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相传刘邦在用剑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后,得知了自己赤帝之子的身份。西汉建立后,此剑成为国之重器。到了东汉,皇帝出行时有专人背负此剑随行。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的动机是( )
    A、借助历史规范仪卫制度 B、弘扬尚武勇毅政治传统 C、将汉代天命思想符号化 D、强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 2、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早期文化诸遗址中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 )
    A、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B、玉钺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C、已产生了青铜工具 D、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194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4.7%,而全美高校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却减少了近33%,硕士学位人数减少近50%,博士学位人数减少30%以上。美国科技研发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频频使用了“人才赤字”概念。为此,美国政府为退伍军人提供大学教育、设立奖学金制度等多管齐下,加快人才培养。人才赤字问题不仅未彻底解决,而且呈常态化趋势。

    ——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材料二  建国初期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归国人数调查表(1949.06—1966) 单位:人

    回国时间

    回国人数

    1949.8—1950.6

    700~800(估)

    1950.7—1950.12

    500(估)

    1951.1—1951.12

    452

    1952.1—1952.12

    128

    1953.1—1953.12

    89

    1954.1—1954.12

    63

    1955

    150(估)

    1955.12—1956.10

    158

    1957

    103

    1958

    46

    1959

    18

    1960—1966

    61

    ——余琳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海外知识分子回国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60年美国出现“人才赤字”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人才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材料二  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陆有石室,川有铁桥,海有轮舟,竭国力以购军舰,睃民财以效洋操,如此者可谓之文明乎,决不可。何也,皆其形质也,非其精神也……求文明而从精神入,如导大川,一清其源,则千里直泻,沛然莫之能御也。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

    ——李包庚李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观”的内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现代文明观的意义。
  • 5、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

    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6、1981年,美国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当时流行的说唱歌曲唱道,“教育不合理,通胀两位数,车站在罢工,不能搭车去工作”,“我试着不惊慌失措……我如何才能不破产”。该歌曲的出现表明(    )
    A、社会现实影响艺术创作 B、滞胀严重导致阶层对立 C、自由放任引发社会不满 D、思想解放引领社会风尚
  • 7、下表为二战后非洲地区爆发的部分边界冲突。导致这些边界冲突的历史原因是(   )

    时间

    事件

    1963-1982年

    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发生边界武装冲突

    1971-1981年

    乌千达与坦桑尼亚爆发边界战争

    1977-1978年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为争夺欧加登地区发生武装冲突

    A、经济危机的冲击 B、殖民主义的罪恶 C、世界局势的紧张 D、美苏冷战的加剧
  • 8、1919年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确保欧洲大陆均势 B、扼杀俄国新生政权 C、瓜分俄国的殖民地 D、构建战后国际秩序
  • 9、1829年《利物浦水星报》刊登雨山桥实验的比赛广告,该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决定新建的铁路采用哪种动力。比赛吸引了10000~15000人参加,从哲学教授到机修工都参与其中,有人发明了“手动车”,有人发明了“轮足机”(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

    A、畜力仍是动力的主要来源 B、民众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 C、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兴起 D、机械力与畜力难以兼容
  • 10、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合作,在共和政治的框架内获得了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的权力,并获得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新尊号“奥古斯都”。由此,屋大维(    )
    A、维护了民主制度 B、颠覆了贵族寡头政治 C、确立了独裁统治 D、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 11、1929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金寨县,当地人民创作的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到了全军全国。“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首歌曲的流传(   )
    A、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 B、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C、折射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D、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 12、以下对图表数据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期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美国

    日本

    1894年前

    16

    2

    4

    -

    -

    2

    1895—1913年

    5

    15

    11

    15

    5

    33

    1914—1930

    11

    13

    -

    -

    40

    103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 B、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 D、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
  • 13、明中后期,“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饶之瓷器,湖之线棉,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闽人“闻日本可市……即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吴越之民“往则载货扬航以市海为名,归则镕金附身”。上述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B、动摇了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 C、有利于商业航海技术的提升 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
  • 14、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
    A、鼓励文学创作 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 15、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主张仁和礼,以德治国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 16、西周初年,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镇抚殷遗民;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开国元勋太公望于齐,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镇;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与居于附近的戎狄部落周旋。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B、具有移民驻防的作用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 18、制度建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国家治理。

    摘编自《中国通史》

    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

    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拓跋魏)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实际上,这两种表面矛盾的趋势是互相加强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导致了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扩散。但是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扩散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权。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选择地采纳西方文明来对西方进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1763年到1914年欧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概况

    时期

    发展阶段

    概况或典型代表

    19世纪中叶-1905年

    初创

           本阶段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其中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

    1905年-1936年

    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

    ——据胡盈《世界博物馆导读》和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整理

    材料二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至2016年,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所,各类专业博物馆层出不穷,国民近乎免费地享受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
上一页 992 993 994 995 9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