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近现代中国体育演进与发展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其兴办的学堂中开设体操课程,引进西方体育,如兵操、体操等。20世纪初,在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呼吁下,一场深刻影响国民身体改造和学校体育的军国民运动开启,它提倡尚武,并将国家作为身体效忠的唯一对象。一战期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该方案主要在于深化学校体育的战争准备功能,注重体操课、学校体育与“军事大要”的关系,并要求学校教育加强对粗衣淡食、忍寒耐暑习惯的养成和对历代武士功绩的宣传。

    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废弃“尚武”的教育宗旨,兵式体操也被排除在学校体育之外。1922年,教育部实施新的学制和课程标准,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的体育课对儿童的主体地位、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中小学的体育以田径、球类、游戏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完全剔除了兵式体操。

    ——摘编自颜亮《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更好的建设和保卫祖国,需要体育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和政府极力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运动要以人民为主体。按照党中央对体育工作的指示并结合对宪法规定的贯彻实施,中央政府和体育等部门为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群众体育制度绩效十分明显,据统计1957—1966年,全国范围内有4200多万人达到了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标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摘编自杨山山《建党百年群众体育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 2、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与反贫困思想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由国家力量所主导的荒政体制长期占据主体地位。19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清朝的国力进一步衰退,其救荒能力急剧下降。一方面,借助新兴事业和新生产力的支持,民间义赈活动的救灾能力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大批绅商界人士积极参与,形成了以上海绅商社会为中心,针对全国范围内重灾地区开展“民捐民办”的赈济方式。另一方面,西方对华赈灾活动逐渐兴起与发展。1906年,江苏北部遭受水灾,中西人士创设华洋义赈会,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救济行动。

    ——摘编自朱浒《从一尊到多元: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及其意义》

    材料二

    主张

    出处

    要求由雇主或者国家为受雇群体购买社会保险。

    《劳动法案大纲》(1922年)

    “没收土地后,凡无倚靠之老弱残废孤儿寡妇而不能从事劳动者,得由乡苏维埃维持其生活。”

    《中央通告第三十七号——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1928年)

    “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摘编自王昉、王晓博《多维认知与多元治理: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贫困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时期社会救济机制多元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贫困思想的认识。
  • 3、 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与权力分配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秦朝相比唐朝在地方治理方面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宋政府地方权力分配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 4、 77国集团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不是其成员,但一贯支持其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77国集团和中国”这一机制,加强与77国集团的合作,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商讨。这表明,当今中国注重( )
    A、推进建立休戚与共的中非关系 B、秉承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 C、扩大同发展中国家利益交汇点 D、构建均衡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 5、 下图是1950年的年画《女拖拉机手》。该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人民建设热情的高涨 C、农业机械化全面推广 D、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 6、 1948年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区和各级党委“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大批的培养、训练和提拔产业工人和职员干部,已成为目前全党性的迫切的中心任务之一。”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调整 B、工农联盟得到极大巩固 C、党的作风建设受到重视 D、解放战争赢得全国胜利
  • 7、 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掀起了西北考察热潮。一些知识分子沿河西走廊深入边疆,沿途考察地方社会、地理资源、风土人文等,多元化地呈现了边疆社会的全貌,如吴蔼宸《边城蒙难记》、李烛尘《西北历程》等。这些活动( )
    A、得益于测绘技术的发展 B、体现了时人的忧患意识 C、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 D、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建立
  • 8、 1914年创刊的《学生杂志》在出版之初主要以工艺技术知识的介绍为主;20世纪20年代前后,该杂志不定期增加了“科学新语”,并且与“科学”相关的文章更多侧重于对科学本质、科学精神及其类别进行思索。这一转变体现了( )
    A、社会思想启蒙的深入 B、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 C、北洋政府统治的瓦解 D、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 9、 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部劝办商会谕》、《商会章程附议》等法律,推动了各地商会的建立。到1911年,全国共有商务总会53所,商务分会787所。这些举措的实行( )
    A、构建起完整的经济法体系 B、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有效地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D、助推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
  • 10、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曾指出,“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因此主张“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则“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据此可知,洋务派( )
    A、重视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 C、尝试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D、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 11、 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滑达尔各国律例》,为数不多的几个条文涉及三个主题:国际贸易中的“禁例”与“违禁”、外国商人的法律地位以及战争的发动与决定权。林则徐的国际法翻译活动( )
    A、适应了反侵略斗争的需要 B、树立了晚清政府的国际视野 C、开启了法律近代化的进程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 12、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大概以橘、柚等果品为生,多至千树,贫家亦无不种。以蚕桑为务,地多植桑,生女未及笄,教以育蚕。……以商贾为生,土狭民稠,人生十七八,即挟赀出商”。由此可知,当时的太湖地区( )
    A、自由雇佣劳动模式的推广 B、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C、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生产生活与市场紧密关联
  • 13、 下表是忽必烈不同时期颁布的诏令。这些诏令的颁布( )

    时间

    内容

    1262年

    忽必烈两度下令“禁诸道戍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

    1263年

    “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1270年

    “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1274年

    “亦乞里带强取民租产、桑园、庐舍、坟墓,分为探马赤军牧地,诏还其民”。

    1280年

    “敕擅据江南逃亡民田者,罪之”。

    A、奠定了元朝统一的坚实基础 B、体现了立国之本的适时调整 C、推动了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适应了游牧经济发展的需要
  • 14、 据时人记载,泉州“蕃货、远物、珍宝、奇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所有印度船舶运载的香料及其他贵重货物咸集此港”。同一时期的广州比威尼斯大三倍,“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一个城的船多”。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15、 唐朝中后期,针对“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和“人户凋耗,版图空虚”的现象,唐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B、允许男子纳绢或布代役 C、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D、不干预土地的买卖典当
  • 16、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统治时期,学者的职能被限制在周朝的典籍上。到西汉末期,有超过三万名学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它成为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东汉时期,周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经典成为帝国大厦的皇冠。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B、官学教育的不断成熟 C、官吏选拔制度的调整 D、文化政策的兼收并蓄
  • 17、 商周到春秋时期,臣下不但可以对君称“汝”,还能称君为“尔”“乃”等。但战国以后,臣下对国君的称呼发展为君、王或君王,并且不敢直斥其身份,更多的使用敬称。这一变化反映出( )
    A、集权体制最终确立 B、宗法制度得以巩固 C、贵族政治持续发展 D、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 18、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夏王朝是否存在一直争议不断。考古学界在河南洛阳发现二里头遗址,包括宫殿遗址、作坊遗址等。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表明文献中有关夏文化的传说并非子虚乌有,且不少是可信的。据此可知( )
    A、文献记载须由考古发现来印证 B、历史研究注重史料的多源互证 C、多方史料互证还原了历史事实 D、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
  • 19、【民族危机与个人抉择】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自美洲来到英国,得知严复也因事住在伦敦,便特地前往拜访。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二 在开办面粉厂时,荣氏兄弟(指荣宗敬和荣德生)就认定要在市场需求最大的“吃、着两门”中投资兴业。1905年,在面粉厂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荣氏兄弟立即向棉纺织业进军,联络同乡资本家,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07年投产。

    ——摘自虞和平《荣氏兄弟》

    19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面对民族危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请以“民族危机与个人抉择”为主题,自拟标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20、【自行车与社会】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次年,即1915年,日本出口中国自行车总价值达到55687关平两,占全年总进口价值的59.70%,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老牌自行车工业强国英国是年占有35.73%,屈居第二。之后连续8年间,日产自行车都占据中国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特别要指出的是,此8年间有连续6年(1915—1920),日产自行车出口中国总价值占中国全年总进口价值,甚至超过了50%,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此时日本自行车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羽翼丰满,相对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业,优势虽然已经十分明显,但与欧美诸国自行车工业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战结束后,待欧美各国自行车工业恢复元气,重新大量输入中国市场之后,日产自行车的市场竞争优势则不再明显。

    ——摘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最早于1926年,由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1927年,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两大车行的国产自行车分别参加了上海中华国货展览会和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展出,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销路渐畅。

    ——摘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国自行车市场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自行车业发展的原因。
上一页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