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中后期,韩愈在《原性》中提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之人乃是性善,而中品之人则可 善可恶,唯有下品之人乃是性恶。他认为“仁、义、礼、智、信”五者为人性的内涵,这是以人性 的外在表现作为人性的本质。韩愈的上述思想( )A、承袭孟子人性论学说 B、得到宋明理学认可 C、表明儒学彻底异变 D、侧重后天的道德教育
-
2、北魏时期在地方实行州军府制度。州刺史普遍带有将军号,并依军号开府置佐,形成“一个长官,两套班子”的权力架构,州府管民政,府府管军政。但后期出现军府长史侵占州佐职权的 现象。这反映了( )A、地方行政机构军事化 B、监察区与行政区统合 C、地方政府双轨制架构 D、州军府制度逐渐废置
-
3、徙陵之制开始于秦始皇徙三万家至丽邑(以骊山墓所在地置邑)。汉高祖徙齐楚大族昭、屈、 景、怀、田五姓于关中以实长陵,与利田宅,徙者十余万口,此后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 兼并之民,万里之统,海内赖安”。可见,秦汉实行徙陵之制意在( )A、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B、实现强本弱枝之效 C、彰显敬祖孝亲观念 D、控制新近征服之地
-
4、图1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商朝中期都邑小双桥遗址主要遗迹分布图。由此可以推知,商朝中期( )
图 1
A、开始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道路修筑技术较为成熟 D、血缘政治逐渐形成 -
5、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刘家和在《古代中国与世界》中指出,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是,有文化遗产的继承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例如,中国古代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现象,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其全部发展过程体现文化发展连续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
6、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全面抗战以来,广大海外华侨同仇敌忾,掀起抗日救国运动高湖。各地侨胞纷纷组织起来,成立抗日团体,从各方面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推举陈嘉庾为主席。
1937-1945年,海外华侨以各种形式捐款捐物,捐款共达13亿余元。捐献的医药品,单是奎宁丸种,价位即达250万元。冬衣募集,南侨总工会负担了50万件。从1939年2月至9月,先后有九批共3200余人回国参加滇缅,滇黔等交通线的抗战物资运输工作。马来西亚的华侨机器工人不过千人,而应募回国服务者达200人以上。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进行抗日宣传,各地华侨报刊均开辟抗战专栏,报道祖国人民英勇奋战的消息,动员华侨声援祖国抗战。经周恩来推荐,胡愈之到新加坡就任《南洋商报》编辑主任,从1941年元旦起,胡愈之每天写一篇社论,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抗日战争的最新消息、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及时在《南洋商报》发布。
——摘编自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方式。(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意义。 -
7、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西班牙人来到美洲的首要目标是攫取贵金属。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白银开采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墨西哥北部的萨卡特卡斯,一是安第斯高原中部储量丰富的波托西。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量开采白银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巨额收入,使其得以维持庞大军队和臃肿的政府,继续追寻建立世界性帝国的梦想。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印第安人村社生活秩序失调最严重的是那些为波托西提供劳力的地区,按照保守的估计,每年大约有50000人迁进或迁出波托西,人走了,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混乱了,很多人再也未回到家乡。有多少人直接死于采矿和提炼工作,可能永远不会知道。
——摘编自[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材料三 1565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一份所需物品清单中列有“在中国交易用的银元和优质银条”,称这些物品“对于维持他们在菲律宾的活动非常重要”,希望能用从美洲驶往菲律宾的“首班船尽快送达”。
——摘编自[美]艾玛·海伦·布莱尔等编《菲律宾群岛:1493-1803》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开采白银对西班牙及印第安人造成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在世界白银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及原因。 -
8、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都发现过粟。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
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遗址曾发现过稻壳的遗存。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甲骨文中多见“麦”字,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较以往有明显改变。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其中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点,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自然环境变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栗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麦生长的地区,全面改变了原来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组合形式。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黄河流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影响。 -
9、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建立了一系列指导和帮助各方落实协定的机制和规则。这( )A、反映出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说明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D、体现出各国携手解决全球问题
-
10、 19世纪50年代以来,英印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培养出大批印度本土知识精英。到19世纪80年代,一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成长起来。1885年成立的国大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其成员半数是知识分子。由此可见( )A、英国殖民者大力推行西式教育 B、印度知识分子系统学习西方文明 C、印度积极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英国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
-
11、 18世纪,从地球本身寻找长度单位逐渐成为法国科学界共识。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决定依据子午线的四分之一制定标准长度单位,以符合理性原则的十进制代替其他进制。此后经科学家们的测量和论证,法兰西科学院最终将基本长度单位命名为“米”。这一做法( )A、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体现法国知识分子的愿望 D、源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
12、 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 )A、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B、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C、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
13、 英王亨利二世向林肯城颁发“特许状”,规定:城中人民以及商人之商会,将充分而自由地保有自爱德华国王以来的司法与财政的自治权利,……凡居住于本城并参加本城市场之人,在城市贡税以及法令,一如原来。亨利二世此举旨在( )A、促进城市发展 B、维护中央王权 C、削弱地方力量 D、强化司法建设
-
14、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B、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 C、罗马政体丛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D、权力斗争使罗马法遭到破坏
-
15、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首家营业性音乐茶座。1985年4月,文化、广播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等被纳入第三产业。上述现象反映( )A、改革开放的推进 B、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C、文化市场的繁荣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
16、下表是1949—1978年我国产业政策演变的相关内容。
阶段
主要产业政策
1949—1957年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引进和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1958—1962年
①“以钢为纲”
②建立地方独立的工业体系
1963—1978年
①注重石油工业的发展
②把三线建设、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据表可知,1949—1978年间我国产业政策重在( )
A、巩固农业的基础地 B、发展西部经济 C、持续推进工业化建设 D、优化产业结构 -
17、 1942年10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赵占魁运动的通知》,号召开展以树立新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这一做法( )A、有助于经济建设的开展 B、有利于阶级基础的扩大 C、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巩固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18、 二十世纪初,秋瑾、何香凝等女性站在时代前列,首举妇女谋求自身解放的旗帜。辛亥革命时期,女子国民军、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纷纷成立,女界甚至发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时代强音。这一现象( )A、说明妇女政治地位大幅提高 B、反映妇女自我意识觉醒 C、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表明革命引领社会风潮
-
19、 1866年,奕䜣奏请招“科举正途”人员入京师同文馆学习西学。名士李慈铭得知此事后在日记中写道:“以中华之儒臣而为丑夷之学子,……盖学术不明,礼义尽丧,士习卑污,遂至于此。”这说明当时( )A、西学受士人推崇 B、守旧观念依然盛行 C、清政府统治腐败 D、顽固势力受到冲击
-
20、 明清时期,宫廷音乐在社会上影响较小,而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戏曲、歌舞小戏则相对繁荣,如安徽“花鼓”、湖南“花灯”、内蒙“二人台”等,演员少则二人,多则十余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宫廷音乐水平下降 B、政府支持民间艺术 C、民间艺人演技精湛 D、民众生活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