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A、使印度直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 C、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斗争模式 D、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
2、幕府末期,幕府最早派遣的访美使节团中一位仙台藩士在目睹了美国官兵上下级关系后,说道:“彼素来疏于礼让,然其患难相扶、祸福与共,再则彼此上下无别……故亦有其国昌。”上述材料表明日本( )A、幕藩秩序走向崩溃 B、身份秩序开始打破 C、部分藩士开始觉醒 D、倒幕运动迫在眉睫
-
3、“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下表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 )
A、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B、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
4、下图分别是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圆形面食“占罗马披萨”和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的4000年前用小米粉制作的面条。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 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
5、波斯帝国修建了横跨亚欧非三洲、贯通全国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沿途设置驿站。大流士铭文记载:“我占领了从波斯到下属各个地区,我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向我缴纳贡赋”。据此可推知,波斯修建这些大通道旨在( )A、促进三大洲文明交流 B、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C、推动各地区民族融合 D、实现对古驿道的扩建
-
6、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7、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
A、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 B、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
8、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据此,中国共产党(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教训独立开展武装斗争 C、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 D、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
-
9、民国成立以后,部分中国家庭供奉的牌位内容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其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A、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 B、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改良之路的艰难 D、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
-
10、戊戌变法期间,大批士人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因此,他们将矛头直指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身上,并且使出各种手段控制社会舆论,以此为先锋和利刃来讨伐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A、科举制度遭到废除 B、遭到士人的全面反对 C、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D、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
-
1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中西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并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扩大了对外贸易范围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受西方资本输出影响 D、不断丧失经济主权
-
12、下表是部分文献记述的明朝时期某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
文献
记述
嘉靖时期
《吴邑志》卷首
江南商品经济繁荣的苏州,“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远。”万历时期
《福州府志·土风》
福建福州“间巷少年仰机利,泛淇渤危身取给,不避刀锯之诛。”清初
孙之騄《二申野录》卷四
“弘治时,世臣富;正德时,内臣富;嘉靖时,南贾富;隆、万时,游侠富。然流寓盛,土著贫矣。”A、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B、新型经营方式广泛出现 C、传统社会结构面临冲击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
13、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A、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B、巩固了国家疆域统一 C、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
-
14、下图描述的是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变化趋势,其趋势表明当时( )
A、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B、实行重文轻武方针 C、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道家学说地位稳固 -
15、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 )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 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材料三 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少),质量上(抽肥瘦)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摘编自《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年9月)
(1)、指出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 -
17、“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中,蕴藏着人类千年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和无尽的动人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唐朝以来泉州的部分遗址遗存。

——摘编自谢必震主编《闽在海中》
材料二 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怛罗斯战役之后,阿拉伯人完全控制了中亚,切断了唐朝通西域的陆路交通,从此,海路交通日益重要。广州、宁波、泉州相继发展为对外开放的主要贸易港口。宋元时期泉州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因泉州临近杭州,便于闽浙等地产出的瓷器的出口,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由此源源不断运往海外。波斯、阿拉伯世界的香料、珠宝等由此进入中国。南宋时,政府还将皇族事务机构南外宗正司迁移到此并且管理外贸。明以后,泉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衰落。
——摘编自《闽在海中》《梯航百货万国商》等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泉州发展相关的信息。(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与明清时期泉州贸易的不同地位,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
18、下图为1947年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一事件( )
A、反映民众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折射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C、推动了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 D、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 -
19、1933年我国钢料总产量仅2.5万吨,到1945年,我国钢料总产量仍约为2.5万吨,其中西南地区的钢料产量已达年产1.2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48%。据此一定程度反映了( )A、近代民族工业持续增长 B、西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C、抗战形势影响工业发展 D、重工业的产值逐步上升
-
20、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总兵力为358万人,在华兵力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据此可知( )A、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发挥主要作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了抗战的胜利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