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罗马法后期出现了诺成契约。诺成契约中,过去所强调的-切形式和仪式的要求已经被忽略,成立契约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只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诺成契约的出现反映出罗马法(    )
    A、践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 B、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C、程序正义不断遭到侵蚀和破坏 D、实现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转变
  • 2、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贵族发明了“刺杀僭主”叙事,其动机是维护贵族的价值观。到公元前5 世纪,雅典通过公共空间内的雕像和图像的展示,定期举行公共祭祀等方式,逐渐将这个贵族的传统吸收进城邦的政治体系,将贵族的英雄转化成城邦的英雄。由此可知雅典(    )
    A、贵族政治地位提高 B、贵族话语权凌驾于民主政治 C、民主政治在继承传统中发展 D、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 3、明代首辅张居正将原来力役与银役两种差役改为一律征银,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以银役代替力役,在客观上(    )
    A、除弊振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改变丁役部分摊入土地征收 C、赋税征调方法上化繁为简 D、使封建依附关系有了松动
  • 4、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 —反映(    )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 5、《史记》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蕾、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材料反映了(   )
    A、“国人”有力制约君主权力 B、分封制对君主执政行为有影响 C、君主权力受到原始民主制约 D、官僚政治下分工合理日趋完善
  • 6、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出等级森严的特征 B、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C、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D、西周青铜铸造工艺达到巅峰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莱普顿建立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由此,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就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样一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在这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班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工厂制最早在纺织业出现,后来蒸汽动力取代水力,工厂也就从乡村搬进了城市,并很快向各行各业扩展。许多不能使用机器的行业也采用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将生产流程重新安排。……工厂化数十倍地加快了生产速度,因为分工本身就可以是生产力。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阅读材料一、二、围绕“工厂”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严行保甲之法,与乡约正副共相覈举,正合今十六条规式……保甲一法,最为善政,无事可以敦教化、厚风俗,有事可以联守御、修兵防,但各城乡举行未力,今日急务。……里甲长有盗即举,不举而盗发,或甲内人有盗及外盗藏甲内者,甲长与之同罪。一值有警,只照保甲挨察其家某人夜出于某处干某事,某家夜宿某外人从某处来干某事,讯问明确,如或隐蔽事发,十家同罪。

    ——廖腾煃修,汪晋征纂《康熙休宁县志》

    材料二  1.如果没有从国王购得手工业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凡从国王购得执照者可以国王的名义,出售这种执照,讨价高低,悉听其便。

    2.如果自己没有从事手工业的本领,如果又不是匠师的儿子,任何羊毛织工及任何其他人,在巴黎地方的界限内,不得拥有作坊。

    ⋯⋯

    31.任何人在织造布匹时不得在真正羊毛中夹杂着羔羊毛,倘使这样做,每匹需付10个“苏”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以酬他们的勤劳。

    ——《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13世纪)》

    材料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力争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保甲之法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简述清代在基层组织和基层教化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西欧行会组织的主要职能,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国王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义。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户齐民到汉代以后成为基本户口管理制度,但是“编户”是名副其实的,“齐民”却并非等齐,经过唐宋变革,才发生了转变。唐中期以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大增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加速流转,使世族地主土地所有权的稳定性丧失。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从承担国家服役角度讲,国家臣民不分贵贱。唐中叶以后,出现了一批由商业而兴的城市,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一个较成熟的市民群体。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就冲击传统的等级制度,促使社会趋向于“等齐化”。由于社会趋于等齐化,由等级身份决定的各种社会束缚有很大松动,社会流动性扩大了。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材料二  认为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是把“分科取士”,特别是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所用的指标虽然没错,但相对表面化,没有抓住科举制度的精髓。认为科举始于唐朝,则是把“允许自由投考而不是全靠地方政府举荐”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才真正抓住了科举制度的精髓。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的才学能力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唐朝,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因为从宋朝开始,科举才有了影响、塑造甚至定义时代的意义。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三  宋代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体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受命。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宋时期“齐民社会”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宋朝应对“社会流动性扩大”在户籍制度上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结合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阐释该学者认为“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这一观点。结合所学,指出科举时代结束的标志。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士人的精神气质。结合所学,列举范仲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史实两例。
  • 10、2013年,江苏扬州曹庄大墓出土墓志一合,发现时受地下水侵蚀严重,对志文的释读有较大的影响。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博物院,利用三维数据采集技术制成《隋炀帝墓志》几种新图版。以之参验原石,校订墓志释文多处,并推定志尾铭辞格式。据新释读,大业十四年炀帝死后,权殡流珠堂,八月一日葬西陵,至贞观元年葬今曹庄大墓。墓志叙事,或与中晚唐文献记载炀帝由吴公台改葬雷塘一说相合。据此可知(   )
    A、墓志属于第一手史料,其对人物的评价客观真实可信度高 B、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助推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进展 C、历史真相的获取,离不开考古实物和文献史料的双重互证 D、出土文献的释读,应当参照传世文献的记载展开合理想象
  • 11、“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与上述内容最直接相关组织的徽标是(   )
    A、 B、 C、 D、
  • 12、法国政治活动家西耶斯(1748—1836)论道:“如果除掉特权等级,国家不会少些什么,反而会多些什么。国家是什么?国家是在一部普通法之下并由同一个立法机构代表的人们的联合体。”西耶斯的主张(   )
    A、意图破除封建专制建立共和制度 B、代表了工业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表明法国即将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D、顺应了向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趋势
  • 13、有学者在评价晚清教育改革时说:“我国清末之改行新教育制度,在表面上似乎是教育界的自动,实则当时的外交内政四处都碰着此路不通的钉子,非变法无以图存,教育不过在此种不得已的情境之下偶然被动而已。”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艰难 B、晚清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C、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核心 D、变法图存成为时代共识
  • 14、中央集权的强弱影响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下列汉代地方行政示意图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 15、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下列选项中,序号与表中户籍信息反映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

    朝代

    户主

    户籍地

    户籍信息

    里耶(属洞庭郡迁陵县)

    东成户人士五(士五、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邯寿寿

    沙州敦煌县效谷乡

    年伍拾陆岁,白丁,课户见输;计布二丈五尺、计麻三斤、计租二石;廿亩永业,廿三亩口分,合应受田壹顷叁拾壹亩

    汪寄佛

    徽州府祁门县(当时直隶中书省)

    计家伍口:男子叁口,成丁贰口,本身年叁拾陆岁……事产:田地无;房屋瓦屋叁间

    A、①-秦朝;②-唐朝;③-明朝 B、①-唐朝;②-元朝;③-明朝 C、①-秦朝;②-东晋;③-清朝 D、①-唐朝;②-宋朝;③-清朝
  • 16、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运用,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下列关于信息时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B、更多劳动力集中于生产线 C、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D、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
  • 17、它在太空中共运行了92天,绕地球大约1400圈。由于当时正值冷战,它的发射震撼了整个西方,同时亦激起美苏两国之后持续20多年的太空竞争。“它”是(   )
    A、玉兔二号 B、“埃尼阿克” C、“奋斗者号” D、斯普特尼克1号
  • 18、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划分标准(   )
    A、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有利于消除世界各国间的隔阂 C、开辟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路径 D、体现了国际法应用过程中的双重性
  • 19、1843年,英国首席法官面对一件找不到权威引证的财务案件时说:“此时,如果我们作出的判决,能在那样一种法律——那是最博学的人的研究成果,是若干时代浓缩的智慧和欧洲大多数国家国内法的基石——中找到依据,那它便堪称完美了。”这位法官所说的这种法律应该是(   )
    A、罗马法 B、《大宪章》 C、日耳曼法 D、《至尊法案》
  • 20、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税务人员(由国王任命)不得参加议会的法令。1701年又在《王位继承法》中规定:从汉诺威王朝以后,凡领取皇家薪俸和养老金的官员都不得为议员。下列选项中,对这些法令出台的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
    A、国王权力受到进一步限制 B、议会逐渐获得文官任免权 C、行政部门实现政治和管理分离 D、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管理危机
上一页 999 1000 1001 1002 10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