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朝学者汪祖辉(1731—1807)说:“经言其理,史记其事。儒生之学,先在穷经。既入官则以制事为重。……剖大疑、决大狱,史无不备。不必凿舟求剑,自可触类引申。公事稍暇,当涉猎诸史,以广识议。慎勿谓一官一邑,不足见真实学问也。”这一言论(     )
    A、反映了儒法思想的合流趋势 B、彰显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C、提出了科举改制的基本主张 D、体现了通经致用的价值追求
  • 2、宋代农户经常几家合零为整入纳县镇税场。农户为减少周折便折钱给付揽人,由揽人就近购买粮绢等税物代为完纳,或者是因为农户自家不生产某种税物,亦由揽人到外地购买再入纳官府。这反映出宋代(     )
    A、白银货币化日益发展 B、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C、重农抑商政策已改变 D、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 3、南朝时期,刘宋皇室成员都曾参与吴声歌曲的制作。尤其是孝武帝大明年间,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清商新曲,取代了汉晋以来以北方歌谣为基调的清商旧曲。江南乐舞正式成为朝廷认可的乐府“清商曲”。江南乐舞的盛行(     )
    A、适应了市民的审美需要 B、反映出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C、促进了华夏文化的重构 D、展现出专制皇权日渐扩张
  • 4、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强制推行秦律以“除去恶俗”,造成关东地区官民矛盾尖锐。汉初,在地方“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知乡俗),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这说明(     )
    A、“三老”行政化强化了地方控制 B、严刑峻法无法适应封建统治需求 C、乡村自治体现无为而治的理念 D、基层治理尊重地方乡俗的重要性
  • 5、考古发现,从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漆木器,到河姆渡文化时期漆木容器,以及良渚古城钟家港漆木器制作工坊,都显示出:长江下游地区至少从距今8200年前就开始了漆木器的制作,并在距今约5000年前形成了完整的漆器制作技术操作程序。这可用于说明(     )
    A、长江流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B、漆器工艺技术的多源与成熟 C、南北文化交流的丰富与频繁 D、史前耕种工具的分工与互动
  • 6、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能够运用地图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从制度承袭与变革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7、明清时期,中国鼎盛与危机并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秘密立储、奏折制、军机处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出现,进一步保证了皇帝个人意志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全面贯彻。历代王朝反复摸索、调整的中央地方关系问题,也在君主集权强化的大前提下得到了比较完满的解决。……康乾盛世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与君主高度集权分不开的,但君权的极端强化,也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到历史的尽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黄崇德,(安徽)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即山东)……”。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也曾提供打开视野、融入工业文明潮流的机遇。明末徐光启不失时宜地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通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赶超西方的主张。清统治者则只留意历法、火器、地理等局部器用层面,固守华夷之分、西学中源的千年古调,最终随着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而中断中西文化往来。

    ——引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系辞上》(儒家经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清朝强化君权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君主高度集权”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明至清中叶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徽商对明清经济、政治的多重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徐光启对于“西学东渐”的主张和行动,并分析雍正年间中西文化往来中断的原因。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摘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

    材料三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摘编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论证上述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初、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如何探索“全民思想控制模式”。
  • 9、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因而他撰著《日知录》的目的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这说明,顾炎武(     )
    A、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B、具有社会责任意识 C、旨在鼓吹心学思想 D、极力追求圣贤境界
  • 10、清朝中期疆域辽阔,政府在内地分立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此外,在边疆地区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其中伊犁将军管辖的主要地区是(     )
    A、西藏 B、新疆 C、东北 D、台湾
  • 11、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这一变化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A、全国政治中心北移 B、交通运输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C、运河运输逐渐取代海上运输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 1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     )
    A、 B、 C、 D、
  • 13、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口号,这一理念(     )
    A、意在否定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B、否定了儒家思想 C、重塑儒学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作用 D、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 14、宋政府每年招募大量兵士,特别是荒年募兵更成为一项定制。宋神宗曾说:“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自古未有及者。”宋朝此举(     )
    A、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B、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节省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D、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 15、如下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可推知,北宋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特征是(       )

    A、官员争权,宦官祸起 B、机构繁多,效率极高 C、相互牵制,掣肘皇权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 16、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其中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     )
    A、玄奘 B、鉴真 C、甘英 D、郑和
  • 17、下面两幅示意图反映了汉、唐时期不同经济政策。这两大政策(     )

    A、都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实质都是赋税制度的调整 C、目的都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18、唐太宗晚年在谈到用人体会时说:“用人之道,尤为未易。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又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     )
    A、注重扩充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C、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D、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 19、“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 20、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张骞一行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开辟中西方交通道路 C、贯彻武帝积极拓疆政策 D、联络西域对匈奴作战
上一页 147 148 149 150 1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