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中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 岭”。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对应三民主义中的( )
    A、民享、民治、民有 B、民生、民族、民权 C、民有、民治、民享 D、民族、民权、民生
  • 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写到:“《辛丑条约》是空前严重的丧权辱国的奴役性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其中“空前严重”表现为( )
    A、清政府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4、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 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 B、受到清政府的招抚利用 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 D、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 5、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 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下属于这一运动理论依据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C、“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 6、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 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刃、扬威四舰。”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

    ①新设商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②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③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④开办同文馆、船政学堂、电报学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下图为近代某历史文献及其部分主张。由此可见,该文献表达的重要思想是( )

    A、变夷为夏 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自强求富 D、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 9、《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43年,英国向中国输入棉布便援引这一条款完成了交易。这一案例说明该条款破坏了中国的( )
    A、领土主权 B、驻军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 10、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 )

    A、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B、发动武装起义,反抗阶级压迫 C、致力科技发明,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
  • 11、明朝后期产生了多部科技著作,其中在工艺学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被誉 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 12、有人认为,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突破耕织结合、小农经济的传统经济结 构”。下列现象突破这一特征的是( )
    A、城镇商业活动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取得进步 D、苏州丝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 13、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 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这里的“晚明大变局”主要变现在(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D、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 14、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 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 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 B、大大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经贸交流 D、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
  • 15、“国家庶务殷繁,亦有不便宜露于众者。”“皆本人封达朕前。朕亲自览阅,亲笔批发, 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 …… ” 乾隆帝在此评述的是( )
    A、宰相制度 B、内阁制度 C、奏折制度 D、军机处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使“家国”转为“民国”,即便是呼风唤雨的军阀,他们挂着“民国”招牌,也不可能再完全按照封建专制时代的方式行事了。任何一个军阀控制中央政府后,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都将“民国”作为法统,宣称主权属于国民,并保留了国会等民主共和的政权机构和三权分立制衡的权力架构形式。 

    ——摘编自郑琼现《1912-1918年:一个得而复失的宪政时刻》

    材料二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摘编自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1917年)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保留的辛亥革命“政治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阀保留这些“遗产”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认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弊病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为解决这一弊病作出的主要努力。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在边疆治理上与唐代有所不同,即在边疆地区不断推进边疆内地化,行政管理上在一些重要地区往往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省、县,并任命流官,形成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的特点。在经济开发上,加大开发力度,赋役税收“比之内地”。交通上,不断开辟新的路线,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材料二: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治理 

    东北地区

    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北部

    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新疆

    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维吾尔族地区实行改制的伯克制度,游牧的哈萨克人、布鲁特人和哈密、吐鲁番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度。

    西藏

    实行驻藏大臣与西藏宗教领袖联合管理的政教合一的制度

    西部及西南

    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东南

    台湾和海南岛实行郡县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治理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 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
  • 20、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首在江西遂川一带流传的民谣反映出土地革命(  )
    A、平均了一切社会财富 B、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 D、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
上一页 1247 1248 1249 1250 12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