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史载,宋真宗对宰臣王旦等说:“民间乏炭,秤二百文。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价鬻(卖)与贫民,非惟(为)抑高价,且以济民。”该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用于研究( )A、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朝廷经济决策 C、当时政府掌握资源进行社会救济 D、南宋城市人口激增带来燃料危机
-
2、武则天曾向唐高宗建议科举加试《老子》,她说老子李耳是李唐皇室的始祖,《老子》是“圣教”。武则天改唐为周后,令贡举人学习她自己编撰的《臣轨》以明儒家君臣规范,并下令科举考试停试《老子》。这一变化反映了武则天意在( )A、选拔最优人才 B、复兴儒学地位 C、巩固统治根基 D、完善科举制度
-
3、西晋末年至北魏初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了很大的提高:《齐民要术》中提到的蔚犁以及用于播种的耧,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果木栽培及保墒技术等,在当时也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北魏中期以后( )A、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B、经济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地区 C、抑制了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 D、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封建化
-
4、战国时期,职业军官队伍逐渐形成,“官分文武”,即使像秦赵长平之战那样规模的大战,双方国君都没有亲临前线,而是交由国君任命的统帅指挥。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 B、争霸战争转向兼并战争 C、皇帝制度建立强化军政集权 D、仁政思想影响日益广泛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进,以及国内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中财委颁发的《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1953~1957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以巩固国防,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摘编自王天伟《中国产业发展之路》
材料二: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得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由此开始向西方贷款,引进外资,渐进地对外开放。同时,为应对开放带来的挑战,我国开始了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工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梁孝《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成因。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虽然反映出一定的政治保守倾向;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关于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在为学的范围内,孔子又提出了以“和”与“同”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认为君子能兼容各种见解但不肯盲从附和。两汉时期,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天人合一”思想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他还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形成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这种神化了的儒学失去了早期儒学的生动活泼的理论思维,而成为精神压迫的独断主义。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两宋时期,在对儒学的捍卫与反思中,以及对玄佛的抗拒与汉取中,理学逐渐形成,并提出“由知天而知人”这一哲学主题,使儒学脱下了质朴平淡的政论外衣,迈入了抽象思辨的哲学王国。它不仅更为确切、更为透彻地论证了封建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同时又悄悄孕育了一种与封建纲常相抗衡的理性精神。此外,理学还把人伦道德高扬到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高度,传统儒学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及“不为富贵所淫,不为威武所屈”的精神气质,也因此才“真正融化”到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王育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变革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儒学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学发展的影响。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度等国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这表明我国( )A、开始打开外交的新局面 B、实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推行广泛结盟的外交政策 D、实行“一带一路”的战略
-
8、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 )A、开启了中国的飞天之旅 B、开辟了中国武器国产化的道路 C、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D、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
-
9、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据此可知,该制度(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C、吸收了行省制度的优势 D、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
-
10、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
11、《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卖国者、罪犯和精神病人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 )A、促进土地革命开展 B、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D、推进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
-
12、1941年12月的阿卡迪亚会议上,美国代表马歇尔认为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陆军的主要战场,中国坚持抗战对太平洋战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建议成立中国战区,统一指挥中国及泰国、越南等地的抗日军队。1942年1月3日,中国战区正式宣告成立。这表明( )A、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认可 B、中国抗战形势发生逆转 C、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D、中国跻身国际强国行列
-
13、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谈话( )A、认清了日军的侵华本质 B、继续奉行对日妥协政策 C、意识到国共合作重要性 D、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决心
-
1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负责政府的实际责任,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这说明了南京临时政府为限制袁世凯专权采取了( )A、总统共和制 B、责任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
-
15、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清廷丧失对地方的管控权
-
16、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曾颁布一份文件,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该文件未能实施。这一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钦定宪法大纲》 C、《应沼统筹全局折》 D、《资政新篇》
-
17、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即指示者英等人:“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眯喇坚(美国)等国自应一体通商,以示扶绞之意。”据此可知,清政府( )A、以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B、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 D、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
-
18、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这反映了( )A、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D、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
19、军机处“掌书逾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变得徒有虚名,内阁亦与军机完全无涉,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平时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南书房也不再参与拟旨一类事务。这表明( )A、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B、军机大臣获取军政大权 C、内阁与军机处相互牵制 D、清朝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
20、明朝永乐时期内阁“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阁臣品秩不过五品。仁宣时期,阁臣加官至三孤,秩从一品,官阶超过了六卿;以后凡入阁者均相继晋各部尚书,嘉靖年间张瑰“居内阁,则排六卿而成相之尊”。这表明内阁( )A、成为法定机构 B、政治地位提升 C、具有决策权力 D、有效制约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