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那种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将开辟民主的中国模式,而在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将延伸为‘中国道路’。”这里的“延安道路”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国共合作的抗战道路 C、“三三制”民主道路 D、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
-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议会的弹劾活动达到历史的高潮。1667年弹劾政府首席大臣克拉伦顿,指控出卖敦刻尔克。1674年弹劾卡巴尔政府,政府自动解散。1678年弹劾丹比财政部长,最后被监禁5年。英国议会这一系列做法( )A、缓和了国王和议会的矛盾 B、保证了英国议会的立法权 C、使国王和政府听从于议会 D、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3、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A、使得特务政治横行无忌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飞跃”有哪些表现,并分析取得飞跃的原因。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的宗旨是“天下和为一家”。……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出现了一批闻名海外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交州、扬州、明州被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市舶司也在唐代正式出现,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对外事务。此外,唐政府还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蕃坊”特区,之后这些地方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目睹的洋商船只络绎不绝现象引起他的警觉,于是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不许随意出入,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等等。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唐朝,指出清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
6、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该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该事件( )A、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C、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说明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
7、如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宣传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它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B、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 C、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D、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
8、近代小说家包天笑回忆说,年轻时有人给他看相,说他以后收入会以百万计。未曾想民国三十七、三十八年(1948、1949年)间,“我偶然写写小说、杂文,一摇笔稿费就是百万元,或不止百万元呢”。该话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当时作家经济地位提高 B、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C、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 D、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
9、如表为美国学者白鲁恂记录的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部分)。该表说明( )
内容
呼吁道德规范
拥护民主共和
实施宪政
反对专制独裁
呼吁国家统一
建立法律秩序
实践民权
份数(次数)
30
37
19
26
38
37
9
A、军人干政现象得到改变 B、北洋军阀统治被削弱 C、民主政治观念影响深远 D、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 -
10、 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为缓和矛盾,康有为提出:设制度局,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最终由皇帝裁决。由此可推知( )A、放弃开议院是因为民族意识尚未萌发 B、设制度局有利于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 C、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变为支持君主专制 D、设制度局是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
11、如表所示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涉及的两位重要人物及事件。据此分析,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是( )
人物
经历事件
万历皇帝
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
张居正
守住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正式统率六部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A、君主专制在万历皇帝期间到达顶峰 B、入阁官员决策权膨胀地位逐渐提高 C、司礼监和内阁都是维护皇权的工具 D、宦官掌握批红权将导致皇权的弱化 -
12、 从法理学、法律史学角度研究董仲舒,学界更为熟悉的主题是“春秋决狱”或“经义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把《春秋》作为裁决个案的依据。这表明( )A、儒学成为汉代司法审判的唯一依据 B、汉代儒学吸收了先秦法家思想 C、《春秋》经义是汉代重要的法理理念 D、《春秋》经义推动汉代司法进步
-
13、 如图(汉画像石)是长公主装饰图,出土于徐州西郊。画像简单,为一常青树,树上立一鸟。该墓的年代可能不会晚于西汉景帝初期。材料折射出西汉初年( )
A、社会经济状况较差 B、贵族装饰有严格规定 C、政府重视农业耕作 D、手工业技术水平较低 -
14、 如图是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类型丰富,包括打制石器以及使用砾石、石核、石片、断块、碎屑及少量穿孔石器和局部磨刃石器,打制石器中以陡刃砾石石器最具特色。据此可推测,该遗址( )A、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阶段 B、出现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 C、处于新旧石器的交替时期 D、受到其他文明遗存的影响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统一作出的努力。
时期
对统一大业的追求
“开天辟地”之“革命救国”
时期(1921—1949年)从照搬“苏联模式”以“民族自决”为核心理念的“联邦制”,
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原则的“单一制”之国家统一理念、战略和政策“改天换地”之“建设兴国”
时期(1949—1978年)全面执政的中共,对于“三大历史遗留问题”——港澳台问题,采用非常特殊的“过渡性方式”
“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国”
时期(1979—2012年)为适应“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
中共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方针政策“惊天动地”之“复兴强国”
时期(2012年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团圆,
作为“中国梦”得圆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不断推进港澳“人心回归”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平统一进程——摘编自齐鹏飞《中共百年全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个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战略与策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世界、变革实践、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力武器。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策略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摘自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一阶段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该阶段战略目标所采取的灵活策略,实现了战略主动,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求:明确指出该阶段党的战略目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结论合理)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代表耆英在与英交涉时,曾在奏折中提出:“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通盘筹算,以为永绝祸根之计”的外交建议。而在1843年初,两广总督耆英和钦差大臣广州将军伊里布,先后上折提出“与其守旧章致我棘手,莫若因势利导,一视同仁”。他们的意见和应对之方,触动了道光帝求和自保的心态,于是宣布“自应于俯顺夷情之中,示以限制”。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国内外矛盾及压力的双重打击下,逐渐与西方靠拢,洋务派的兴起并取得外交实权,最终促成合作政策并肯定了条约体系。深层次则体现了清政府天朝中心观的动摇及近代世界观的产生。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授权李鸿章与列强商谈议和,提出“量我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求和的原则,表明大清帝国从此在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二 冷战终结后,在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中盛行着如下一种心态:冷战结束了,美国胜利了,现在是美国解决自己国内问题的时候了,主张美国应该保持其行动自由和战略独立性,远离外部冲突和战争的新孤立主义。然而,共存于世界环境中,当一些地区发生战争把美国及其盟国连接起来时,美国的一部分人则主张尽可能地采取国际多边行动,尤其是联合国在协调威慑和打击侵略方面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另一些派别认为,美国要聚集起足够的力量和意志来保持国内和国际和平,保持美国作为单极世界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海外平衡正是一种适应正在出现的多极化世界的战略。还有一些支持者对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感到乐观,认为美国今天是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它“享有战略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支配地位”,具有霸权影响力和权威,因此要研究如何保持美国的优势地位。
——摘编自任晓《冷战后美国重塑外交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战略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最初反应是希望通过国联阻止日本侵略,为此不惜采取不抵抗政策,意在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忍耐”和“不挑衅”的形象,但此举在事实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此时,不论是主导国联理事会的英法两国,还是《九国公约》主导国美国,都深陷经济危机,均不希望日本改变中国东北现状以及中日间爆发全面战争,损害其在远东的利益。各方围绕日本撤兵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联陆续出台的三次决议,都未能阻止日军的侵略。在日本罔顾国联决议、继续扩大侵略的情况下,中国国内掀起反侵略浪潮,国民政府认识到中日问题非经决战不能解决,其对日政策开始向“一边抵抗,一边交涉”转变。
——摘编自侯中军《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外交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联和日本三方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扩大侵华对中国政治局势的影响。 -
19、二十世纪中期,某协定提出“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下列关于该协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B、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C、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
20、据记载,宋真宗曾经特别召见能够“敦睦宗族、不损家声”的大臣。在述及此事时,真宗说道:“朕嗣守二圣基业,亦如卿辈之保守门户也。”材料说明宋代( )A、将“祖宗基业”与“保守门户”等量齐观 B、试图建立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C、将道德准则与国家治理相结合 D、开启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统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