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到了中世纪,随着《大宪章》的签署,英国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得以繁荣发展。这是因为《大宪章》( )A、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权 B、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对市民利益有所照顾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
2、17世纪,英国学者对《大宪章》进行了重新解释,如用“人民”来置换贵族,用“人民对统治者的斗争”来类比贵族对国王的斗争,从而使《大宪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英国学者旨在( )A、扩大民权完善政党政治 B、迎合民众扩大统治基础 C、依托传统反对专制王权 D、限制国王维护贵族特权
-
3、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材料反映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联系的加强 C、海外扩张和掠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4、有学者指出,财富从伊比利亚转移至西欧大洋沿岸,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和对世界海洋控制权的争夺,为了提高筹集商业资金的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消耗,国家从间接统治转向直接统治,“直接统治表现为对公民进行语言、货币和法律体系的统一”。该学者意在强调( )A、西欧政治世俗化源于产业变革 B、经济发展推动欧洲国家实现统一 C、商业竞争促进了民族国家崛起 D、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扩张性
-
5、新航路开辟后,从东方进口的奢侈品在英国掀起了奢侈消费浪潮,这些进口的异域风情的奢侈品.引发了政治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焦虑,但也使得英国消费者对这些物品提供的更高级、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着迷,新的家内物品和装饰品市场不断发展。据此推知,当时( )A、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扩大 B、地理大发现推动思想解放 C、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 D、欧洲社会孕育转型的力量
-
6、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西方运往东方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如新的饮料、染料、香料等,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新航路开辟推动贸易格局演变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
7、在1630—1680年间,英国每人糖的消费量增加了4倍,零售价降低了一半,到1750年,有近100万担的糖在英国市场出售。17世纪中叶,香料在精英的食谱上不再流行,18世纪香料逐步被禁止用于甜点,只有胡椒还保留着大众调味品的地位,但价格已经降下来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英国( )A、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 B、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C、民众等级观念的淡化 D、成为国际贸易中介
-
8、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大量输入拉美地区,以至于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这反映了( )A、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B、太平洋贸易得到了发展 C、美洲已成世界贸易中心 D、墨西哥纺织业发展迅速
-
9、15世纪,欧洲商人将在西班牙漂洗过的羊毛,送到佛罗伦萨加工成细布,随后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售,然后从东方买来货物,在佛罗伦萨或欧洲其他地方销售,整个过程用时三年或者更长时间。这一过程( )A、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B、折射出欧洲对技术的渴求 C、得益于新型远洋航线的开辟 D、反映出西方对东方的依赖
-
1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穿着印度棉织品,食用产自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墨西哥的巧克力、也门的咖啡,并用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砂糖给咖啡增加甜味。这体现出( )A、新航线带动商品流通 B、欧洲人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C、价格革命的深入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1、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
12、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在自己的铭文中宣称:“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只有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A、实行专制集权统治 B、法律具有崇高地位 C、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D、神权政治特征明显
-
13、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针对帝国境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各异的情况,下令把当时西亚流行的阿拉米语作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用以发布诏令。其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文化统一 B、保证国家政令的贯彻实施 C、加强思想控制 D、促进帝国内各民族的交融
-
14、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由亚、非的许多不同地区和民族构成。为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大流士采用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A、郡县制度 B、行省制度 C、种姓制度 D、城邦制度
-
15、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把波斯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每个省设立总督一人,掌握本省的行政、司法和税收大权;另设一个军事首长,统领驻军。军事首长与总督互不隶属,互相监督,互相告发。大流士这一举措( )A、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改变了西亚社会风俗 D、规范了税收系统
-
16、波斯帝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行政和军事长官互相监督 B、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D、效仿中国元朝的行政制度
-
17、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修建了苏伊士运河,记载此事的铭文写到:“我(大流士一世)命令在流经埃及的尼罗河至通往波斯的大海之间修建这条运河,这条运河后来完全按照我的命令挖成了。船只经由这条运河可以由埃及到达波斯,一如我原来所想。”据此可推知,大流士一世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B、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推动不同习俗的交融 D、实现对埃及的和平征服
-
18、明清时期朝廷以茶为中介,利用茶商的力量将川陕茶叶运往西藏和西北地区,以官茶换取马匹。边疆少数民族饮食以肉、乳为主,而茶是必不可缺的饮品,可以“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由此出现了“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的局面。由此可见,茶马互市(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C、增加了茶叶贸易成本 D、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
19、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今甘肃南部)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A、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B、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C、开启了跨区域贸易局面 D、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
20、明代推行招商中茶制、利用茶商的力量将川陕茶叶运往西北茶马司易马,并以变卖茶叶运输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作为酬劳。这(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增加了茶叶贸易成本 C、提高了茶商社会地位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