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唐朝诗人杜牧鼓励侄子认真学习,赋诗“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据此可知唐朝实行(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宗法制
-
2、唐朝时期,鉴真曾谈及在广州的见闻,“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师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材料反映了广州( )A、对外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B、个体农耕经济的衰退 C、成为唐朝税收重要来源 D、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
-
3、唐初,三省的职权进一步明确划分,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由此可知门下省的主要职能是( )A、执行政令 B、监察地方 C、草拟诏令 D、审核诏令
-
4、下表是与隋朝相关的文献史料节选。由此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史料
出处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杜佑《通典·食货典》
唐太宗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
吴兢《贞观政要》
大运河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需要。但是……隋炀帝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损害了自己的王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B、国富民穷,矛盾尖锐 C、外戚专权,党锢之祸 D、赋役繁重,严刑峻法 -
5、北魏孝文帝改革积极接受汉族生活方式和文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同时,胡服、胡食、胡床也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这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双向性 B、农耕与游牧文明隔阂被打破 C、胡汉观念已经消失 D、全国已经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
6、汉武帝时期,积极开拓疆域,经过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同时又派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些措施( )A、确定了中国古代的疆域 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有利于东亚文化圈形成 D、加强了江南与中原的联系
-
7、汉初承秦末之弊,战乱导致社会残破,天子连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都备不齐。在此背景下,汉朝推行的治国理念是( )A、以法治国 B、独尊儒术 C、无为而治 D、尚贤节俭
-
8、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礼法兼施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礼 D、尊君贵贤
-
9、据《商君书》记载,“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导致秦国上下形成这一氛围的原因是,商鞅变法推行了( )A、重农抑商政策 B、郡县制 C、奖励军功 D、什伍连坐制
-
10、(商王)大令众人曰:劦(协力耕作)田,其受年(收成)。这反映了商朝( )A、土地实行集体耕作 B、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C、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D、实行了内外服制度
-
11、遂公盨(图)为西周中期器物,内有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方设征”,与《诗经》中的记载一致,遂公成为了研究大禹治水的重要例证。这表明( )
A、实物史料能反映历史全貌 B、口传史料能确证历史真实 C、文献史料比实物史料的可信度更高 D、史学研究应有多重史料的相互印证 -
12、下表是良渚古城反山墓地随葬器物表。由此可知当时( )
墓号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种类
12
约656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23
466件
以玉器为主,少量陶器
15
60件
少量玉器、陶器、石器
A、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B、部落联盟通过战争获得财富 C、阶级出现初步分化 D、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农耕文明 -
13、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从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数百万,但是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在1928年到1940年之间,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1933—1940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促进了国家生产力快速提高 B、经济危机冲击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 C、经济政策导致了政府投资比例失衡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
14、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 C、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15、1937 年的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面包和面粉等食品以及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被取消;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到1939年,苏联人的识字率也从沙俄时代的25%提升到87%。这充分说明了( )A、对外战争没有打断苏联的发展进程 B、商品货币关系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C、苏联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 D、计划体制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16、下图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图(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国民经济结构
A、计划经济阻碍社会发展 B、工业化建设成就比较显著 C、战时共产主义弊端凸显 D、集体化运动导致农业衰退 -
17、从1929年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了124项,涉及冶金、飞机、铁路等。在大萧条时期,世界上有近50%的工业设备都被投入到了苏联的工业建设中。在“一五”计划期间,西方各国共累计向苏联贷款了17亿美元,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上述现象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对西方有巨大吸引力 B、经济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契机 C、西方国家加紧对苏联进行技术渗透 D、斯大林模式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
18、1929年5月,苏共通过了“关于厂际社会主义竞赛”的决议。随后全国兴起了以突击手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竞赛运动,1932年参加突击手运动的工人占全体工人的75%。这一运动开展的背景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
19、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连海运河-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造了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三大钢铁厂。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 )A、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大量国际资本的引进
-
20、劳动竞赛是苏联一项经常性的群众运动,从形式看,可分为个人竞赛和集体竞赛,从内容看,可分为响应国家计划竞赛、合理化建议竞赛、技术革新竞赛、提高产品质量竞赛、节约资源竞赛、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运动等。这些劳动竞赛( )A、提高了劳动生产强度 B、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 C、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D、消除了经济体制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