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官员选拔与国家制度】
材料一 ……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式,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 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 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
2、【币制改革与政治经济】
材料一 武帝的开拓事业,论范围,论时间,都比秦始皇加倍,费用自然也加倍;光是元朔五、六年间对匈奴的两次胜利,“斩捕首虏”的酬赏就用去黄金二十余万斤。武帝又厉行水利建设,这又是财政上一大例外的支出。武帝最初的货币政策,是发行成本低而定价高的新币。以白鹿皮方尺为皮币,当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须用此作礼物。后来武帝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严禁各地方政府铸钱。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川蜀用铁钱,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交子之创始者,实为蜀中豪商。至天圣初,交子铺信用失坠,不能如数兑现,乃遭封闭。封闭后商业骤然凋敝,后特设国营交子务,由国家发行,流通区域限于川蜀。神宗熙宁间,交子发行已扩展于河东及陕西。至徽宗时,交子改名日“钱引”。因旧日所发行之交子价值日落(因西夏用兵,借川蜀交子以助边费,交子发行逾原定额二十倍,故价值大落),欲以新名救济之也,然未几钱引之,价亦日落(因滥发)。概北宋之纸币制,至徽宗时已大坏。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交子的特点及影响。 -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于1927年10月开始创建,1928年就铸造发行了“工字银元”(见下面左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1932年3月国家银行成立,不仅继续制造银元,又于1932年7月开始统一发行苏维埃纸币(见下面右图),据此可知( )A、中国共产党探索经济建设 B、苏维埃政府复制苏联经验 C、国民党军队“围剿”失败 D、革命根据地商品经济繁荣
-
4、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党员共有420人,到1927年4月党的五大召开,党员发展到57967人。到1926年5月,全国有组织的工人有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余人。截止到1927年3月底,农会组织遍及17省,有组织的农民达800万人。这表明( )A、党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农村地区 B、国民革命为党培养锻炼了人才 C、马克思主义主导国民革命发展 D、共产党已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
5、五四运动发生后,在全国爱国群众运动的巨大压力下,对巴黎和约的签字问题,北洋政府不肯作出拒签的明确指示,签字一事由代表团自行决定。六月二十八日,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这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彰显民众团结之威 B、体现工人阶级为主力军 C、最终取得彻底胜利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6、 1912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农民“有耕种之具不给者,公田由地方公款,私田由各田主设法资助,俟秋成后,计数取偿。”孙中山特别强调: “各有司当知此事为国计民生所系,务当实力体行,不得以虚文塞责,勉尽厥职,称此意焉。”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倡导兴农保农 B、鼓励开垦荒地 C、实施“平均地权” D、财政状况好转
-
7、民国初期不仅士大夫对于集会大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而且乡曲措大,市井鄙夫, 或则滥竽工会,或则侧身政党,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治团体出现300多个。这反映出 当时( )A、民主共和制度得到巩固 B、北洋政府独裁受到遏制 C、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D、国家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
8、 下表是梁启超、孙中山和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义和团运动明显具有( )
梁启超
“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1900年4月);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众强国”(1900年7、8 月间)
孙中山
为了“排除欧美的势力”,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 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以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陈独秀
“义和团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历过;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 命史之悲壮的序幕”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思想意识的落后性 C、行动组织的严密性 D、反抗侵略的爱国性 -
9、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李鸿章认为: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要开财源,莫如振兴商务。维新知识分子王韬和薛福成认为: “商富即国富”,要“恃商为国本”“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说明(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洋务官僚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C、先进士人思想观念转变 D、维新变法运动已经拉开序幕
-
10、下表为16世纪70—90年代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据此推知( )
时间
平均每年输入的白银/千克
1571—1575年
41048
1576—1580年
124050
1581—1585年
187591
1586—1590年
202453
1591—1595年
218506
A、朝贡贸易遭到政府摒弃 B、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起 C、政府财政危机得以解决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11、 思想家唐甄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他在《潜书》一书中说: “官多,则禄不得不薄;禄薄,则侵上而虐下,为盗臣,为民贼。故养 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务焉。”这一思想( )A、强调去冗官行善政 B、希望改革科举制度 C、明确提倡民主政治 D、主张政府高薪养廉
-
12、《太平寰宇记》所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县,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其中有十八县在今江西境内)。北宋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北地区约一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百三十万户。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A、全国大一统趋势不可避免 B、北方的政权建设趋于停滞 C、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南方政权更重视户籍管理
-
13、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庄园图》(见下图)画面上群山环抱,庄园里面有走廊、房间、坞壁。厩栅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景象。由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A、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采取多种经营策略 C、放松对外安全防范 D、产品以交换为目的
-
14、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北逐匈奴、建筑长城,南抚夷、越、修筑灵渠,并且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修长城阻止了匈奴的袭扰 B、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思想 C、修灵渠沟通了黄河和长江 D、移民屯戍有利于促进边地开发
-
15、 二里头遗址作为大型都邑遗址,遗存丰富,为了解夏朝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此,记者刘周岩在《寻找夏朝》中说: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由此可见( )A、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价值比较有限 B、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 C、考古必须与文献史料结合才有意义 D、出土文字比其它文物意义更大
-
16、 有学者说:“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该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华文化( )A、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 B、以各地的交流为基础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京的历史”研究
南京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某历史小组搜集并加以整理形成了以下三组资料。
第一组资料
自成周以来,河南之都惟长安与洛阳,或逾河而居邺者,非长久计也。自汉晋以来.
江南之都,惟有建业,或据上流而居江陵、武昌者,亦非长久计也。是故,定都之君,惟此 三都是定;议都之臣,亦惟此三都是议。
——(南宋)郑樵《通志》
自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移向江南,无论海运还是水运或者陆运,南京离几个粮食生产基地都很近,中国新兴的商业城市,比如杭州、苏州、湖州,离南京亦不远。对于 明朝来说,即便逃至草原的蒙古残余势力能够东山再起,隔着长江天险,也不会给帝国带 来太多的困扰。而女真崛起,顶多据江山之半,明朝也不会很快就有亡国之悲。
——孙晓飞《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繁盛与衰败》
第二组资料
第三组资料
(1)、上述三组资料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2)、若继续研究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在第二组史料中还需要补充哪些重要史事的资料。(3)、第三组史料从哪些角度拓宽了对“南京的历史”研究? -
18、 中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亦展示了中华文明魅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闲其旁大国 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 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 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三: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 一路”的合作倡议。该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 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 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结合所学概述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50年代中国在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的外交成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一带一路”外交贡献为例,分析说明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的推动者。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浮雕再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下图为其中六幅浮雕(局部)。
从以上浮雕再现的相关史实中选取任意一个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为它编写一段简介。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沈约《宋书》
材料二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三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