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A、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迎接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沿海城市大批人口向内地迁移,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开展 B、沿海人口的膨胀 C、城镇化战略实施 D、工业布局的调整
-
3、 宣传画具有内容紧跟时代主题、图像紧跟时代热点、形式彰显时代风采的特点。下面是1959年题为《实干苦干加巧干生产指标冲云端纺织女工志气大要把地球当线团》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争取更大的丰收》的两幅宣传画。这两幅作品意在( )A、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C、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付诸实践 D、表明女性成为生产的主要力量
-
4、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陕甘宁边区合作社数量从1942年的205个增长到1945年的690个,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人数从11万增长至26万。有的地区合作社发展成为包括消费、生产、运输、信贷等多种合作的综合性合作社。这一现象( )A、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 B、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D、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5、 李大钊先生1920年在家乡办女学聘请女教师时写家书道:“来信已阅悉,女教习已聘妥。翟女士年薪二百五十元,望大家设法筹款,不日就起程。川资二十元,由我捐出。知会会上诸公,赶快为女教习备一小院,以便教习偕他的丈夫同来,此事最方便。初办女学,难得如此。如何?”该家书体现了李大钊( )A、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初衷 B、热衷教育事业的情怀 C、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决心 D、解放基层妇女的热情
-
6、1905 年,江苏省昆山县自耕农占26%,半自耕农占16.6%,佃农占57.4%。1914年,自耕农下降到11.7%,半自耕农仍为16.6%,佃农上升到71.7%。这反映出( )A、孙中山民生主义在部分地区较好实施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20世纪初封建经济在当地仍继续发展 D、近代农村封建租佃关系大大削弱
-
7、 同治四年(1865年),清廷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并且给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允许移民“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安徽省也颁布了《开垦荒田章程》,宁国同皖南各县一样设“劝农局”,以垦荒政策吸引大批外地人移居。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中原地区经济落后
-
8、明朝后期以来,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如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儒家经典远播海外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
9、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反映出当时( )A、复古主义潮流泛滥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文人生活奢靡腐朽 D、江南地区经济繁荣
-
10、 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越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北方社会结构瓦解 B、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C、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D、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
11、 下图为845—865年文臣(主要是朝臣)在藩帅(以节度使、观察使为主)群体中所占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 B、中央仍具有较大影响力 C、唐后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深
-
12、 史料记载,唐朝旅游业兴盛,旅游不再是上层社会人士的特权,更多百姓也参与其中。士人漫游、宗教旅游、商务之旅、民间游娱等形式丰富多彩。这反映了唐朝( )A、农耕经济繁荣 B、户籍管理松散 C、市民文化兴起 D、阶层流动增强
-
13、 杜佑《通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洲永丰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材料说明( )A、我国古代储粮技术先进 B、炀帝贪得无厌强取豪夺 C、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充裕 D、隋末劳役繁重不惜民力
-
14、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材料旨在说明汉武帝( )A、重视农业生产 B、推行休养生息 C、打击商人贵族 D、注重经济平衡
-
15、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调整了经济结构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绸之路 D、推行了儒家思想
-
16、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的加剧 D、完备的国家形态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蚌埠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况
时 间
道路命名由来及举例
20 世纪
二三十年代
1929年,由蚌埠市政筹备处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要求达到交通、卫生、观瞻的完美地步。道路分四类:“路”(如大马路、二马路);“街”(如中山街);“里”(仁和里);“巷”(公义巷,公平巷)。
抗日战争期间
1938年,日军在蚌埠地区设南、东、西三个岗口,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南岗一路、南岗二路、南岗三路、南岗四路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1966 年9月,蚌埠市委更改蚌埠道路街巷名称。红旗路、东风路、跃进路、大寨路、红光路、长青路、向阳巷、解放路、大庆路等由此诞生。
改革开放至今
1981 年蚌埠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的道路、巷里、桥梁、居住地进行命名、更名。涂山路、朝阳路、青年街、长征路、国强路等177条路、街、巷、居民区进行了命名和更名。
——依据《蚌埠市志》等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医学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描述,是以具体的客观解剖形态为依据的。 或许是在古希腊医学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思想理论影响下,希波克拉底学派采用了四体液说:黏液、血液、黄胆和黑胆,它们是“宇宙四种元素或四根”,即火、空气、水和土在身体内的表现,每种体液对应着热、干、寒和湿四种基本属性。 他还强调治疗不仅包括食疗,而且包括洗浴和按摩,还有许多草药,包括催吐药和祛痰药。不过,希波克拉底最著名的可能是他的学派采用医誓。 医誓的主要内容是永远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医誓非常详细地明确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保密关系,它在历史上为医生赢得了很高的地位。
——摘编自彼得沃森《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 年,比利时人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兴起。1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使用显微镜等建立了病理解剖学。19世纪中 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倡导细胞病理学。19世纪下半叶法国巴斯德教授创立经典免疫学,在其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19世纪,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成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面对的问题。1860 年英国南丁格尔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摘编自林成滔《科学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西方医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医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 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 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 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
—摘编自赵明旸《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的国家安全思想逐步发生嬗变。 近代开明士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欲救亡图存必须先了解并学习西方。 同时,有识之士对发展的认识逐渐超越了传统“以农为本”思想的局面,注意吸收西方商业文明的成功经验。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曾指出:“各国并兼,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19世纪中后期,在新疆阿古伯“政权”作乱及日本入侵台湾的陆海紧张局势之下,出现“海防”与“塞防”之辩。 以左 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各陈利害,清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建议。
——摘编自王熙《四个维度看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嬗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分析安全威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重大决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提出了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
——摘编自曹峻《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相比,近代国家安全观有哪些变化。 【答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及意义。 -
20、1981 ~2010 年,美国中产阶级在这30 年中收入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美国民间机构统计,2010年美国中产阶级的平均年收入较 2000 年下降了7%;但也有调查显示,美国中产阶级在这30年间,仍然感到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出现这一反差的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得到解决 B、世界货币体系受到美国控制 C、科技进步降低了生活的成本 D、美国政府扩大福利制度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