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19年,甘肃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学生邓春兰,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出大学解除女禁、男女同校的第一声。1920年2月,邓春兰的建议得以实现,北京大学首次招收了包括邓春兰在内的9名女大学生。这表明当时( )
    A、自由主义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B、男女平等的主张得以实现 C、进步思想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D、女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 2、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了丰富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属于( )
    A、建党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战精神 D、红岩精神
  • 3、 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该学者( )
    A、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B、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C、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D、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 4、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这一观点( )
    A、还原了孔子的真实事迹 B、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 C、旨在试图减少变法阻力 D、使儒学再次成为正统思想
  • 5、 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大肆以高额利息向清政府借款。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强实力的普遍增强 B、列强侵华矛盾日趋激烈 C、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 D、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
  • 6、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认为是“用夷变夏”,威胁了清朝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由此可知( )
    A、士大夫阶层从麻木与愚昧中觉醒 B、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的影响有限 C、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 D、主流知识分子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 7、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写道:“(在嘉靖以后)随着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该观点旨在表明( )
    A、四大发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官方失去了对思想界的管控 C、思想领域变化是时代的产物 D、市民阶层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 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明朝时期“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大 B、太监政治地位的提升 C、内阁的职能遭到削减 D、君主失去朝堂掌控权
  • 9、 以下是史料记载的宋代体育娱乐活动情况。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

    运动项目

    史料记载

    相扑

    《梦粱录》:“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

    马球

    《东京梦华录》:“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

    捶丸

    《捶九》:“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A、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 B、体育运动备受政府重视 C、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 D、崇文尚武思想受到推崇
  • 10、 宋初,君主为了矫正唐末五代政治之失,引导臣下明君臣之义、尊卑之分,重建儒家道德伦理,通过文臣驾驭武将,此举旨在( )
    A、提高文官地位 B、抑制武将势力 C、重建统治秩序 D、强化道德约束
  • 11、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中说:“北朝时期,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他认为当时甘肃河西地区文人学者数及其学术水平,可同中原内地相比肩。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河西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原战乱世族纷纷外迁 C、陆上丝绸之路影响扩大 D、甘肃成为学术文化中心
  • 12、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 )
    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B、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效率 C、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专制 D、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 13、 九品中正制在运行过程中最初设置的是郡中正,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自治色彩浓厚。而魏朝末期设立了州中正,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郡县制下地方难以掌控 B、中正官权力在日益扩大 C、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 D、选官权逐渐向中央集中
  • 14、 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政权先后在27郡设有盐官35处,在38郡设有铁官46处。全国各地的盐铁官都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后更名大司农)。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君主统治权威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 D、消除了富商大贾势力
  • 15、 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 )
    A、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 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
  • 16、 春秋时期,晋国的魏绛认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孔子提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反映出当时的知识阶层( )
    A、推崇德政的时政方针 B、消极看待社会发展前景 C、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 D、革故鼎新成为普遍认同
  • 17、 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 )
    A、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 C、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统一 D、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
  • 18、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商朝的文字并非主要刻在甲骨上,而是直接用毛笔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因为殷墟的少量甲骨卜辞和玉器上,都发现过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表明( )
    A、只有发现新史料才能破解历史难题 B、历史解释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 C、出土文献能够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 D、考古发掘推动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
  • 19、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庆阳)是距今约5100—4700年之间仰韶文化晚期的都邑性遗址。遗址内择中而居、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布局体现出的以王权为核心的社会状态,高规格器物等体现出的礼制和远距离贸易控制,都表明当时存在一个以南佐都邑为核心的早期国家社会。对此合理的理解是( )
    A、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有力实证 B、华夏文明中心正向西北地区转移 C、宫殿布局彰显封建专制王权的形成 D、人类社会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独秀的青年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道路选择难题,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

    ◆身心观念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不能承担时代大任,“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力能胜者,体之强者也”。青年必须以“利刃断铁,快刀理麻”之身手,将陈腐朽败思想清除出脑,培养健全思想,以适于今世之争存。

    ◆人生观变革

    近代青年生逢变时,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人生目标便需要从为官谋利的腐朽思想中脱离出来。“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 “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 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

    ◆成长目标变革

    面对近代中国的“变”,当代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有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马舒、姜尚汝《近代青年自我变革的三重维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青年观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上一页 1195 1196 1197 1198 11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