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规定注律只能采用汉代儒学家郑玄之说,不能杂用其他解释;西晋"凡断正臧否,宜先稽之礼、律";晋律还规定"凡为驳议,当合经传;北朝凡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这反映了当时( )A、中枢决策体制逐渐成熟 B、儒家的正统地位渐趋强化 C、国家律令呈儒学化趋向 D、国家注重儒学教化的作用
-
2、秦时,赵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后统一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遣使封其为南越王;至文帝时,赵佗表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景帝时仍"称王朝命如诸侯"。这反映出汉代( )A、"大一统"国家凝聚力增强 B、郡国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C、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 D、中原与边疆地区往来密切
-
3、下表为先秦史料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记载
出处
若国有大故(大故:大事故),则致万民(国人)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
《周礼·大司徒》
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日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周礼·小司寇》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
《尚书·洪范》
A、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集体议政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C、周天子具有礼贤下士的风范 D、原始民主仍具一定的影响力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
来源
夫以秦西各国之富,犹赖钞法以济用,则行钞之利可知矣。日本维新以前,国势寖弱,行钞后而即转弱为强;俄罗斯昔时地广民贫,行数十年,国用充裕,至今赖以周转。
1907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等折——主张铸造一两重十足成色银币》
言省外国纸币日渐流通,非设法抵制不足以固主权,而重财政,应请大部速筹办法,于吉林设立银行,以保权利。
1907年《吉林清设银行》
(上海)各华商因洋人不准以中国银行钞票完纳工部局捐税,特开秘密会议筹商抵制之策;(哈尔滨)总商会通告传阅于哈埠商界,通知商人拒绝行使外钞。
1908年《内地禁用外国纸币》
凡在大清国境内,以大清国币交付者,无论何人,无论何款,概不得拒不收受。
1910年《币制则例》
(外国)银行类皆魄力雄厚,信用卓著,故其纸币亦极得中外人之信用……尤视外国纸币为至宝,本国纸币之信用远不及之……外人恃其信用,以一纸易我金钱;而我国不能以一纸易彼金钱。国民乎,岂从此束手待毙矣乎!
1911年《申报》
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发行纸币之结果,不但可扰乱一地之金融,且足以使大宗正货流入外人之手。此诚可恐者也!……若一旦有变,则非但兑现无门,即我国之法律亦无从制裁之也。
1923年顾宝善《对于外国银行发行纸币之管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察上述图片,围绕中西古代农业文明,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竞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就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廷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总体来说,明清两朝的海洋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内趋性特征。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限制。明清政府不支持海外华人势力,将其视为“化外之人”。对于海外的庞大市场,明清政府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将与西方人的贸易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地域和范围内,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在明清政府始终对海洋和海外贸易缺乏应有的认识下,中国海上力量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原因。 -
8、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参考中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想兑换黄金,必须先换成美元,再以固定价格35美元去兑换1盎司黄金。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变革( )A、加速了世界贸易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美国经济优势的相对削弱 C、导致了美国金本位制的破产 D、宣告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彻底丧失
-
9、《共产党宣言》说:“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这说明( )A、传统工业被新工业彻底摧毁 B、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C、新工业的原材料都来自异地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确立
-
10、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马丁·路德的咒骂,马丁·路德还引用《圣经》进行反驳。西班牙的塞尔维特因研究血液循环而被罗马天主教会逮捕,逃脱后却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A、人文主义思想具有两面性 B、天主教与新教达成合作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自由
-
11、古代西方的医学理论中有著名的“四体液”学说,它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液、黑胆液组成的。到17世纪,“四体液”学说遭到猛烈抨击。该学说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A、细胞学说的确立 B、中西医学的结合 C、实验科学的发展 D、放射技术的应用
-
12、1181年,英国国王亨利二世颁布《军队敕令》改组民军,该敕令规定:所有自由人,上至贵族,下至普通平民,都必须承担军事义务;每年农闲季节必须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军训;所有自由人都必须郑重宣誓,保证绝对遵从国王的命令。这些规定旨在( )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抑制贵族特权 C、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D、强化封建王权
-
13、古风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城市的基本轮廓已具雏形,随着城市防御工事的扩展,一度作为居民最后的避难所的山巅城区,成为祭祀中心;广场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地区,公共建筑物环绕其四周,居民区和商业活动区则位于其附近地区。这说明古希腊( )A、城市功能具有多样性 B、公民主张抑制工商业经济 C、城市结构缺乏整体性 D、城市发展受地理环境限制
-
14、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采取分批分期开展的政策,通过“慎重、温和、曲折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这些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使得民族地区的两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中共这一举措( )A、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B、体现出民族工作的创新 C、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D、旨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
15、下表所示为1959—1963年我国城市化率。这种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时间
城市化率
1959年
1841%
1960年
19.75%
1961年
19.29%
1962年
17.33%
1963年
16.84%
A、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B、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
1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体上同苏联1936年宪法接近,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宪法
基本原则,同时又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体现人民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凸显民主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
17、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图1、图2为相关运动的宣传画。 由此可知,这些运动( )
A、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B、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 C、带有明显群众性特征 D、完善了我国卫生体系 -
18、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学者意在强调( )A、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B、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迫切性 C、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D、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
19、据旅居中国的外商回忆:“今年(1881年)比去年更加准时的宁波与上海之间的每日班轮,无疑尽了很大努力来提高贸易总值。这些轮船由于在每周对开的六个船班中都很准时,深得商人和经商的银行老板的信任。”这说明当时( )A、轮船成为商贸运输主要工具 B、航运业业务范围待拓宽 C、宁波对上海的经济依赖增强 D、工商业者时间观念增强
-
20、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前,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下旨对张廷泰漠视回避制严厉批判,并将其降职调往福建,还将审查御史等人一同论处。乾隆帝强调回避制旨在( )A、规范官员选拔 B、学习明朝制度 C、维护君主专制 D、加强官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