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据金春明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载:1952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职工平均收入比1949年增长6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7%。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 2、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等法令的颁布(   )
    A、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B、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 C、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3、如表所示为截至1944年6月,莘朝县白庄合作社(1942年创建于冀鲁豫边区)各阶层的入股情况。由此可知,边区的合作社经济(   )

     

    富农

    中农

    贫农

    商人

    团体

    共计

    社员(人)

    24

    168

    174

    9

    48

    423

    4股数(股)

    2093

    9024

    3749

    205

    8595

    23666

    持股比例(%)

    8.84

    38.13

    15.84

    0.87

    36.32

    100

    总金额(元)

    10465

    45120

    18745

    1025

    42975

    118330

    A、整合了根据地的经济资源 B、贯彻了“减租减息”的精神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D、奠定了持久战的物质基础
  • 4、如表所示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各阶层纳税标准的变化趋势(单位:%)。这一变化(   )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地主

    33.2

    33.1

    31.8

    30.5

    30.2

    28.9

    26.1

    24.5

    富农

    30.9

    28.7

    30.6

    28.7

    28.9

    22.4

    20.3

    18.3

    中农

    20.8

    18.9

    15.7

    12.2

    12.1

    9.6

    8.5

    8.4

    贫农

    16.3

    12.7

    9.9

    7.9

    8.7

    3.7

    3.1

    1.9

    (注:表中数字为每一阶层每年的负担占其当年总收入的比重)

    A、表明各阶层纳税标准的趋同 B、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解决了后方战略物资的需求 D、反映了胶东土地改革的完成
  • 5、1941年中共新正县政府进行全县乡选,全县到会议员27人,其中女议员2人,回族议员2人,并聘请10位绅士参加,内有2人系清末秀才,会上选举了县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会。这反映出(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国家权力属于广大人民 C、边区政府确保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D、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 6、1942年,“三三制”政权改革的目标是着力控制各级政权中共产党员所占的比例。通过改选或共产党员的自动退出与非党人士的补充等方式,边区大部分县、乡政权在人员结构上实现了“三三制”。这一改革(   )
    A、加强了中华苏维埃政权建设 B、适应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C、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 7、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五一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施政纲领”的实施(   )
    A、开启了创建人民政权的历程 B、有助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C、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基础 D、促进了政治协商制度发展
  • 8、1941年11月20日,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选出边区政府委员会,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原则的实施( )
    A、扩大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有利于充分调动抗日的力量 D、增强了边区政权的纯洁性
  • 9、1942年2月颁布的《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产生办法》中规定,除有汉奸嫌疑者外,“凡在晋西北境内之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信仰、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年在十八岁以上者,均有选举及被选举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之权”。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   )
    A、民主主体广泛 B、全面抗战路线 C、“三三制”原则 D、开辟敌后战场
  • 10、抗战时期,中共的社会保障工作提升到新高度,除了对军人、工人和弱势群体的保护采取了详尽的措施外,对地主、富农、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的利益也进行了维护,并保障了这部分人的基本权利。这一时期中共的社会保障工作(   )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延续了土地革命的路线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 11、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出面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黄兴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开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并带头组织拓殖协会以开发西北地区的资源。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全国新办企业分别为2001家和1249家。这些做法(   )
    A、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B、表明革命派的阶级立场已经改变 C、巩固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经济基础 D、反映出中国已形成独立工业体系
  • 12、据记载,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一记载不能反映
    A、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 B、采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C、学习西方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D、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1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商业银行暂行则例》《商业注册章程》等法令,支持国人成立中国实业公司,还增加了个人财产、工商企业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规定,同时成立了中央实业部、交通部和财政部。这些举措(   )
    A、完善了中国近代经济法律体系 B、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有利于抑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
  • 14、中华民国建立后,在张謇等人的主持下,北洋政府开始系统地制定、颁布经济法规,到1921年为止,北洋政府累计颁布经济法规40余项,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B、导致民族经济得到独立发展 C、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 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15、1921年,民国政府颁布的《物品交易所条例》第六条规定:“物品交易所,由中华民国人民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之。”1929年,《交易所法》干脆提出了会员制的方法,允许同业会员组织交易所。这说明(   )
    A、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B、政府积极培养与外商争利的观念 C、经济建设中现代意识逐渐增强 D、民族企业获得政府支持发展迅速
  • 16、民国初期,北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等规定,明确了公司的法人性质、法律地位及组成形式、开办条件、权利义务、应负责任等。这些规定(   )
    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成主流思想 B、强化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垄断地位 C、阻碍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D、有利于改善近代中国的营商环境
  • 17、1860年,曾国藩上书咸丰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材料主要表明曾国藩(   )
    A、传统“华夷观”根深蒂固 B、认为应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C、具有“师夷制夷”的思想 D、认为应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18、19世纪60年代,有官员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这表明当时(   )
    A、“用夷变夏”风气渐开 B、复古守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C、“满汉之争”斗争激烈 D、轻视科技传统观念依然盛行
  • 19、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器”,而中学归入“道”;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即“中体西用”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材料旨在表明,这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
    A、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 C、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 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 20、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上一页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