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中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 B、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
  • 2、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意在宣传托古改制 B、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C、推动文学革命兴起 D、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 3、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
    A、清朝统治根基的动摇 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 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 4、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中使用的“盛世”一词,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 )
    A、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B、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 C、康乾盛世的实至名归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 5、《明史》载,“太祖制,内臣(宦官)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这一变化( )
    A、体现了皇权受到宦官的制约 B、有利于宫廷文化水平的提升 C、导致了厂卫特务制度的形成 D、是中枢政治运作变革的产物
  • 6、下图是反映元朝某一政策的漫画。元朝的这一政策( )

    A、具有强烈的民族压迫色彩 B、阻断了社会各阶层流动 C、基本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 7、下表是宋神宗元丰时期青苗法的执行情况。从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的变化反映了( )

    A、北宋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 B、民众的经济负担加重 C、青苗法执行尺度逐渐放松 D、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 8、唐代科举出身且家境贫寒的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 )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 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 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 9、前赵皇帝刘曜曾在长安修建宗庙、宫殿,兴办太学和小学,努力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北魏孝文帝时期颁布的均田制,大力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前秦统治者苻坚重用汉族士大夫王猛,在其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采纳和实施中国传统的国家礼仪”。这些做法( )
    A、利于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B、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隔阂 C、旨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势
  • 10、右图所示为出土于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里程简”(局部),通简从上至下分四栏,每栏从右至左分四行(列)抄写,计17行,地县驿置名20个,记载了从长安出发到河西张掖郡氐池县的通行地县驿置名称以及各地之间的具体里程。该文物可用于研究汉代(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丝绸之路路线 C、“推恩令”的颁布 D、郡国并行制度
  • 11、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商人遇到战争、耕作甚至刮风下雨等都要用龟甲或兽骨向崇拜对象进行占卜,“贞人”就是负责占卜和记录甲骨卜辞的官员。这说明( )
    A、商朝战争频繁与社会动荡 B、鬼神崇拜在商朝普遍盛行 C、早期国家神权与王权结合 D、商朝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榆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以茶纳贡与周武王。

    史料二  《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史料三  茶马古道遗迹

          

    图4 思茅段               图5 剑川段           图6 贵州段

    材料二

    唐代,茶大规模传入朝鲜、日本,留唐僧人、学生及遣唐使不但知茶、饮茶、爱茶,还把茶籽带回国内种植。

    自16世纪起,经由来华传教士、水手、使臣、商人不断将茶叶知识、饮茶风俗、茶叶饮料、茶树茶籽传回欧洲。

    17世纪中叶,美洲殖民地荷属新阿姆斯特丹人最早饮茶。

    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在印度发展茶业,之后,又在非洲的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地发展茶业。

    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上了茶树,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茶叶生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陶德臣《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茶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茶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治国模式,此后每一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总是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官学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汉代学校教育实行“分经授诸生”,汉武帝时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经学开始形成,学派逐渐繁荣。

    材料二

    唐代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等,且四门学准许“庶人之俊异者”入学。唐宋以后,不仅汉族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传承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中华文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此格外重视,并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面制定了颇为周详的规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以来古代学校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的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到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此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官僚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标准有哪些发展?从封建政府的视角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 16、下表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有关“中国观”的观点。据此归纳最为贴切的主题是( )

    观点一

    辽金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使“中国”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南

    观点二

    辽金王朝以“中国”自居则使“中国之民”不再仅代指汉族,也包括在辽金两朝生活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观点三

    “中国”一词不再是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而是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A、国家统一  民族共生 B、多元一体  国家认同 C、实现汉化  民族交融 D、共处华夏  友好和平
  • 17、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D、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18、有学者将魏晋时期的士人群体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类型

    特点及代表人物

    第一种类型

    顿悟世事之变,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坐享利禄。如王戎

    第二种类型

    恪守儒家传统,虽然政治环境在变,但从表面看他们的思想不变。如傅玄

    第三种类型

    执着于传统伦理道德,固执地秉承儒家的纲常名教,陷入与政治现实的严重对立,他们走向老庄,兼摄儒道。如阮籍和嵇康

    第四种类型

    原本是儒士,因不满政治现实从官场上淡出,隐居田园不再入仕。如陶潜

    第五种类型

    身兼儒道,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淡泊名利,看重生命并修行道术,成为道士。如葛洪

    A、士人阶层分化及政治心态的多元 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C、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导致社会动荡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朝认为北朝的民族政权是非正统的,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书,认为正统乃属北方,北魏地处中原,是真正的正统文化所在地,而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C、传统的华夷观发生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阻断
  • 20、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 )
    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 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上一页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