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图1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图中所示长城分布范围的变化体现出(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频繁 C、战国时期社会动荡 D、秦朝尊奉法家严刑峻法
-
2、春秋晚期,儒家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道家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二者的上述主张旨在( )A、创立学术派别 B、恢复天子权威 C、重建社会秩序 D、反映民众心声
-
3、距今6000 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 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C型的玉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第一阶段:公元前2000年——公元1600年,多极、分离。第二阶段:1600年——1780年,网络越来越集中在欧洲,但生产仍然分散。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生产网络集中在欧洲,一个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单极世界。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著《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7年,清政府撤销其他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当时关税税率大体为进口税率16%,出口税率4%。1842年,《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人“乘公议定则例”。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1923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强烈的排斥英货运动。1924年,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0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
——摘编自董振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关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关税自主而进行的努力,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
6、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城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城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
至西域。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构想。
——据中国日报网2014年9月17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亦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的意义。 -
7、下图所示为1928—2018年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情况(部分)。这一变化趋势说明( )A、欧元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核心 B、国际货币结算体系走向制度化 C、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信用依然稳健 D、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存在缺陷
-
8、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理论发展经历了:二战后西欧普遍推选国家干预主义下的“福利社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应由个人负责,倡导福利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又出现了主张福利的规则、筹资等应由不同部门负责共同完成的“福利多元主义”。这一系列政策变化( )A、说明了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备 B、反映了西方国家多元分配方式的出现 C、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D、说明基层治理的成本与效率普遍提高
-
9、下图所示为2003—2018年我国三大区域主粮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主粮生产机械化存在区域性差异 B、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 C、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D、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
10、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团访问印度,并参观第一届亚洲运动会;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1960年到1964年,中日两国围棋代表团多次互访,相互交流。这些体育活动说明该时期我国( )A、积极改善外交环境 B、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成效显著 C、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发展周边关系成为外交重点
-
11、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工委的指示,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贫雇农和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一定发展 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
12、南京国民政府从1928年12月7日开始,先后颁布了四个国定税则,受此影响,我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发生了下表所示的变化(单位:%)。这一现象表明( )
商品名称
1929年
1936年
棉制品
14.2
1.9
煤油
5.2
4.2
米
5.4
2.9
面粉
2.6
0.5
木材
1.6
3.2
染料颜料类
2.2
3.3
机器
1.8
6.4
车辆
0.9
5.4
金属及矿砂
5.4
11.4
A、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B、关税自主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C、中国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对外贸易逆差已经转向顺差 -
13、贵州省安顺市的文庙和武庙是安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分别建于明洪武初年(约1368年)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史上文庙供奉的是文圣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武庙供奉人物有变动,到了明朝,关羽因其忠义的形象成为武庙祭祀的武圣。当时,文武庙的建造旨在( )A、督促地方教育进步 B、增强城市文化底蕴 C、鼓励人们从政从军 D、构建官方意识形态
-
14、根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记载,宋太祖时期殿试内容为诗、赋两种形式,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殿试题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殿试题为“始专以策,定着限以千字”,熙宁九年(1076年)殿试策论中就提到“民遇水旱而流亡、兵无以抵蛮夷之军”的现象,要求应考者对此进行论述。这一变化(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的特权 B、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C、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D、表明选官制度具有一定多样性
-
15、从秦汉到清朝中期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如下表:
第一类
鉴于前一个朝代的败亡,新王朝建立初期,总结其教训而进行的改革。
第二类
由于周期性出现王朝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改革。
第三类
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提高文明程度,建立统治的合法性而进行的改革。
根据表格信息,以下中国古代改革与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A、宋朝王安石变法——第一类 B、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类 C、明朝张居正改革——第二类 D、宋初强化统治的措施——第三类 -
16、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在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仅仅40年不到的时间内就超过了传统的毛纺织业。毛纺织业作为英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16—18 世纪期间支持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为以后棉纺织工业的兴起以及国家工业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从18 世纪开始,棉纺织业凭借其自身易于接受新技术、使用新机器等特点不断地快速发展起来,在英国政府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推动着英国产业结构从农业国转变成为以工业和贸易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并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号角,使其在世界上率先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独揽世界经济霸权。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无论是官营的华盛纺织总厂、湖北织布局、上海织布局等,还是私营的裕源纱厂、公益纱厂、业勤纱厂等,所用设备无不从英、美等国进口。但是引进的机芯属于国外淘汰的旧机,部件破损,整体不配套,“每万锭纺机中,梳棉机之配合不足,以致梳棉功效不佳,影响成纱产品俱巨”。 虽然洋务派奏设广方言馆、新式学堂,遣送幼童出洋留学,期望通过这一系列途径掌握西方核心技术,但属于中国自主的技术创新始终无法落地,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只能受制于人。
——摘编自方逸韬、杨德才《打开“技术黑箱”:技术进化视阈下近代中英棉纺织业的发展差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棉纺织业崛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困境,并结合所学,说明洋务派能否走出该困境。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家严耕望先生(1916—1996 年)在撰写《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时列出六条写作计划,如下表所示:
序号
计划内容
(1)
以汉、唐两典型为中心。
(2)
先秦略讲,注意政体演变与官制要点。
(3)
魏晋南北朝注重于由秦汉型蜕变为隋唐典型之过程。
(4)
两宋以下,不脱汉、唐两型,但亦各有特点:宋代注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组织原则——以下层分权之方式达成上层集权之目的。
(5)
明、清制度唯一特点:君主独裁专制,为本时代讲述中心,其他组织运用原则不脱汉、唐、宋之旧轨。
(6)
从政事看制度,不专着眼于死的规章。
任选表中的一条写作计划,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该计划发表看法,并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计划”序号,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9、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古代中国和现代美国都曾在构建国际秩序方面发挥过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观,主张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对外采用“怀柔远人”的方式来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天下的本意即指其政治意义,是基于地理空间基础上的延展,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谢桂娟《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但是,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集体安全也从来没有摆脱过惩罚德国的同盟的影子;“没有胜利者之和平”被视德国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情绪所掩盖;“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成为违反威尔逊初衷、摧毁现有帝国的工具,并且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严重内战的火苗。
——摘编自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天下观”的特征与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华夷天下观和威尔逊主义对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
20、1960年7月底,外国央行和私人部门持有的短期美元债务以及外国债权人持有美国政府的债券总额达到了 189.46 亿美元,超过了同期美国186.85 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总额。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崩溃风险 B、美国经济因滞胀而陷入危机 C、恢复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必要性 D、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被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