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6~17 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束手无策。世俗医学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等,有效防止了疫病的进一步传播,而传统宗教疗法祈祷、忏悔等几乎被抛弃。据此可知,西方疫病( )
    A、客观上冲击了宗教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促使西方国家民众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D、直接导致欧洲宗教运动兴起
  • 2、2015 年,中国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 年下降了 72.4%,全国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等级以上事故件数平均每年下降5%,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 10 年滚动值为 0.018(世界平均水平为0.24)。这说明该时期我国( )
    A、人工智能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 B、交通工具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 C、交通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D、交通运输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 3、唐朝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运河,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国家生命线。同时,陆路交通非常发达,有长安附近以及两京之间的驿道、驿馆,有通向全国道、州、县的 11条交通干道,还有道、州、县间横向连接的 6 条交通线。据此推断,唐朝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交通发展 B、交通建设为巩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C、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往来密切 D、经济因素是地缘政治格局变迁的重要动力
  • 4、据统计,1819 年苏格兰因刑事罪被捕的只有 89 件,1837 年已有 3 176 件,1842年增加到4 189件。19世纪中叶工人平均寿命仅为 22 岁,普遍低于农民阶级。19 世纪末,曼彻斯特市内有2 万人住在地下室里,占工人数的 12%。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英国( )
    A、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 B、城市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城市病”催生了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D、社会基层自治制度问题众多
  • 5、凌家滩文化中的城市大多沿河而建,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第二区域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高约一米的祭坛。这反映出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城市建设( )
    A、取决于部落的宗教信仰 B、凸显出权力中心特征 C、形成了浓厚的宗族观念 D、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
  • 6、下面是宋朝时期关于商贸交易行为的部分记载。这些商贸行为说明宋朝( )

    相关记载

    出处

    “且言城内外诸铺户,每户专凭行头于米市作价,径发米到各铺出粜,铺家约定日子支打米钱”

    吴自牧《梦粱录》

    “今后客盐入京,并于市易务中卖。本务依市价收买……愿立限赊请者听”

    《续资治通鉴长编》

    “商贾贩卖,例无现钱。若用现钱,则无利息。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除,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苏东坡全集》

    A、政府重视商业市场管理 B、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冲击 C、商业信用体系得到发展 D、商人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 7、2023年,中国多家企业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欧洲2023智慧能源展”,并与德国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达成了光伏产业中工业生产和安装领域的合作意向,这将为欧洲同中国联合突破能源利用关键技术提供巨大空间和平台。这表明( )
    A、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B、国家间经济竞争聚焦高科技领域 C、新形势下中西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D、国际合作利于推进全球能源转型
  • 8、右面是1700~1850年牛津、约克和伦敦工人工资水平波动图。这反映出英国( )

    A、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工 B、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生活水平 C、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D、工业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民众的消费转型
  • 9、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记载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 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 10、西晋时期,政府颁布占田令。据《晋书》记载:“诸侯王大国在近畿占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并制定了不同官品占田的具体数额:“官品第一至于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田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这些规定有利于( )
    A、削弱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B、推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促进自耕农经济的迅速发展 D、加速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流动
  • 11、20世纪末,西方国家在贫穷落后的城乡社区施行“社区企业家项目”,依靠与鼓励贫困社区所驻地的中小企业参与改造贫穷社区和“城中村”,其目的不只是解决废弃旧房的维修与重建问题,更重要的是以此为突破口,对贫民区进行综合治理。据此判断,该项目的实施( )
    A、弥补了政府对社区管理的不足 B、秉持着济贫互助的理念 C、使社区享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 D、意在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 12、唐朝《捕亡律》“知情藏匿罪人”条规定,藏匿罪犯的亲属因尊卑关系的不同而处罚不同,卑幼的隐匿行为,尊长虽知情纵容,但是仅论卑幼的罪名,而对于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则可以减刑甚至免罪。这一法律规定( )
    A、损坏了法律权威 B、确保了司法公平正义 C、彰显了儒家伦理 D、巩固了特权等级制度
  • 13、西方“两官分途”的核心是保持文官的“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文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对政党政治采取超然的态度,不与政党共进退;一旦进入文官队伍,文官的身份就得到法律保障,因此又叫“终身官员”和“永久雇员”等。据此推断,西方文官制度( )
    A、弥补了西方多党制的本质缺陷 B、顺应工业革命前改革官制需求 C、推动了政治与管理的相互结合 D、对国家治理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 14、汉武帝时期,内朝由大将军、尚书令、侍中或尚书令兼领尚书事主持集议;外朝由君主制诏,丞相御史因事遵旨召集廷臣议事。参加廷议的人,依讨论问题性质各有不同,但通常情况下由公卿、列侯、二千石(司隶校尉、三辅长官)、大夫、博士等人参加。汉武帝时期的这一制度设计( )
    A、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统治效能 B、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 C、有效提升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D、加强了中央官员的权力
  • 15、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世博会乃是大革命百年纪念的产物。从组织过程来看,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主、透明和公正的原则。然而,这届世博会却引起欧洲君主国政府的高度警惕,并采取了抵制措施。英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君主国纷纷表态,拒绝参展。但是欧洲君主国的游客在参观1889年世博会后,却不禁感叹:“有关法国堕落的所有说法都不准确;相反,法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胜任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不过,为了展示法兰西强大的殖民帝国形象,本次世博会建造了一个由400个土著人构成的殖民村落,这成为遭人诟病之处。

    ——摘编自乐启良《法国大革命百周年纪念和1889年世界博览会》

    在1889 年法国世博会召开前,有关“法国堕落”说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你又是否同意这一时期法国成为“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6、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以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撑、凝聚奋斗力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具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 年)

    材料二 相比较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先进、健康的文化。毛泽东基于探索与思考,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理论,如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新中国文化建设沿着这一正确方向前进,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在破旧立新上取得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夏春涛《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认识李鸿章。下表是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 年)奏报、上谕

    史料2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史料3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史料5

    《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

    《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 年出版

    史料7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 年出版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上表并结合李鸿章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对这些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判断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鸿章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 18、我国人才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以血统,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等。但是不容否认,除夏商周时期是以血缘为唯一标准外,其余的大部分时期,德才是文官选拔标准的主旋律。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独立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 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 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 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

    (1)、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文官选拔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我国现代人才建设的启示。
  • 19、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一方面,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另一方面,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 ~30%。这种现象是( )
    A、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发展的社会效果 C、二战后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斗争的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 20、有学者指出:“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落后、农业占主导、文盲占多数、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而濒于崩溃的俄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该学者描述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苏联模式的贯彻落实 B、新经济政策的顺利推行 C、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上一页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