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近代某位航海家根据马可·波罗对亚洲东西宽度的估计(一个过高的估计)、马可·波罗关于日本距亚洲大陆有 1500 英里的估计(一个极高的估计)以及托勒密对地球周长的估计(一个过低的估计),推断出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度不到 3000 英里。 因此,他认为前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这也是他向各朝廷提出的方案。 由材料可知( )
    A、地圆学说在当时被普遍认可 B、达·伽马远航具备技术条件 C、麦哲伦借此找到通往亚洲的航道 D、哥伦布对陆海位置关系认知有限
  • 2、图1为国务院 2023 年 8 月 28 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报告的要点。该报告的主题应是( )

    A、维护生态平衡 B、保障粮食安全 C、实现农民增收 D、加强宏观调控
  • 3、1956年,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 34个部委的汇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乃至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
    A、《论十大关系》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4、1941 年 5 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 )
    A、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B、旨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利于团结力量抵抗日本侵略 D、激发了全体国民的抗战热情
  • 5、同文馆初立时,翰林院人员入学,被视为有辱斯文。 光绪中叶,汉人已有愿入者,然极容易,不必考试。后想入者增多,考试规定渐趋严格。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西学广泛传播 B、学堂体制确立 C、社会风气渐开 D、科举制度废止
  • 6、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以低于成本 20%—30%的价格销售其纺织品,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富裕阶层和商业人口穿用洋布的逐渐增多。这一现象说明( )
    A、不平等条约签订使关税主权丧失 B、外国倾销致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洋货盛行推动近代社会阶层分化 D、中外贸易促使通商口岸畸形繁荣
  • 7、张居正在奏疏中曾提出:“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强调的是( )
    A、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B、官员施政的有效性 C、官员监察的必要性 D、官员考核的重要性
  • 8、《金史》载:“(金世宗大定年间)西京人李安兄弟争财,府县不能决,按察司移郑留平理。月余不问,会释奠孔子庙,郑留乃引安兄弟与诸生叙齿,列坐会酒,陈说古之友悌数事。安兄弟感悟,谢曰:‘节使父母也,誓不复争。’乃相让而归”。这表明,当时( )
    A、祭孔已成为流行的社会习俗 B、财产纷争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C、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D、民间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
  • 9、两汉时期,政府实行“受鬻法”和“赐物存问”。“受鬻法”即政府每月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一石米;“赐物存问”即政府不定期向一定年龄的老人发放一定数量的布帛酒肉等高级物品。这突出说明,两汉政府重视( )
    A、基层治理 B、社会保障 C、户籍管理 D、社会教化
  • 10、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在秦汉王朝的大政决策中,主要有御前会议、宰辅会议、百官会议和中朝幕僚机关参与讨论。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提高决策合理性 B、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体现了行政效率的提升 D、反映出行政中枢制度的调整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摘编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这时的思想家确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光荣战士。尽管他们自身也有弱点,但在当时说来,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就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孕育的新思想……(它的创立)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世界进入了大变大调整时期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一方位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的开启。

    ——摘编自陈锡喜《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根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初、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如何探索“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的?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时的思想家”提出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运动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所孕育的新思想”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思想创立的必然性。
  • 12、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面临哪些忧患?试举出北宋一位试图以改革解决国家忧患的人物及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 13、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2022年,其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创造了11%的经济总量。它反映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效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D、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尝试
  • 14、下表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同时期宪法修正案的修正情况(部分),这反映出(    )

    时间

    修正情况

    1988年

    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3年

    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 C、法治建设适应改革需求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15、198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30.6%,平均年增长5.5%,大大高于1978年以前平均增长1.29%的速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6、下列图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教书育人、敢为人先 B、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C、不怕艰难、救国救民 D、刻苦钻研、勇于改革
  • 17、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在(    )
    A、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
  • 18、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B、取代国际法在世界上的地位 C、体现“一边倒”的和平外交方针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 19、1949年以前,石家庄的服装业基本上是私人个体手工业和工场作坊式的生产。1951年,有70名职工的石家庄市新华服装成立。到1957年,石家庄拥有了棉纺织行业、印染行业、针织服饰业、服装鞋帽业等,成为华北地区重要棉纺织工业基地。石家庄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棉花种植业的广泛发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现代企业制度普遍确立 D、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 20、邓小平在《对二野历史的回顾》中对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一次军事行动评价道:“我们前进了一千里,直达长江,面对着武汉、南京、上海,扩大了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新解放区。这是个真正的胜利,前进一千里的意义就在这里。”该军事行动为(    )
    A、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B、渡江战役突破了长江防线 C、三大战役摧毁国民党主力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上一页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