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近代以来,欧洲各封建领主国家时常因王位、主权、领土、宗教等发生战争,“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17世纪中期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国相互承认领土的归属和君主的统治权,各个领主国家开始向近现代国家转型。这一变化是由于( )
    A、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近代外交制度确立 C、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D、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 2、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 3、仔细观察如图中的线路,并结合所学判断,该图是( )

    A、中国汉代丝绸之路图 B、阿拉伯商人活动示意图 C、郑和七下西洋航线图 D、新航路开辟航线示意图
  • 4、1978年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
    A、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 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5、1954年,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不再采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附庸国”“资本主义国家”等称呼,而是改用如表所示的称呼。

    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的新称呼

    项目

    新称呼

    新称呼的标准

    第一类

    “东方国家”“亚非国家”

    地理位置

    第二类

    “独立自主国”“半独立自主国”

    国家主权独立程度

    第三类

    “中间国家”“中立国家”“第三世界集团”

    同冷战中两大阵营的关系

    上述调整( )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构建了利于和平发展的外交话语 D、提升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 6、如图是宣统二年(1910年)商办湖北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息单。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洋务企业仍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D、晚清政府积极奖励兴办实业
  • 7、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写道:“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医士接踵而至,药材齐聚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西医受到国人普遍认可 B、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 C、东学西渐趋势日益加强 D、西医传入有时空差异性
  • 8、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原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清政府指令新疆地方官员会同理藩院予以妥善安置,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各地也纷纷捐献物品,接济土尔扈特牧民。清政府后来在土尔扈特安置地设立了四个盟,并任命了盟长。据此说明,土尔扈特部回归( )
    A、表明清朝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高效 B、反映了清政府民族政策的平等与团结 C、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标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
  • 9、鱼鳞图册是官府清丈全国土地时绘制的鱼鳞状的土地清册。明代洪武年间曾编绘过鱼鳞图册。万历年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重新编制鱼鳞图册,共绘制2142地块形状及四至、所有者姓名等内容。张居正此举意在( )
    A、提供赋税改革的依据 B、限制土地兼并的程度 C、确定土地产权的归属 D、弥补鱼鳞图册的不足
  • 10、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 )
    A、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 B、宋代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居于主导 C、宋代政府较唐代更加重视海外贸易 D、海外贸易税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源
  • 11、梳理、发掘历史的发展逻辑,能够为人们思考未来走向提供历史经验的支持。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会议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看到相互联系,就是说这种联系并不只是时间上的顺延和承续,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联系,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看到重大区别,主要是指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着很大差别,也包括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内外条件、实践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材料三 中国革命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纲领,这使我们的路径选择有了很大的理论空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还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但它的趋势是确定的,就是超越传统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实行共产党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和市场作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全面的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强制工业化,与之相适应……对外部世界基本封闭。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①、②处会议名称。选取其中一次会议,简要指出其召开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结合所学,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括的重大战略思想名称。
    (3)、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最低纲领”的时间。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运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史实,多角度说明中国是如何“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 12、中国古代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迁徙天下奸滑吏民于边

    魏晋南北朝

    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有九十万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诗句)

    一遇水旱,饥荒老弱者,转死沟壑,贫穷者流徙他乡

    ——整理自《史记》《汉书》和《魏晋南北朝史》等

    材料二 由于正德以后棉花的广泛种植,刺激了对蓝靛的需求,蓝靛的国内市场骤形扩大。而此时赣南山区社会形势的相对安宁,就吸引了大批流民前来植靛牟利。……到明后期,赣南已成为靛业的一个著名产区。“(赣州)城南人种蓝作淀(靛)……州人颇食其利”,产品远销西北省境。

    ——摘编自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

    (1)、根据材料一,从成因角度对表格中的历代人口流动进行分类。指出材料一中“北虏”引起的叛乱,并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赣州蓝靛种植繁盛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后期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说明压制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转型的主要因素。
  • 13、南宋僧人志磐所撰《佛祖统纪》中收录了刻本地图《汉西域诸国图》,学者推断此图主要是根据汉代地理志书绘制。该图东起黄河上游至兰州、河套一带,西至大秦西海(地中海),南抵石山(昆仑山),北到瀚海,绘注西域地名70余处,描绘了广义西域各国的位置和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南北两道。该图(    )

    A、是研究汉代对西域管辖的一手资料 B、是研究南宋活字印刷术的珍贵史料 C、直接佐证了汉代地理知识认知状况 D、需与汉代的地理志书互相考证使用
  • 14、古代文明受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影响,表现出多元特征。以对大河的态度为例,①____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诞生了著名的洪水传说。在他们眼里洪水之神尼诺塔并不慈善。但②____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因为尼罗河是一条温和的、可预测的大河。上述①②处应分别填入(    )
    A、①希腊人  ②埃及人 B、①苏美尔人  ②埃及人 C、①苏美尔人  ②印度人 D、①希腊人  ②印度人
  • 15、 《新全球通史》里提到“□□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促使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采取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里应填(    )
    A、狩猎 B、采集 C、畜牧 D、农业
  • 16、 以下是某部非虚构作品的目录摘编,结合目录可推测第十五章描写的是(    )

    第十五章

    文章要从西线做起

    隔而不围,围而不打

    风雪中矗立的枕木

    天下人提壶送酒欢迎你

    金汤桥

    坦克驶过东交民巷

     

    A、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 17、某一“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改善与苏联关系,谋求与中共接触,政治解决中共问题;政府实施改组,将主张对日节节妥协者逐渐排除出政府。次年的年度国防计划把对日抵抗列为最急迫问题。这一“事变”应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皖南事变
  • 18、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现存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这份誓词出自一位普通农民——贺页朵之手。在当时,把名字、地点留在入党誓词上冒着极大危险,一旦暴露有可能性命难保,甚至殃及全家。可他却毫不犹豫,体现了他对党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由此文物可推测贺页朵入党时处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9、《密勒氏评论报》是美国人在上海创办的英文报刊。1922年,该报展开主题为“中国当今十二伟人”的问卷调查。该报公示的“前12名”名单及得票情况如下:

    前12名

    排名

    姓名

    得票数

    1

    孙中山

    1315

    2

    冯玉祥

    1217

    3

    顾维钧

    1211

    4

    王宠惠

    1117

    5

    吴佩孚

    995

    6

    蔡元培

    969

    7

    王正廷

    925

    8

    张謇

    915

    9

    阎锡山

    724

    10

    余日章

    703

    11

    黎元洪

    671

    12

    胡适

    613

    下列有关投票结果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时人倾向于选择文武兼备的实力派人物 B、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并存局面 C、当时国民头脑仍被专制与愚昧牢牢束缚 D、结果与报纸的阅读群体有一定关联
  • 20、1906年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国家政体发生巨变 B、民族危机日益严峻 C、儒家伦理遭受冲击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上一页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