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有人提出将邓小平讲话中“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修改成“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 B、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C、思想上拨乱反正仍然面临阻力 D、知识分子队伍思想先进
  • 2、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对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发表评价指出,“他仿效列宁‘工农民主专政’的说法,提出了与列宁主义颇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新政府应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府”。费正清所评价的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 3、民国五年,李大钊在《民彝》创刊号上说:“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李大钊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 B、李大钊主张君主立宪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D、五四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
  • 4、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一开始就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开展思想学术上的自由论争结合起来,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1917年1月,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网罗各派学者,容纳各家学说,允许师生自由争鸣,进一步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打破了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 )
    A、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B、和当时的群众性运动紧密结合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5、1867年在官员的奏折中提到前门外闹市贴了许多小字报,其中有“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孔门弟子,鬼谷先生”等语句,这些语句意在( )
    A、赞成外国公使进京 B、讽刺新式学校的开办 C、反对预备立宪 D、支持科举制的废除
  • 6、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是( )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的制度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7、在19世纪的最后一天,物理学家W•汤姆生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它美丽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其中一朵是同热辐射有关的问题。驱散这朵“乌云”的是( )
    A、万有引力定律 B、电磁感应理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 8、数学史专家钱宝踪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其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古代科技研究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B、古今科技研究推崇“适度”原则 C、数学理论研究是古代学者薄弱点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 9、雕版印刷究竟始于何时,是学术界一个争议的问题。据张秀民先生统计,曾出现过汉朝、东晋、六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七种说法。通过文字、实物材料的发现和考辩,目前“唐朝说”已为绝大多数学者接受。至于具体时间段,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如张秀民先生主张唐初贞观十年(636年)已有雕版印刷;宿白先生认为雕版印刷的开始“有可能在唐玄宗时代”;随后出版的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则又提出“雕版印刷产生于隋朝至唐初之际”。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雕版印刷始于何时”的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B、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并随研究的不断深入,“雕版印刷始于何时”有可能逐步弄清 C、历史事实的考辩,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D、历史叙述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研究结论可以有多种表述,但最终必成“一家之说”
  • 10、唐人描绘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有暴风骤雨,惊蛇走虺(bui)之势,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
    A、 B、 C、 D、
  • 11、“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知,卢梭( )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 D、试图调和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 12、改革后仍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残余的事件是( )
    A、英国宗教改革 B、加尔文宗教改革 C、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D、法国宗教战争
  • 13、达•芬奇在绘画中对人物外表和身体比例极为重视,他对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到部分和整体的比例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并要求画家熟悉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以达到比例的和谐。这反映( )
    A、绘画艺术推动人文精神发展 B、解剖学促进绘画的发展 C、达•芬奇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D、自然科学得到自由发展
  • 14、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名言( )
    A、关注人类道德 B、批评苏格拉底 C、否定神的意志 D、探究社会正义
  • 15、在探究事物的问题上,我国古代某学派主张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即“格物致知”。持这种看法的学派是( )
    A、法家 B、道家 C、陆王心学 D、程朱理学
  • 1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把孔子“仁学”解构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个依次递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战胜或消融其他学说,以至于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究其原因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得利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弘扬和政策导向 B、孔子将维护血缘等级制度转化为人的道德自觉 C、植根于人心深处最切近最亲密最本能最难摆脱的血缘观念 D、从温情脉脉的原始人道到成贤成圣、人格完善的主观努力
  • 17、王夫之说,“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材料中的论断旨在( )
    A、揭露君主专制的罪恶 B、阐述认识来源于实践 C、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D、论证心外无理的命题
  • 18、如图为2011~2015年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奖比例情况。这反映出( )
    A、国家推行的“希望工程”成效显著 B、高等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C、“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指导正确 D、新时期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 19、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韩非子认为“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故不务德而务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家并未关注德治 B、儒家依靠个人修养 C、国家治理方式不同 D、治国思想发生质变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早在中世纪,英国就形成了对地方采用司法主导管理的方式,连地方政府的名称都是用法院和法官这样的称谓,这意味着英国地方自治一开始就行进在法治轨道上,并构成了国家法治体系的重要一环。此外,早期的郡长是国王命官,后来的治安法官虽是民官,但每郡只有数十人,都是地方精英,普通民众还无权染指地方治理事务,只能充当被治理的对象。由国王委派郡长和由国王任命治安法官,也说明那时的地方政府还承担着一部分代表中央进行地方统治的功能。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地方自治:法治运行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地方治理的不同并简要说明其共同价值。
上一页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