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据记载,宋代江南地区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从熙宁十年(1077年)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分别由39502贯962文上升到206298贯298文,10618贯671文上升到48463贯774文。这说明宋代(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异变 B、江南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商税成了财政主要来源 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 2、(隋朝)官员高颎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的,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 “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   )
    A、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 B、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C、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 D、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 3、汉承秦制,但汉代丞相一职的名称和职权却发生过多次变动(见如表)。据表可知,汉代(   )

    汉惠帝时期

    不再设相国,改置左右丞相,名次以右丞相为先

    汉武帝时期

    增加大批侍从和随员,将听事地点从外朝迁移到内廷,内延确定之事交与丞相去办

    汉昭帝时期

    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此时大将军权越丞相之上

    汉光武帝时期

    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丞相改称司徒,掌民政、考课、建议、制度等事

    A、集权体制影响中枢职务调整 B、中央机构形成制衡机制 C、中央决策主体不断发生变动 D、相权日益加强威胁皇权
  • 4、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8月7日,美军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开始对日反攻之时,日军已占领了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并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美军在充分发挥己方军事力量优势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战场态势塑造措施。1943年6月,南太平洋战区部队登陆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岛之后,按照计划应该进攻与新乔治亚岛北部一水之隔的科隆邦阿拉岛。但日军预见到科隆邦阿拉岛将成为美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加强了岛上防御。在尼米兹建议下,哈尔西参考阿留申群岛战役的先例,一改之前逐岛进攻的做法,越过科隆邦阿拉岛,在日军防御薄弱的韦拉拉韦拉岛登陆。此后,美军开始频繁使用越岛战术。在中太平洋,尼米尔指挥部队在马绍尔群岛战役中绕过周围的马洛埃拉普环礁和活特杰环礁,直接在夸贾林环礁登陆。在西太平洋,越岛战术受战场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用海军舰搭载地面部队机动实施登陆作战的“蛙跳”方式。

    ——摘编自夏亦《太平洋战争美军登陆作战战场态势塑造的主要经验》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越岛战略的特点,并分析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频繁采用越岛战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越岛战术的影响。
  •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   《大宪章》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史料二   《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史料三   18世纪,哲学家们开始主张主观权利理论。他们认为,人享有各种主观权利,这些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自然权利。

    材料二

    马基雅弗利(1469—1527):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不是神的意旨。

    孟德斯鸠(1689—1755):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要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定期召开的人民大会必须有法律保证,否则,人民就有理由推翻他们,重建一个守法的政府。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后来各国又签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摘编自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等

    (1)、 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于探究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历史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藩镇取代州,成为地方财政管理权力的首位分配对象,节度使权力迅速扩大,不再遵守中央政府对税收统收统支之体制,从而侵夺中央的财权。针对地方势力分权的倾向及财政体系的混乱,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特别是在两税法施行后,将两税分成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通过两税“三分法”的财政包于体制,抑制地方分权行为,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问题。两税法颁行后,唐中夹三令五申地要求藩镇遵守两税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藩镇不得额外加税,禁止藩镇减少上供额,严禁藩镇增征工商税和经商贸易营利。虽然中央政府也采取了两税法和两税三分定额管理等反危机措施,也曾取得成效。其结果不仅不能恢复旧制,相反却使其财政收支变得更加复杂、混乱,导致其原有的管理体制日趋瓦解。

    ——摘编自陈丽、郑学檬《中晚唐时期中央财政地方化倾向探析》

    材料二

    元代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各占70%和30%,虽然这一比例最初是关于岁钞的,金、银、粮等实物不包括在内,但大体可以表现出元代中央与地方赋税分配的比例关系。除上供京师的岁钞二百八十万锭以外,其他由“各省备用”,而未提路府州县,因而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是在朝廷与行省之间进行,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主要由行省掌握。行省除了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比例和严格控制路府州县的财赋支用,还有义务遵照中央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政支出的不足。在收入方面,路及直隶州(府)需要把所征收的财赋先送往行省,并由行省储藏或转运上供朝廷。在此过程中,行省代表中央集中各路州的财赋于行省治所,是元代中央与地方财赋分配的关键。

    ——摘编自管汉晖《秦汉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分权的历史渊源回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财政体系混乱的表现,并指出两税法改革“也曾取得成效”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中央和地方赋税分配体制的历史作用。
  • 8、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欧共体始终积极参与其中。在这长达S年的多边谈判中.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往往都是在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默契后再被多边谈判所接受。这表明当时的世界( )
    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 B、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阻碍 C、欧美国家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D、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经济秩序
  • 9、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 )
    A、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 B、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冲破了西方国家封锁 D、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 10、卢梭设想了一种用以取代基督教的“真诚教”或“良心教”,该宗教的终极依据,既不是神启,也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一种心灵的“真诚”。据此可知,卢梭( )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 D、试图调和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 11、图1所示为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单位:百万英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影响进口贸易格局 B、殖民扩张加剧了对原料的掠夺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已饱和 D、圈地运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 12、表3所示为公元5世纪至8世纪日本天皇继承情况。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政权结构不稳定 C、天皇统治井然有序 D、封建化改革失败
  • 1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讨论君主政体时提道: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更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又比欧洲蛮族更富于奴性。他认为倘使各种姓一旦能统一于一个政体之内,他们就能够治理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了。这一观念( )
    A、受到了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C、刺激了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 D、促进了专制主义政体的形成
  • 14、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鉴于党员已发展到450万人,“今后必须采取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的方针”,同时强调“必须注意有步骤地吸收觉悟工人入党,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分”。影响这一决策制定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政府行政人员日益膨胀 C、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D、国民经济恢复成效显著
  • 15、表2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统计情况(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工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 B、近代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C、新兴工业已经占据有利地位 D、西方工业技术影响不断加深
  • 16、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 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 C、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7、表1所示为1899—1904年清政府参与的国际公约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外交近代化的趋势 B、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完整 C、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D、官员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 18、(明代)当首辅失宠时,久受压抑的言官随即反扑,攻击首辅。六部部臣也会附和言官,暗中支持。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否则就得上疏乞休,告老还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代( )
    A、君相矛盾激化 B、专制集权强化 C、内阁权力膨胀 D、制衡机制完善
  • 19、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不同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致知格物”,他将个人的“致知”行为置于“格物”之前。这表明陆九渊的“格物”理论( )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维护了纲常伦理道德 C、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 20、帏帽原为游牧民族防风沙用的实用型帽子,网帷垂至颈部,传到中原地区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的时尚性装束。朝廷曾禁止这种风尚,但越禁止越风行,以至“则天之后,帏帽大行”。唐玄宗时期,帏帽被网帷尽去、靓妆露面的胡帽所取代。这一现象( )
    A、体现了服饰演变艺术性趋势 B、威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胡化进程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上一页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