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13年,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的新思路,这使我国外交主基调由此前的“韬光养晦”调整为“奋发有为”。这一调整( )
    A、使周边外交成外交中心 B、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宗旨 C、反映了外交自信的增强 D、推动了世界反霸权斗争
  • 2、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建设者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推动政府放权,减少办事成本;注重人才开发和培养;形成高效科学的管理方式;等等。这些做法( )
    A、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D、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经济观念
  • 3、1937年9月25日,漫画家蔡若虹发表了漫画《我们没有了家》。这一作品( )
    A、展现了敌后军民的团结 B、提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4、表1为 1912—19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总值比较表(单位:两)。 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表1

    年份

    外货进口总值

    国货出口总值

    1912    

    47 309 7031    

    370 520 403     

    1913

    570162 577

    403 305 546

    1914

    557 109 048

    345 280 874

    1915

    454 475 719

    418 861 164

    1916

    516.406 665

    481 797 366

    A、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持续减少 B、中国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中国工业化的社会环境有所改观 D、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趋于增强
  • 5、1895 年4月底,《申报》刊文“谋富谋强议战议守,朝野上下,费尽数十年之心血,耗尽数亿万之赀财,及(中日)两国交绥,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无所用……苟非振刷精神,一洗旧习,恐再阅数十百载,亦不能收富强之效,得战守之功矣”。该文旨在( )
    A、反思洋务运动的举措 B、强调师夷长技的必要 C、宣扬反清革命的思想 D、拥护维新变法的诏令
  • 6、李贽认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强,而令秦成帝业,虽能杀其身,而终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认为他功业卓著,是英杰宰相。这体现出李贽( )
    A、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对个性自由的渴求 D、否定了儒学价值观
  • 7、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的农具约有 105 种,如筒车(灌溉工具,见图1)、秧马(插秧和拔秧工具,见图2)等。这两种农具的使用( )

    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B、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C、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 D、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 8、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居士(在家修持佛法的佛教徒)和佛门信徒普遍把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等同相看,混为一体。 “(佛教)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这表明当时( )
    A、佛教扩大社会影响 B、佛教植根于儒学 C、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D、佛教完成本土化
  • 9、两汉时期,郡守避籍制度使外籍郡守在所任职的郡中毫无社会根基,只得辟召本郡人士为属吏,由此出现了“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和颍川郡“世为乡里著姓”的韩棱担任郡功曹等普遍现象。这一现象说明( )
    A、郡县属吏的晋升途径较为单一 B、豪族的势力逐渐渗透地方政权 C、地方离心力容易导致军阀割据 D、国家选拔人才更注重基层经验
  • 10、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神树、人首鸟身像、纵目面具等文物,明显有着不符合中原文明的历史气息,反倒和神秘的古埃及文明关联密切。而龙的崇拜、铜铃(青铜编钟的前身)、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文物发现,则显露出许多中原文化基因的“蛛丝马迹”。这反映出( )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密切 C、古蜀国发展深受外部影响 D、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创造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我们只需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摘编自毛泽东《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1928年10月5日)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鲜明,史论结合,逻针清晰。)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区借助较早解放以及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占有突出的经济地位。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地区不仅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以资源开发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并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全国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后的东北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其经济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对减缓。1978年至2017年,东北三省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9.1%,而同期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5%。到2017年,东北经济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降到6.7%,这表明东北地区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摘编自乔榛、路兴隆《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的组织路线。

    ——摘编自段炼《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东北振兴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逐渐失去发展优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现东北振兴的历史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新变法开始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报刊,并提出鼓励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政策。维新派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这种文体半白半文,平实易懂,笔锋感情色彩浓郁,出现了一些既有时效性,又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尽量贴近读者的阅读。维新派的报刊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开展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翟小纯《从中国新闻报刊史看其时代特征》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废止了前清新闻旧法令--《大清报律》,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辛亥革命进行时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刻在其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至近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一摘编自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办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期报刊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凉官员祠部郎中史暠对曰:“今取士拔才,必先弓马,文章学艺为无用之条,非所以来远人,垂不朽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宜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训胄子。”利鹿孤善之。

    --摘编自《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知》

    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缙绅之清律,人伦之明镜,从尔以来,遵用无改。先帝创临天下,黄纸再定,至于选举,铨为首格。

    -摘编自《晋书·石季龙载记》

    东晋太兴二年(319年),勒伪称赵王……依春秋列国、汉初侯王每世称元,改称赵王元年。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宫。

    ---摘编自《晋书·石勒载记》

    材料二

    唐太宗对那些已被打败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贵族及平民,放弃了一味残酷镇压掠夺财货,使之沦为奴婢的传统民族压迫方式。他做出了超越前人的业绩,能够以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各族,加以安置。唐太宗也从隋亡的历史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建立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具体办法是以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在本国内有自主权,对唐有朝贡及出兵助战的义务,谓之“羁縻州”,又在其间设了都护府,成为边庭与唐中间的纽带,代表唐行使主权,管理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这样既不失之控制,又有一些“自治”的权力。唐政权与北部少数民族政权间开辟了“参天可汗道”,这条大驿道的开通,无疑为各族带来了大大的便利,极大裨益于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摘编自高守成《试析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 15、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粤港澳三地迈出融合发展的坚实步伐,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将成为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这些措施的实践( )
    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B、得益于“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C、践行了基层民主自治 D、有助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 16、1981年6月,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其中第四条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在农业上要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管理水平的实际出发,建立中国独具一格的农村合作经济体制”。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因地制宜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全国推广 C、农民生活水平已有了显著改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 17、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们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崇尚劳动、奋发图强 B、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改革创新、无私奉献
  • 18、在解放战争中,1948年的“翻身”,对农民来说,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意味着破除迷信;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促进男女平等;更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这一“翻身”( )
    A、表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 B、直接推动国共力量发生逆转 C、延缓了国共全面内战的爆发 D、有利于农村社会环境的变革
  • 19、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 B、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C、奉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D、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 20、陈独秀认为,五千年来,中国文化本质上是畸形的文化,既然民主和科学能把西方引到高度发达的社会,那么也一定能帮助中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他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主张以科学改造中国社会。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旨在( )
    A、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B、推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C、推动中国文化复兴 D、启迪民众思想以改造社会
上一页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