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面对新法,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在献上《流民图》的同时,又上书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司马光也认为废除新法,“雨必沾洽”。这说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A、出现用人不当现象 B、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 C、群众强烈不满新法的推行 D、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
-
2、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 )A、海路交通促进中外交往 B、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 C、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D、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
-
3、“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避难荆、扬二州,当时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宽农政策使得土地得到开垦,水利得以兴修,鄞、句章、余姚的许多荒地都变成了肥田,会稽郡更是有“晋之关中”的美誉。这反映出当时( )A、北方经济衰退加剧 B、农业精耕细作改进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
4、从甲骨文卜辞来看,商朝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商都以外之地和商王以外之贵族的臣不能称之为“王臣”。而西周时期“王臣”的内涵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延伸,逐渐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的局面。这一转变可以用来说明西周( )A、分封制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能力 B、“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直接化 D、职官具有明显的世卿制特色
-
5、商代尊河神(即黄河之神)为祖神,周代将它比作诸侯,但其形象并不明朗。战国时期,河神改称河伯,《庄子》则将它描绘成行动敏捷、感情丰富、声音洪亮、善于自省的长者。这一演变反映了,先秦时期( )A、迷信色彩逐渐淡化 B、宗法制度已经崩溃 C、鬼神观念趋于瓦解 D、人文意识日益增强
-
6、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级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则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别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号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时期其他墓葬中则只有1~3件玉器。据此可知当时良渚( )A、等级秩序森严 B、手工业发达 C、阶级矛盾尖锐 D、贫富分化明显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下,随着庄园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改良的新式轮犁。至8世纪晚期,西欧出现了极具重大意义的改变,即由原来的二圃制转变为三圃制。1050年至 1350年,欧洲人口增加了3倍。西欧人口的急剧增加,给有序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中对封闭的和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压力尤甚。
——摘编自赵立行《中世纪西欧庄园人口变动与商业复兴基础的形成》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盛期(11—13世纪)的拓殖运动是一场持久、广泛的移民拓边活动,它与城市的兴起成为这一时期最为瞩目的经济活动。“这场拓殖运动最后覆盖了将近 10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这个面积使耕地数量翻了一番。”随着生产资料的增加,土地的产出也增加了,而且变得更加丰富了。在拓殖过程中,一些有头脑的封建领主招徕移民兴办市场。1120年,图林根公爵康拉德从各地招徕商人,准备创建市场。英国在 1100—1300年,大约建立了140座新城市,其中在1170—1250年出现得最多。
——摘编自郑崧《中世纪欧洲的“边疆运动”》
(1)、根据材料一,简析11——14世纪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1—14世纪欧洲庄园经济发展的趋势。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设置交通部,将铁道规划和建设的一切事务,统属该部管辖。同时,1912年9月,孙中山被授以“筹划铁路全权”,不久后孙中山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自办以来,以规划路线、商议借款为筹备之两大端”。1913年,北京政府交通部拟定了全国4条干线规划。北京政府的财政部与交通部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借铁路外债,北洋时期是对外借债最多的时期。
——摘编自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铁路战线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恢复和改造旧有铁路。为了尽快恢复铁路通车,早在1949年5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就批准把1948年7月在东北组建的铁道兵扩大为铁道兵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支铁路大军,在“铁路将军”吕正操的统帅下,投入了修复铁路的热潮。经过修路大军的日夜苦战,到1949年底,主要干线基本修复,全国铁路基本上实现了全线通车,并连接成一个整体。1949年总计修复坏路8278公里,修复桥梁2717座,通车营业里程达21810公里。为此,新华社专门评论说:“全国铁路网的基本恢复,使首都和全国主要城市紧密连接起来,使前方与后方,铁路沿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工厂、矿山联系成一个整体。”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政府发展铁路事业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评述新中国成立前后铁路事业的发展。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综合魏晋时人的相关著述及论说来看,儒学基本理念、准则和有关知识在当时被社会广泛认同,使之从原来的诸子显学之一,逐渐转化为社会生活尤其是各个领域普遍适用的一种基本常识。如东汉末以来经学成为学童课程,南北朝士人幼习五经已趋普遍。古文经学的发展动力强劲,著述繁盛;玄学所代表的儒学对前沿问题进行讨论,对不同思想理论兼收并蓄,这些重要方面均直承汉代相关态势,又切实拓展了儒学的基础、主干和论域。
——摘编自楼劲《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材料二 南北朝以来,经学因政治分裂而变为南北两大流派。南学重在阐释儒经的内在义理,北学则以对经典章句的训诂为主。儒学在隋唐以后走向内部统一。唐初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中推行“尊儒崇经”的策略,由此儒学的地位被再次确立起来地位。
——摘编自李冉《“安史之乱”与唐代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统治者“尊儒崇经”策略的影响。 -
10、2012年,部分西方经济学家指出,1990年,当世界经济“感冒”时,以中国、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就会“罹患肺炎”;而在2008年,当七国集团“罹患肺炎”时,新兴经济体仅仅得了“感冒”。这一变化表明( )A、发达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 B、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C、新兴国家抗风险能力增强 D、逆全球化潮流风起云涌
-
11、1948年,尼赫鲁发表《关于工业政策的决定》,明确印度要实施五年计划,并且提出经济发展建设的核心部门为国家所有。面对粮食、工业原料的极度匮乏和印巴分治带来的创伤,尼赫鲁顶住压力,始终按照经济发展计划前行,坚持独立自主,不向欧美国家屈服。这反映出当——时印度的经济建设( )A、推动了国家的独立 B、推动了计划经济建立 C、依赖国际资本市场 D、具有去殖民地化特征
-
12、如图所示是1801—1901年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这直接反映了( )
A、英国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城市化进程加速推动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 -
13、1783年美国费城军营发生的一次兵变迫使国会仓促解散,搬离费城,后几经周折国会才迁到纽约。当时的一位国会议员这样说:“如果不使国会议员们负起责任并且受到尊敬,那么,不管国会迁到什么地方,也是无足轻重的。”这说明当时美国( )A、国会权力中心地位有所改善 B、国家治理体系面临挑战 C、社会精英要求完善联邦制度 D、国会迁移引发不满情绪
-
14、在中古早期的西欧,法国的封建主可从英国国王那里得到领地,英国的领土也可分封给任何一个国家的某个贵族作为领地。整个西欧只有大大小小的封建领地,每块领地上领主对农奴行使经济权、政治权和司法权。据此推知,在中古早期的西欧地区( )A、民族国家的构建缺乏基础 B、封君封臣制度受到了明显冲击 C、农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罗马教廷支持世俗王权的加强
-
15、古埃及文献《安尼的教谕》涵盖约三十条生活准则,从公元前1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7世纪中期,被学校师生作为教材反复抄写。如表所示是其部分内容的摘选。这反映出古埃及( )
(1)
让你母亲给予你的供养成倍增长。
(2)
你是母亲沉重的负担,但她没有抛弃你。
(3)
你出生后的数月,母亲都被你羁绊,她要哺育你三年,但她从不会厌。
(4)
母亲送你去上学,你被教以书写。
A、以立法形式规范公民活动 B、注重向百姓渗透忠孝伦理 C、注意引导和谐的家庭理念 D、强化了封建纲常名教思想 -
16、下表所示为1978—1984年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政策变化情况。这一时期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政策的变化( )
年份
相关文件
内容
1978年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增选出国留学生的通知》
在原500人的出国选拔计划基础上增选2500人,使当年选拔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00人。
1981 年
国务院批准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
自赀留学人员在政治上与公费留学人员必须获得同等对待。
1984年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
通过正当和合法手续获得外汇资助或国外奖学金的我国公民,均可申请到国外自费留学。
A、响应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 B、适应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 C、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D、打破了西方孤立中国的局面 -
17、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长冈乡的生产活动绝大部分依靠女子展开。长冈乡提出了“妇女学习犁耙”的口号,女子成群地进入生产线中。“耕作之中,妇女表现着极大的积极性,晚上开会讨论,白天到田里工作,永远是那样紧张,没有丝毫的疲倦。”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央苏区( )A、妇女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B、革命建设促进了政权认同 C、男女已经实现了权利平等 D、农业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
-
18、如表所示为1913—1924年中国棉纱数据(单位:锭)及华纱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外纱输入量
在华外厂纱产量
华厂纱产量
国内纱市场总量
华纱比重
1913
894.7
211.8
314.8
1 421.3
22.15%
1921
404.1
397.9
780.5
1 582.5
49.32%
1924
143.0
720.0
1 031.9
1 894.9
54.46%
A、外资企业丧失技术优势 B、列强放缓对华资本输出 C、华纱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D、中国棉纺织业获得发展 -
19、有人这样评论民国初年的政治:“东西洋留学者学实业者寥寥,大抵皆政法家,谋归国而得官,于是政党多,报馆多。无官者藉党而可得官,有官者因党而不失官。……有谩骂者,有狐媚者,无非欲得官而已。”这反映出当时( )A、议会政治遭到践踏 B、实业救国应者寥寥 C、政客竞相标榜共和 D、政党政治虚有其表
-
20、康有为在其所拟的关于改革科举制的奏折中说:“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号召王公士庶“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时,就在前面先写上了一句限制性的导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这折射出当时( )A、维新变法理论发生变化 B、西学东渐趋势日益加强 C、政治变革面临巨大阻力 D、统治阶层拒绝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