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实行,文官选拔范围不断地扩大和开放,并且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由此可见,隋唐科举制(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实现了公平竞争 C、加剧了阶层固化 D、完善了考试程序
-
2、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有利于中央集权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
3、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可说明当时(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胡言夷语成为主流 C、文化冲突空前加剧 D、汉文化走向了衰落
-
4、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D、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
5、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图所示,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B、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C、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D、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
6、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说,“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赏贤罚暴,勿有亲戚之所阿”。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
7、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蜀、夏两地(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
8、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世博会乃是大革命百年纪念的产物。从组织过程来看,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主、透明和公正的原则。然而,这届世博会却引起欧洲君主国政府的高度警惕,并采取了抵制措施。英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君主国纷纷表态,拒绝参展。但是欧洲君主国的游客在参观1889年世博会后,却不禁感叹:“有关法国堕落的所有说法都不准确;相反,法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胜任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不过,为了展示法兰西强大的殖民帝国形象,本次世博会建造了一个由400个土著人构成的殖民村落,这成为遭人诟病之处,
——摘编自乐启良《法国大革命百周年纪念和1889年世界博览会》
在1889年法国世博会召开前,有关“法国堕落”说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又是否同意这一时期法国成为“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古代都城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不仅受古代统治者的个人决策影响,还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其二,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都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三,古代都城的政治文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地理位置与政治权力集中。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选址于具有战略地位和交通优势的地方。二是城市布局与政治象征。古代都城的宫殿、祭祀场所、政府机构等建筑的布局往往注重统治者威望和政治秩序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的文化思想理念和社会制度。三是文化交流与知识输出。都城也是文化交流和知识输出的中心。
其四,古代都城的经济活动与宗教文化。都城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商人、手工工匠和农民等聚居,促进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催生出市场和工坊等。
——摘编自杜尚远《历史地理学视域下的古代都城文化探究》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观点的任意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照抄材料)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殖民时期古巴蔗糖产量情况表

——摘编自陈路星《浅述18—20世纪古巴糖业的发展与萧条》
材料二1898年古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实现了“没有主权的独立”。20世纪前20年古巴蔗糖业迅猛发展,蔗糖出口一度占古巴出口总值的80%以上,而且大部分蔗糖出口到美国,可以说蔗糖业俨然成为古巴的生命线。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未有所改善,相反“促成了普遍的贫困”。此外美国几家糖业公司不仅拥有众多糖厂,而且控制了古巴可耕地的70%。相反,古巴一些中小糖业主尤其是小糖厂相继破产,有的沦为其附庸。以至于有学者指出蔗糖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使古巴成为现代化国家,而是将古巴变成“假发展”国家。
——摘编自林震《1959年革命前古巴蔗糖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蔗糖产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巴被视为“假发展”国家的原因。 -
11、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以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撑、凝聚奋斗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具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二 相比较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先进健康的文化。毛泽东基于探索与思考,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理论,致力于发展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新中国文化建设沿着这一正确方向前进,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在破旧立新上取得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摘自夏春涛《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
12、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一方面,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另一方面,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这种现象是( )A、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C、二战后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斗争的结果 D、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发展的社会效果
-
13、有学者指出:“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落后、农业占主导、文盲占多数、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而濒于崩溃的俄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该学者描述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新经济政策的顺利推行 B、苏联模式的贯彻落实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
14、18世纪60年代,英国南方的工资水平高于北方,伦敦及周边地区经济优势明显;19世纪30年代,北部纺织业地区的总收入已经和伦敦齐平,西部老工业区的制造业急剧下降。由此可知( )A、工业革命对地区经济的冲击 B、北部地区战略位置优于伦敦 C、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工业布局 D、社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
15、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A、破坏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C、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
16、下图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最初状态,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B、交通落后使区域文明缺乏联系 C、山川大河阻隔了文明的交流 D、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 -
17、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议把“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的理念;此后,国家陆续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发展理念。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完善 B、改革开放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C、国家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18、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讨论草拟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时,董必武说:“苏联实行联邦制,所以组成了主席团,但中国没有这个事实,不必仿行此制”;谈到政务院的组织时,周恩来指出:“我们也不是要模仿苏联,一切还是由本身的需要出发。”二人意在强调( )A、中国的政治构建有别于苏联 B、要借鉴苏联的政治体制 C、政治体制建设需从国情出发 D、对苏联政治模式的反思
-
19、1938年2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以田汉、夏衍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进步电影人士号召“以集体的行动来服务抗战宣传”。这一事件( )A、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相配合 B、反映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是中国共产党三三制原则的体现 D、受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
20、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 )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 B、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