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的权力分割(    )
    A、解决了宰相擅权问题 B、削弱了中央集权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影响了行政效率
  • 2、 下面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属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及其简介。据此判断,该壁画( )

    敦煌壁画常会在一个画面中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壁画右下方是汉武帝与众臣来甘泉宫瞻仰“祭天金人”的场景;下方画面内容为汉武帝在群臣簇拥下,骑马送张骞前往西域,张骞手持芴板,在汉武帝面前跪拜辞别;左边介绍张骞一行前往西域的情况:一位僧人模样的人在前引路,两个持旌节的人紧随其后,其中之一为张骞。左下方展示出崇山峻岭掩映下的大夏国,张骞历尽险阻,最终抵达目的地。

    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 B、说明佛教在初唐传入西域 C、折射出唐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 D、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 3、 《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法(    )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B、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加剧土地买卖兼并 D、为均田制开始实施提供条件
  • 4、 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大运河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C、经济重心转到南方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 5、 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认为“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 6、 约4500年前,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出现龙山文化(如图所示),各地的龙山文化也有各自的地域特色,毕竟文化是不断融合的,不可能完全取代。这体现了(    )

    A、早期文明的特征 B、阶级国家的形成 C、国家大一统局面 D、战争使文化割裂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变。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材料三 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总之,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

    ——整理自【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密切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文化“转型”的原因,并写出黄宗羲“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市场经济初创阶段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90年代我国为推进“深度市场化”所做的努力。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利于中国商品开拓国外市场。1911—1919年,全国面粉业增至120多家,火柴、造纸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但好景不长,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摘编自焦雪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之研究》

    材料二 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对“投机资本”采取的反击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这位不久后被称为始皇帝的秦国君王,歼灭了战国六雄中最后一个残存的国家齐国,由此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宏业。中国史上诞生了首个大一统王朝。天下统一后,各种新制度、新政策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一夜间,一个拥有全新国家结构与特征的大一统国家拔地而起。

    ——(日)西嶋定生《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材料二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下,既重视“要在中央”,也强调因俗而治,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

    (1)、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政灭掉六国的策略。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朝为巩固大一统国家进行的制度建设。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概括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元朝边疆管理的趋向。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元朝是如何在地方治理上体现“灵活性”的。
  • 10、 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963——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超过了“一五”期间的速度。这种发展有可能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 11、 1942年初,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全世界各个战线一片阴霾之际,中国却给我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这个“带来黎明曙光”的战役发生于图中的( )

    A、 B、 C、 D、
  • 12、 明代坊刻遍地开花,各地书坊均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尤其是金陵、建阳两地汇集了以刊行通俗文学类书籍而闻名天下的许多书坊,如刊行戏曲剧本的金陵唐氏富春堂,刊行通俗小说的建阳余氏三台馆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世俗文学发展 B、印刷技术进步降低刊印成本 C、陆王心学盛行学界尊崇个性自由 D、西学东渐促使传统文化嬗变
  • 13、 唐代著名僧人释道宣(596-667)在其著作《广弘明集》卷十四中强调,“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释道宣此举( )
    A、意在实现“三教合归儒” B、对佛教进行本土化改造 C、彰显唐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D、折射儒学统治地位丧失
  • 14、 九品中正制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其选举标准初期以德才为主兼顾家世,后来逐渐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关于九品中正制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彻底摈弃汉代察举制的重大制度创新

    ②选举标准的变化和士族兴起密切相关

    ③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其背景是人口流移使乡里清议失去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5、 时代热词是每一时代特有主题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大报刊中的热词最有可能出现在2012—2022年的是( )
    A、赶英超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市场经济九二共识港澳回归 C、加入世贸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 16、 1985年邓小平会见外宾时提到:“经济特区还是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总之,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开放过程中要小心谨慎。”下列属于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
    A、大连 B、海南 C、厦门 D、天津
  • 17、 1979年6月初,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向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汇报工作时,引用了当地农民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这首歌谣反映的制度( )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C、开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D、体现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 18、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一九五四》一书评论道:“1954年是中国人民政府威望增强的一年,更是共产主义世界和非共产主义世界一致认为中国是东亚大国和世界五强之一的一年。”下列选项中,能为这一论断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
    A、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万隆会议进展 C、实现中华民族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D、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 19、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上述材料可以论证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军事战略战术的正确 C、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D、人民武装力量的强大
  • 20、 如图的老照片讲述了西安事变和平落幕,蒋介石携夫人返回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来到机场迎接的画面。下列关于照片中所反映的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B、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爱国民主运动达到了高潮 D、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
上一页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