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由此可见,“中体西用”有助于(   )
    A、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维护封建思想与伦理纲常 C、减少洋务运动阻力传播西学 D、推动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变革
  • 2、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已表明,仿习外国武器技术,只能用来“治标”,中国的“文物制度”才是“郅治保邦”之“本”。(见《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19卷第9页)下列选项与李鸿章思想一致的是(   )
    A、自强求富 B、练兵制器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 3、洋务运动旨在服务于清廷,试图稳定清廷统治地位,最终却“死于”清廷之手。这一结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列强的干涉 B、近代化与封建统治产生冲突 C、辛亥革命的爆发 D、洋务派采用“中体西用”模式
  • 4、冯桂芬在1861年写了《校邠庐抗议》一书,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认为中国当时在“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符”和坚船利炮等很多方面,皆“不如夷”,而这些皆为“诸国富强之术”。由此可见,冯桂芬的思想(   )
    A、基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 B、揭示西方列强富国强兵的本质 C、有利于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D、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5、殖民主义扩张易引发文化侵略,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巴黎公社等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重新分析了自己对殖民主义双重性的看法,纠正了他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

    ——根据《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埃及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的反应,并简要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猜测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
  • 6、看图释史

    亚非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杰出人物的领导下,凝聚力量,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看一看以上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2)、想一想身处不同地域的独立运动领袖,其思想为什么会有共同之处?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出现的营建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它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06年,提拉克在对印度民众的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的工业……是被外国的统治摧毁的;你们的财富正流向国外,你们已经沦落到任何人类都不可能沦落到的最低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靠请愿,唯有抵制。……准备好你们的武器……然后就开始干吧”

    材料三    亚洲觉醒是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是世界意识的形成。

    它在伊朗表现为立宪革命,成为亚洲觉醒时期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先声。

    在印度,提拉克建立国大党,提出民族独立的纲领,以建立美国或法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要求经济独立,以抵制英货斗争为手段,以启迪民族意识、建设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进行民族教育。斗争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运动的顶点。它结束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国家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20世纪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列强统治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三信息简要说明,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意义。
  • 8、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是近代世界以来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2: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指出材料中的“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指世界哪些地区?“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又指世界哪些地区?这个“全球体系”指什么?
    (2)、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觉醒的原因。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编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新主张,并分析毛泽东提出新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及意义。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提拉克作为印度近代一位伟大的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被甘地尊称为“现代印度之父”。他认为17世纪前的印度处于一个神光朗照、统一的黄金时代,并积极对印度教经典进行新释义以号召群众,利用宗教节日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他还大力标举印度宗教传统中行动主义的一面,认为:“如果人与神寻求合一,他必须也寻求与围绕他的世界相交融,并为世界而工作。”这为印度资产阶级正在进行的社会斗争提供了精神武器。

    ——摘编自欧东明《提拉克的民族文化复兴思想》

    材料二  “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即坚信真理的力量或爱的力量,由甘地在反南非政府对印度人民的歧视和压迫的运动中首倡,在印度反殖民斗争中不断升华,在诸多国家民族运动中得以体现。它成为近现代手无寸铁的民众对抗专制独裁政府的一种武器。甘地赋予了它一种伦理和道德的色彩,不仅使它在诸如种族、种姓、部落、社群、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价值观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使它逐渐成为一种改造国家的武器,成为一种平稳运转的政治管理机器。

    ——摘编自迪帕克·马利克《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百年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提拉克民族文化复兴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思想的意义。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8世纪,西方殖民者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主要采取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殖民战争和海外移民等手段。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大量财富运回本国,转化为资本,从事资本主义生产。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也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发展,商品产量和原料需求急剧增加,欧洲列强对亚洲的侵略也随之加紧和扩大。19世纪晚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西方列强进一步加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传统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依然使用,但也出现了新的殖民剥削方式。如: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资本输出迅速增加,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至1899年,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就达0.9亿万英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亚洲国家掀起了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起义,如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从而汇集成亚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斗争的高潮。19世纪下半叶,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统治有所不满。于是在19世纪末,许多亚洲国家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下层人民群众的起义,也出现了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如伊朗的君主立宪运动,土耳其新奥斯曼党人领导的立宪运动,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印度的国大党运动。20世纪初,帝国主义争夺亚洲的战争和帝国主义各国侵略亚洲的加强,给亚洲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急剧激化。在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下,终于爆发了近代亚洲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从此亚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沈美华《试论近代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形成相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及影响。
  • 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图片是《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的部分插图,当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某同学以此为素材开展历史探究活动。

    (1)、请按一定的逻辑把以上的图片分为三组,并为每组图片拟定一个探究主题。
    (2)、请任选一组图片,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阐述主题与所选图片的关联。(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3、下为时人对《南京条约》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即应思前顾后,预为筹画,于勉从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浙江布政使.李星沅

    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耆英照会璞鼎查

    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的看法,并进行评论。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约从18世纪末叶起,随着西方商人和旅行家对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加, 以往耶稣会士笔下对中国的理想主义报道被挤到一边。商人们对中国文化或者对“中央王国”的精神生活少有兴趣,只对对华贸易和赢利兴致勃勃。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工业革命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列强借助优越的技术和军事力量追求殖民扩张,追求强权的获益,并以此代替了对中国的兴趣。当时,不是中国,而是欧洲陷入了一种自大感和“欧洲中心”的精神状态中。以往对中国的和谐之音出现了反转,中国和中国人的图像已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甚至穷困潦倒,毫无希望。 

    ——摘编自邵灵侠《文化碰撞: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 

    针对材料所述情况,请你以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真实状况反驳材料中的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5、近代一批仁人志士提出“商战”,发展实业,以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可称为“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其发展与抵制洋货运动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材料二  1925年上海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由于运动期间禁止提取洋栈货,引起煤荒和粮价上涨,既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商业利润,又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现心理恐慌,运动难以持续下去,于是,在资产阶级各团体的纷纷要求下,上海总商会同意提取英日货。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反抵制,工部局停供华商电力达2个月之久,导致上海13家华商纱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6万多人,损失326万元以上,严重危及上海民族纺织业的生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以抵制外货为中心》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界关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从总体评价上看,共有四种不同意见,每一种意见都代表了人们对西方侵略对中国影响的不同看法。

    观点类别

    核心观点

    主要内容

    第一类

    完全肯定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起了决定意义的作用”。因此,对于西方的殖民征服,“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不应当指斥,而且还要加以鼓励、帮助,使它尽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第二类

    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同时,也承认它在客观上起了某些积极作用

    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破门而入“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而不是福音”。当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对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作用。但这毕竟“不是侵略者的本意,更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第三类

    建设性作用大于破坏性作用

    西方入侵给“外国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对中国也并非完全无益”。中国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才发生了资本主义”

    第四类

    刺激促进作用和压迫抑制作用,二者参半

    西方侵略者“集侵略与进步于一身”,我们既要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充分肯定中国人民自卫反击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要注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近代史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任何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观点都是“失之偏颇的”

    ——摘编自赵朝峰《近20年来西方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某一意见或者自拟一个意见,运用中国历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意见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1年12月,当鸦片战争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为了英国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而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这就是西方学界十分流行的“文化价值冲突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主要是中西文化观念不一,中国人不以磕头为耻,但西方人难以接受。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当斯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请根据该图的信息,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藏品/会址

    介绍

    (清)振远将军钢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各战略要地加强军备建设,该门铜炮是鸦片战争期间吴淞战役的重要历史见证。

    道白生公司制造的清花机.

    清花机用于清洁棉花。此清花机原属三新纺织厂所有,该厂前身为洋务运动时所开设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新式纺织工业之鼻祖。

    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军的陆军旗

    旗帜中央画有一颗九角星,内外两圈共有黄星十八颗,代表当时十八个省份。

     

    福新面粉公司商标图册

    1912年荣氏兄弟与人合伙在上海创立福新面粉公司,1921 年发展到8个厂。

    《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

    中共一大纪念馆

    地处上海市黄浦区,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义卖救难”纪念章

    1939年,为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义卖救难运动,该印章便是当时所发。

    《解放日报》创刊号

    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发行,报纸头版正中刊登有《大上海全部解放》的消息。

    请围绕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上一页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