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英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向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讲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组织或教育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技工讲习所、工厂学校、工艺美术运动和劳作学校等。民间讲习所和教育运动的兴起反映出以工人为代表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但由于缺乏官方支持和资金保障等因素,这些民间对职业教育的尝试或逐渐消亡或改变了其原有的教育目的,不再专注于职业教育。《工匠、徒弟法》和《济贫法》的出台虽然代表着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但带有明显的济贫性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英国重视古典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使得英国政府长期以来并不重视职业教育。随着法、德等国工业水平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先进工业产品以及几次世博会上的技术展示给英国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摘自王宇翔《英国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5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1952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同年教育部颁发《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明确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培养大量中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中等技术学校按性质分为工业、交通、农业、林业等类,按程度分为技术学校和初级技术学校两种。前者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后者招收小学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中等技术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实习,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普通课授课时数一般应以不少于授课总时数的25%、不多于45%为原则。学生的实习应列入教学计划,除校内实习外,并要求学生到工厂、农场(农村)等进行实习。学校与企业或业务单位试行建立定期交流技术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制度。1952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已有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摘编自孙琳《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不足之处。(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和概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亚平宁半岛组建大学的计划及行动
大学名称
组建时间
组建者
大学名称
组建时间
组建者
罗马大学
1303年
教廷
阿雷佐大学
1355年
城市
佩鲁贾大学
1308年
城市
锡耶纳大学
1357年
城市
特里维索大学
1318年
城市
帕维亚大学
1361年
当地诸侯
维罗那大学
1339年
城市
卢卡大学
1369年
城市
比萨大学
1343年
城市
费拉拉大学
1391年
当时诸侯
佛罗伦萨大学
1348年
城市
——摘编自张弢《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关系探微》
材料二 19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除非大学及其学院能够适应工业化之后新兴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否则它们将会被边缘化”。于是,英国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学教育改革,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实验室积极购置仪器设备,强化硬件设施,实验室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世纪中期以前,牛津等大学主要培养的都是政治和宗教领袖人才,且招生规模较小。19世纪中期以后,牛津等大学开始注重培养人文、自然、社会等学科方面的人才,同时大学选修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生人数也明显增长。到1900年,一般的自由职业和国内外的公共服务事业更受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通过改革,英国古典大学最终完成世俗化,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
——摘编自姜远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大学自由教育传统的变革》
(1)、以材料一中14世纪亚平宁半岛大学的兴起为例,说明中世纪大学得以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围绕“19世纪英国大学教育改革”为主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3、【中古时期西欧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中古时期西欧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
阶段
史实
初期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
中期
961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依赖德国皇帝奥托一世,打败了与教皇为敌的罗马贵族,次年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典礼,尊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122年,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签订了沃姆斯协定,皇帝承认教会对主教选举和任命的自由;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
后期
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内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孙慧《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部分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020年
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随后,城市逐渐兴起
1088年
号称“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许多学生热衷于罗马法律
1167年
英国牛津大学正式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15年
英国贵族和骑士代表迫使国王约翰签署了限制王权的《自由大宪章》
1296年
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的但丁,成为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
1302年
法王腓力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宣布教皇无权干涉法国内政
1305年
法王腓力四世强行拥立法籍教皇克雷芒五世,并将教廷迁至法国控制的阿维农
1348年
曾就读于法国蒙特波利大学的彼特拉克,因思念死于黑死病的劳拉始撰《歌集》
1497年
卡伯特受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派遣和支持,航行至北美的加拿大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历程。(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11—15世纪西欧社会出现的新现象。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王菲利普四世与巴黎大学大事记
1295年
菲利普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禁止以任何借口掠夺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财产”
1301年
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要求免除房屋租赁税,遭到巴黎市长的拒绝。菲利普四世支持免除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房屋租赁税,此外免除了通行税、关税和其他商品税
菲利普四世强调巴黎市长每两年必须当众用法语宣读一次所有特许权条款,以提醒巴黎市长不折不扣地保障特许权的执行
1302年
菲利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主教法庭审理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案件,该措施使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免于世俗法庭的审理
1304年
巴黎城市长皮埃尔·朱迈尔公然违抗该原则,逮捕并处决了两名巴黎大学学者,国王将其逮捕
1306年
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国学者,菲利普四世规定:“学生和教师受到我们特殊的保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道路中都受到保护。”
材料二 1302年,菲利普四世开创了三级会议制度,标志着封建等级君主制正式确立,法兰西政府从巴黎大学招募了大量知识分子充当官吏。菲利普四世从巴黎大学还选拔了一班顾问,即“王家立法官”,专门探究罗马的各类成文法,编写通行王国全境的法律。在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斗争中,巴黎大学站在国王一边,拥护国王的统治。神学院部分教师宣称,卜尼法斯八世的教皇地位不合法。菲利普四世派遣使者逮捕了年届古稀的卜尼法斯八世。
——摘编自高露《12—15世纪欧洲大学特许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做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影响。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辅以讲会制度,即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
——均据孟冰寒《浅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等整理
(1)、依据材料归纳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差异,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书院和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学生学习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清规是首要的任务。在10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大城镇中出现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教授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学生大多是工匠和商贩的孩子。教皇、皇帝或国王给很多大学颁发特许状,给予大学及其学生以某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拥有司法权。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教育是最高等级的教育,全社会人口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这种教育,而能够最终完成学业得到学位的人更少。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涌现了许多为普通人开设的技术学校和大学学院。在伦敦技术学校中,周工资劳动者占全体学生数的2/3。这些学校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着眼于学科的有用性。19世纪初,议会开始颁布工厂法,强制儿童实施教育。1839年,议会拨款20000英磅作为初等教育的经费。1841年,英国男子识字人数占67.3%,1851年达69.3%,同期,女子识字人数从51.1%上升到54.8%。
——摘编自潘迎华《英国近代教育与工业化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教育的局限性及其所蕴含的积极因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教育的显著特点及其历史作用。(3)、据材料一、二,归纳教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世纪,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新型学校出现,这些学校与教会的联系弱,而直接与城市的世俗生活紧密结合。新型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城市或行会的拉丁语学校,另一类是城市或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这两种学校共同推动了欧洲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对科学、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到12世纪,在些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城市中兴起了中世纪的大学这些大孕虽然是精英教育;但是它具有或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控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由于中世纪大学在城市中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因此在大学内部是依靠一些自治的性的团体进行运转,教师和学生分别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对大学的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所以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地,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假若你是一位命题者,依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设计问题并做出答案。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溃败之后,西欧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处于万流归宗的教会所垄断。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机构悄然而生。从12世纪起,世俗学校在城市中兴起。
——摘编自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
材料二 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方勇《论11—15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
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降,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整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英国传统大学和非传统大学之比较
传统大学
非传统大学
咸立时间
13一16世纪
19世记以后
办学者
教会
政府。私人捐助
办学宗旨
实施精英教育
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
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
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精英
各行各业专业及技术人员
学生来源
皇室、贵族及富家子弟
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子弟
教师成分
神职人员
专业教师
——整编自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和工业关系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等级秩序的建立和巩固,唯有兴礼治,法的刑罚功能才能发挥,才能将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紊乱。《论语·子路》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思想经汉代儒家学说代表董仲舒吸收改造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主刑辅”论。《汉书·董仲舒传》云:“阳为德,阴为刑。”董仲舒既重视德的教化,也主张在“大德小刑”原则指导下刑罚的适用,德刑并举、重德轻刑的正统“礼治”思想由此发展形成。理学将儒家纲常理论提升至具有先验性特质的“天理”高度,将礼法结合的共同体思想贯彻于“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的治国策略。可以说,中国古代法治观是以“礼法合一”为核心范畴的“混合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集合。
——摘编自李墨《儒家伦理法: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心范畴》
材料二 西方法治意识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英国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就是一部权利自由的宣言书。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第二条中规定:“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美国学者萨托利说过:“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宪政实践中得到发展,在美国宪法中可以看到最成功的书面表达,并且在宪法保障——因而也就在法治国家——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发”。自由主义“发明了从制度上平衡人治与法治的方法”。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中国法治观相比,近代西方法治观有什么特点。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结合中,“礼”“法”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材料二 从国家法的地位来看,传统社会的国家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已有的法律呈现二元性,即官方制定法(王制刑律)和民间的家族法。……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摘编自曹建军《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转型的角度,谈谈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法家提出“法令由一统”的学说以来,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黄宗羲将这种专制主义的法律形式称为“一家之法”。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强调皇帝和贵族都应遵守国家公布的法律,受法律的约束,以防止皇帝随意破坏国家的法制。为此,唐朝统治者制定了许多措施,对以皇帝为首的行政权加以制约。在唐朝皇帝和官吏的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君臣应共同遵守“天下之法”的观念,这也为解决皇权和法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1906年9月2日颁布的中央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这24个字意味着中央司法机关要由传统集权体制下的职能混合模式向“分权”体制下职能单一的模式转化。据此,都察院退出司法领域,司法权被划分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集中由法部与大理院行使,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
——摘编自张从容《晚清中央司法机关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1954年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审判独立确定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韩大元《论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主客观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五四宪法“的进步性。 -
13、材料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
材料二:(鲁昭公六年,前536年)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传给)子产(郑国执政)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不公布刑法),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左传·昭公六年》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法律形式主要有誓、诰、命、令、盟、典、常、制、则、法、礼、刑等12种(后都称法)。其中并没有律这种形式。史载商鞅变法时,挟《法经》入秦 ,而改法为律(《说文解字》:“律,均布也。”)。
——刘笃才《古代法制的生成及其演进逻辑—以事制为中心》
材料四:“礼治”和“法治”本来是儒、法两家对立的政治主张,但是荀子主张既“隆礼”又重法。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指出商周法律与教化的特点。(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刑书》铸造前对法律的称谓及法律特点。指出叔向反对的理由和二者争论的实质及《刑书》在当时的作用。(3)、结合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名称的演变,简析“改法为律”的现实意义。(4)、列举后世贯彻荀子思想的好的做法。 -
14、[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 “春秋决狱”兴起于汉武帝时期,为董仲舒所倡,是指以儒家经典《春秋》里记载的事迹和体现的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又因为在实践中也经常援引其他儒家经典作品如:《诗》《书》《礼》《易》《论语》中的微言大义等作为断案的依据,所以又称“经义决狱”或者“引经决狱”。随着“春秋决狱”影响的日渐加深,儒家一系列原则被概括出来,如:父为子隐、君子大居正、以功覆过、不娶同姓、大义灭亲、诛首恶而已、逐君侧之恶、子不报仇非子也。
——摘编自牛阿曾《从春秋决狱看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形成》
材料二 《唐律》之所以被推崇,就在于它“于礼以为出入”。唐朝统治者在制定、修撰法律的活动中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从《唐律》条文上可以看出,皆“一准乎礼”。唐代第一部律是《武德律》,唐太宗对此律做了修正并为《唐律》制定了蓝本,以后的数位皇帝虽然也对此律做过修正,但改动的内容微乎其微。《唐律》不仅要制裁违反唐律的行为,还要制裁违反唐令、格、式等其他形式的行为,其范围大大超过了《唐律》本身500条的范围。《唐律》中的死刑、流刑大量减少。就法定刑罚而言,采用一罪一刑的方式,不采取一罪数刑的方式。
——摘编自刘磊、邵东伟《试述〈唐律〉立法方面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决狱”的含义并对其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的特点。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史料 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
——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
16、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法制史时,搜集到了部分资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5年在湖北发掘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其内容详尽丰富,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为《徭律》和《效律》的部分内容:《徭律》规定:御中发征(征发徭役),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骂);六日到旬,赀一盾(罚一个盾牌的钱);过旬,费一甲(罚一套铠甲的钱)……水雨,除兴(免除处罚)”。《效律》规定:仓(粮仓)漏朽禾粟,及积禾粟而败(腐烂)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谇官啬夫(责骂粮仓管理人员);百石以上到千石,费官啬夫一甲……禾粟虽败而尚可食殴(也),程之,以其耗石数论负之。”
——整编自《秦律十八种》等
材料二 西汉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唐太宗李世民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又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在他治国期间,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于法”。在历史上,汉文帝、隋文帝、金世宗都曾依法惩戒自己的亲属,以维护法律的公道。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说:“法者,公天下而为之者也。”
——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法治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并简析其意义。 -
17、有学者提出了“以史实为素材,以问题为逻辑”的历史叙述方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第四章目录(节选)
三、裂救:宗教改革有没有摧毁基督教?
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
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十二、扩展: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霸主?
十四、赶超:德国为什么走上了邪路?
十五、巨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十七、个人:现代西方文明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十九、未来:西方正在衰败?
请从以上目录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予以回答。(要求:标明所选问题,明确表述观点,史实依据充分,论述逻辑严密。)
-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
19、下表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表(部分)
年份
产品比例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机械设备/%
12.3
20.7
21.5
15.8
13.9
燃料和电力/%
3.9
16.2
15.6
46.9
527
矿石、金属及其制品/%
10.8
20.2
19.6
8.8
7.5
粮食及粮食加工品/%
211
13.1
8.4
1.9
1.5
日用工业产品/%
4.9
2.9
2.1
2.5
2.0
根据此表可知,苏联( )
A、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B、赫鲁晓夫改革改善了国内民生 C、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 D、勃列日涅夫改革提高生产效益 -
20、下图为20世纪初一幅名为《军纪套笼》的时政漫画。画面中一名德国军人正在训练一排带有编号的非洲长颈鹿练习正步走,另一名德国军人正在给一条非洲鳄鱼的嘴巴戴上安全笼套。作者意在( )
A、赞扬德国使非洲秩序井然 B、揭露德国掠夺非洲动物资源 C、讽刺德国的铁腕殖民政策 D、表现德国军队严谨纪律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