上的船只51艘;强调用纵队代替传统的横队,以充分发挥每艘舰船的火力;在此基础上,英国于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摘编自王银星《安全战略、地缘特征与英国海军的创建》
材料二 1899年10月18日,威廉二世宣布: “亟需一支强大的德国舰队。”此后十几年,造舰计划一扩再扩。1900年6月,德国又通过海军法案,规定主力舰增至38艘,装甲巡洋舰14艘⋯⋯英国建成新式无畏舰后,1906年5月德国赶忙通过新的海军补充法案,规定今后建造的一切新式战列舰都必须是无畏舰级军舰。到1908年,英国有8艘无畏舰,德国有7艘,此外,英德两国旧式装甲舰的对比为51:24。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威廉二世时期的世界政策及实施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海军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威廉二世大力发展海军的影响。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和平叙事。中国自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不热衷于征战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治理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
第二,发展叙事。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开放系统,它不断吸收和融入新鲜血液,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发展。
第三,国情叙事。坚持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思想、行为准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第四,文化叙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民间记忆、传统习俗、医药文化等历久弥坚,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其创造并延续的精神追求,更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不竭动力。
——摘编自程曼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围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方面,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近代前期上海地区的社会流行语汇。
类别
社会流行语汇
商行文化
鞠躬、英蚨、领事厅、买办、十里洋场、酒楼、影院等
饮食习惯
番菜、洋餐、自来水等
服饰
爱斯头、高丽布、旗装、香水、一字襟坎肩等
用品用具
自由车、洋车、轮船、自鸣钟、电线、电报、德律风(电话)等
娱乐活动
马戏、影戏、赛车、赛马、跑狗等
——摘编自陶垠霖《近代上海竹枝词民俗语汇及社会流行语汇研究》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
民主发生次数
1836-1845 年
246次
1846-1855年
933次
1856-1865年
2332次
1865-1875年
909次
1876-1885 年
385次
1886-1895年
314次
1896-1911年
635次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
8、20世纪50年代,苏联《消息报》社论称,苏联有将近50万妇女当选为地方苏维埃代表,有1700个妇女当选为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代表,有277个妇女当选为全苏最高苏维埃的代表。在美国,以1954年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为起点,种族隔离制度在社会各方面被逐渐废止;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这反映出( )A、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被瓦解 B、平权运动在美苏两国得到发展 C、冷战使两大阵营间的斗争加剧 D、苏联女性地位得到实质性提升
-
9、1949年11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旨在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1982年—1984年间,日本东芝、挪威孔斯贝格等公司却向苏联出口高端数控机床,用于提升苏联核潜艇螺旋桨的制作技术。这体现出( )A、日本民间反美情绪高涨 B、资本主义阵营逐渐走向瓦解 C、多极化的趋势初露端倪 D、全球化冲击了固有政治格局
-
10、随着西方殖民扩张不断加剧,欧洲“白人”向世界各地扩散,形成了许多新的“白人家园”以及“白人殖民地”。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用强大的工业力量征服世界,逐渐产生强烈的优越感,并热衷于把西方的统治强加给其他地区,迫使世界按照资本主义的面貌改造自己。这体现殖民主义( )A、扭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 B、推动了工业文明在全世界的扩展 C、促使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D、改变文明的地理分布和相互关系
-
11、新航路开辟后,来自美洲的金银通过西班牙进入欧洲西北部,使这些地方最终成为欧洲最发达的经济中心,包括低地国家、法国西北部和英国东南部。“低地”曾经是意大利和汉萨同盟的商业交会之地,法国西北部和英国东南部有诺曼底、伦敦重要商业城市。这意在指出新航路开辟后( )A、贸易中心的转移有其历史渊源 B、荷兰已经成为“海上马车夫” C、欧洲北部的经济优势更加凸显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
12、下表是中世纪世界主要文明圈的一些发展情况,表格说明( )
东亚文明圈
鉴真和尚6次东渡,终于弘法日本,不仅带去了佛法,而且带去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阿拉伯文明圈
阿拉伯地理学家到各地旅行,编成了30册的巨著《黄金草原》,书中记载了从东南亚到印度再到地中海的香料商路和文化交往之路。
基督教文明圈
中世纪诸多圣地吸引着朝圣者,朝圣甚至发展为一种经济。
A、文化交往伴随着物质交往 B、各文明圈内具有同一性 C、商业在各文明圈缓慢发展 D、世界性商贸体系已形成 -
13、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王崇古上奏《确议封贡事宜疏》,主张与鞑靼开展互市。最终,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贸易口岸。这一事件( )A、缓解了明朝内陆边疆危机 B、标志明朝放松海外贸易政策 C、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管理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针
-
14、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做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叶子(经折书)写之。”之后中国图书装订又经历了“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如图2)的变化。据此可知,古代图书装订方式的变化( )A、缘于书写材料的重大革新 B、推动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C、加速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 D、适应文化大众化的趋势
-
15、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诏修史书,于贞观十年修成《梁书》《北齐书》等。《梁书》认为南齐败亡是末代统治者“掊克聚敛,侵愁细民”所致;《北齐书》认为“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隋书》认为隋亡是因为隋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统治者( )A、宣扬君权神授 B、重视民生 C、鼓励秉笔直书 D、虚美隐恶
-
16、汉成帝统治时期,丞相翟方进为首的儒生集团以儒家礼仪标准治国,打击政敌。公元前7年,火星与心星(古代星宿)相遇,世人迷信,认为不祥,称应该由大臣承担责任,于是汉成帝选择移祸翟方进,翟方进被迫自杀。汉成帝这一做法(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促进了皇权与神权的结合 D、推动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调整
-
17、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记载,其中有记载:“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A、开辟文书治国先河 B、严刑酷法巩固统治 C、发展完善官僚政治 D、规范行政管理制度
-
18、在张家口宣化地区的贾家营遗址,考古人员拼合出了一只胖胖的“三袋足”陶器,它就是被考古学界视若新石器晚期标准器的陶鬲,张家口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但分布广泛,而且文化性质和年代复杂,有的像仰韶文化,有的像龙山文化,有的哪种文化都不像。这些遗址不是单一文化的堆积。据此可知,当时的张家口地区( )
考古学家苏秉琦考宣化遗址 崇礼出土的龙山文化陶盉
A、原始人群凸显阶级分化 B、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C、社会组织能力明显增强 D、民众的食物以种植为主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e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e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美林《糖史》
史料二: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饬,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在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探究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培根所开创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流派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大陆的思想发展,加速了苏格兰民族的苏醒,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活水源头。早在1561年,苏格兰新教派改革家诺克斯通过长老会向苏格兰国会提交的《规章一书》中,就建议拨出全苏格兰教产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兴办国民教育,当时苏格兰的大学教育甚至比英格兰的牛津、剑桥更有活力。18世纪初,拥有活跃港口经营贸易的苏格兰在合并到相对稳定的“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之时,便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苏格兰这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了休谟等诸多思想家,波及法、德、美等国,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李雪丽《苏格兰启蒙运动概论》
材料二:宗教是启蒙运动最复杂、最棘手的主题。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对“腐败的宗教”的批判与反思,对“真正的宗教”的启蒙与建构,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贡献。在休谟看来,与狂热相比,迷信更可恶,带狂热色彩的宗教在发轫之初都比较暴烈,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人的灵魂深处,进而让教士树立起牢固的权威。休谟认为“一切超自然的神奇的传闻特别在无知的野蛮民族为多”,无知与愚昧是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亦是宗教不断变质与败坏的认识根源,斯密在休谟的基础上指出,“科学是对于狂妄及迷信之毒的大消毒剂”。当时苏格兰的牧师们“经常被发现乐于培育和鼓励这些败坏的观念”,罗伯逊的看法也如出一辙,他认为“宗教的牧师们就成为迷信和崇拜的对象”。
——摘编自项松林《苏格兰启蒙运动与宗教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批判“腐败的宗教”的表现,并指出其构建“真正的宗教”的方式。(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之间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