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正德年间都御史杨一清在上疏中奏:“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材料表明茶马互市(    )
    A、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B、挽救了西藏人民性命 C、便利了中央对西藏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外之间的交流
  • 2、明代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这里“新的经营手段”是指(    )
    A、与官营手工业合作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D、机器大生产的开始
  • 3、下图为明代政府所制作的茶马互市金牌信符,它是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此金牌信符可以说明明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地域商人群体形成 C、全国商贸网络出现 D、互市贸易管理严格
  • 4、明朝隆庆年间,某地市集以马、牛、羊、骡、驴、马尾、羊皮、皮袄诸物与缎、布、绢、棉花、米、盐、梭布等物品进行交易,但禁止出售硝磺、钢铁和盔甲。该市集最有可能位于地图中的哪一位置(   )

    A、 B、 C、 D、
  • 5、据下表推断,两宋时期

    两宋状元家世统计

    阶段

    政府政策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平民子弟

    阶层不详

    总人让数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建隆元年至庆历六年(960-1046)

    对状元的出身不作限制

    7

    16.7

    10

    23.8

    12

    28.5

    1

    2.4

    12

    286

    42

    皇祐元年至绍兴二年(1049一1132)

    官员子弟不能被选拔为状元

       

    10.3

    7

    24.1

    10

    34.5

    8

    2.7

    29

    绍兴五年至成淳十年((1135-1274)

    寒士先于贵胄

     

    21

    3

    6.4

    9

    19.1

    16

    34.0

    18

    38.4

    47

    A、状元大多出自官宦家庭 B、社会阶层的鸿沟已经被打破 C、选官的渠道趋向多元化 D、状元出身受政策导向的影响
  • 6、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这些措施
    A、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B、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 ) C、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 D、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 7、下面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   )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及庶人中的杰出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

    A、知识分子成为主要参政力量 B、宋代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C、教育逐渐摆脱贵族垄断局面 D、理学思想影响不断扩大
  • 8、据学者统计,宋近320年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任官的。材料反映了( )
    A、宋代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大加强 B、宋代的科举制更利于人才选拔 C、科举制成为国家选才的主要途径 D、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 9、下表为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这一制度设计(   )

    解试

    省试

    殿试

    地方官主持考试

    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

    皇帝主持考试

    A、抑制了结党风气 B、造成了人才短缺 C、固化了社会阶层 D、明确了选官标准
  • 10、据专家研究统计,两宋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以年平均数计,宋代的取士人数是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专家的统计与下列现象最为契合的是(   )
    A、“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 11、唐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改革开始推行,内容包括:选取该州课税钱谷量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该州的两税定额,再将这个定额划分成上供(上缴国库),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州财政留用)三个份额,史称“两税三分”。这一改革(    )
    A、强化了唐朝中央集权制度 B、激化了政府与藩镇的矛盾 C、实现了财政资源重新配置 D、严重削弱了州县财政实力
  • 12、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   )

    类型

    比例(%)

    时期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一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01~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 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 13、唐朝的两税法规定:对于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流动商贩,所在郡县按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另外,曾经在“租庸调制”中享有免税特权的皇亲国戚、官僚、豪门、寺院等,都被免除特权。由此可知,唐朝两税法的实行(   )
    A、有效地扩大了征税范围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C、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14、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5、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
  • 16、唐代宗时安史之战平息,在代宗宝应元年的敕文中提到“近日已来,百姓逃散,至于户口,十不半存”,时任道州刺史元结也提到:“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据此可说明唐代(   )
    A、小农经济基础瓦解 B、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 17、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北周甄鸾的《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据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 B、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 C、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D、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
  • 18、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饭、胡羹、羌煮等:西安出土的《戎进墓志》记述西域胡人戎氏家族习汉文、崇儒学,并将籍贯由“上源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今河北灵寿)人”。上述现象主要反映魏晋时期( )
    A、南北方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人口流动趋势明显 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D、民族交融内涵丰富
  • 19、学者严火其指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农本思想,同时又有鲜明的求利思想。这说明贾思勰的思想(   )
    A、与传统儒家主流思想相背离 B、肯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C、受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深刻 D、顾及到国家与民众利益的统一性
  • 20、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C、增加投入,扩大生产 D、强化土地资源开发
上一页 998 999 1000 1001 100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