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社区管理类型
特 征
代表国家
自治型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
美国、加拿大和德国
混合型
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
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
日本和澳大利亚
政府主导型
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新加坡
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主要模式 B、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 C、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 D、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
2、右图是张凡夫创作的《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宣传画(1951年发行),画中一位工人正在专注地进行生产竞赛。这反映了当时 ( )
A、爱国热情的高涨 B、三大改造的进程 C、“一五”计划的成就 D、科学技术的进步 -
3、 北京东交民巷见证近代中国百年沧桑。下列有关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 )
①
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清廷给予驻兵特权
②
民国八年某日,北京学生于天安门集会示威后,在东交民巷向列强使馆提交了抗议书
③
民国十七年,各国大使馆迁往南京,这一带仍驻有各国公使馆
④
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
A、①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 B、②的导火线是“中日民四条约”签订 C、③是国民政府与列强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结果 D、④体现了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
4、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后又演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中国成为多元的庞大共同体,实为世上所仅见。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革命任务发生根本变化 C、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5、读下表,由表可知,郑观应、薛福成二人 ( )
人物
主张
郑观应
(1842—1921)
……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薛福成
(1838—1894)
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是同遵公法者其名,同遵公法而损益大有不同者其实也
A、在是否要学习国际法上有分歧 B、都认为国际法维护强国利益 C、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有分歧 D、一致认为富国强兵才是根本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安全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金元
明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全国人口(万人)
3200
6000
5000
9000
12000
20000
30000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赞到。
——摘编自邱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并简析造成明清粮食产量状况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臣要效忠封君,要尽一定的义务,主要的义务是服兵役,要宣誓”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材料二:在工业化时代到来前,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1500年﹣1630年间,英国木柴价格上涨了7倍,一般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因缺乏取暖燃料而冻死的现象时有发生。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英国主体能源从柴薪过渡到煤炭是循序渐进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早期,煤炭未能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150万吨。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是法国的30倍。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增加了18倍。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了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近150年。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社会特征。(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推行“村”制度,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自宋神宗熙宁年间直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进入20世纪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社会的矛盾愈演愈烈,乡村问题日趋恶化。对此,一些地方精英认识到改造中国必须从农村着手,通过乡村治理实现改造中国的目标,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高潮。其中最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开展的“以教育为中心”的地方建设;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推行的“以自卫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卢作孚领导的“乡村现代化模式”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以经济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建设。这些地方知识精英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主要是来自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乡村社会复兴。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材料三 毛泽东的乡村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农民置于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地位,二是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非常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变迁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密码。 -
9、“(当)照相机征服了视觉世界,反而使得艺术家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心理世界及其感受方式。”下列绘画作品不符合材料表达的意思的是( )A、
B、
C、
D、
-
10、19﹣20世纪,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这些运河的修建( )A、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B、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发生 D、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
11、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
12、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对罗马共和制度做过这样的评述: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地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A、实行直接民主制 B、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行贵族政治 D、王权与族权相结合
-
13、英国从1553年到1680年间,组织了49个商业垄断公司,比较著名的有“利凡特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法国从1599年到1789年至少建立了75个商业垄断公司;荷兰最著名的垄断公司是1602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它不但垄断东印度的贸易,而且统治印度尼西亚和其他荷属殖民地。据此可推知,这些商业垄断公司的成立( )A、加快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拉开近代黑奴贸易的序幕 D、推动了欧亚直接贸易的兴起
-
14、穆迪在《托拉斯真相》一书中列举的316个托拉斯中,1897年以前成立的只有82个,其余均在1898~1903年间成立。这316家托拉斯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其中有78家大公司控制着各部门产量的50%以上,有26家控制80%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A、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造成自由主义的竞争规则结束 D、推动美国的工业产值急剧上升
-
15、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如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 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
16、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强调社会公正: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政府形象 C、改善劳资关系 D、缓和社会矛盾
-
17、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
18、在联合国成立的问题上,各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相同的出发点”最主要的是( )A、建立一个和平平等的世界 B、建立一个美苏两国操纵的世界 C、处置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 D、成立联合国,重建世界格局
-
19、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 D、“仁”的思想、郡县制
-
20、战国时代的法家不仅着眼于建立行政文官制度,也十分注意成文法典能取得公信力。商鞅、吴起等改革家均注意到法典必须具备公平而又确定这两大条件。“徙柱立信”及“处罚王子”的传说,都是描述成文法的特色。战国时期的法律( )A、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成熟 B、适应了君主加强集权统治的需要 C、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反映了平民和贵族间斗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