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隶书出现在秦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据此可知,隶书在秦代的出现( )A、受到“书同文”政策的影响 B、是基于政治形势和实用的需要 C、是基于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D、是文化专制政策的必然产物
-
2、相比前代,周代宗教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神”或“上帝”角色的转变方面,即由原来氏族部落专属神祗变为天下所有部落的神祗;在继承“君权神授,天命所归”的前提下提出了两个新的命题:其一是“天命靡常”,其二是获得天命的依据在于“德”。周代的这些做法( )A、使神权与王权分离 B、旨在维护天下共主合法性 C、体现家国一体理念 D、发扬了儒家为政以德思想
-
3、图1为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它与图2安徽阜南出土(属于商文化前中期)龙虎纹青铜尊高度相似,据此可知( )
图1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 图2 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
A、不同地区文化存在交流 B、三星堆文化由商人创造 C、巴蜀成为商人统治区域 D、礼乐制度得到广泛传播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思想,即在我国重工业仍有待发展的情况下,应先实现农业上的合作化,然后才能将大机器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合作化完成了,这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经济之间的大矛盾。”集体化道路打碎了过去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将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只能从农业发展上下功夫,使农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
——梁晨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辨析》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合作化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个体经济之间的矛盾”的,并请指出当时我国为实现农业合作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农村开始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并简要说明农村改革是如何取得突破的?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井冈山会师纪念碑
图二延安革命纪念馆
图三西柏坡纪念馆
材料二 第十四章人心向背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最终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军事局势迅猛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民众运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心的变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有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民主同盟坚决拒绝参加国民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动向,反映出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在政治态度上的进一步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突出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
6、 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和经略边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在中西双方的商贸活动中,西汉精美的丝织品、茶叶、漆器和铁器等,随着大批汉朝使臣和众多商人西行,源源不断地被带入了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西汉王朝正式打开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
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摘编自张连杰《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开拓疆域打开“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的史实,并概括西汉时期形成的对外海上航线。 -
7、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 )A、共商、共建、共享 B、多元、自主、平衡 C、交往、交流、交融 D、开放、包容、均衡
-
8、 下图是梅州某中学高一学生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总结的思维导图,空白处的内容应该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D、改革开放开启伟大转折
-
9、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意味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顺应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D、标志着国共两党就建立联合政府达成共识
-
10、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宣言》的发表表明(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11、 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土地革命时期标语,该标语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打倒列强
-
12、 五四运动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为文言文,之后转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五四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低俗毫无趣味,之后多为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新锐思想文化;同时很多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办报热潮之中。大众传媒的这些变化( )A、推动了当时工人运动广泛开展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D、使民主科学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
-
13、 下表中同一时期相关数据的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八国联军侵华 B、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C、军阀割据混战 D、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
14、 孙中山曾经说过: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为此,孙中山主张( )A、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民主政治 C、国共合作 开展北伐 D、平均地权 关注民生
-
15、 下表中报刊所发评论反映出近代以来(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B、职业观念已发生变化 C、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D、重农抑商思想的延续 -
16、 清末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证明“洋务清火汤”疗效不佳的主要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 B、戊戌变法的失败 C、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
17、 明朝中后期,西洋钟表随着天主教传入中国,到清朝前期,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城镇已经开始仿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作钟表的于工业行业。到19世纪60年代后,仲表已经在广大的中下层社会逐渐普及。这反映出当时( )A、等级观念已经崩溃 B、中西交流助推社会进步 C、城乡生活普遍西化 D、工业制造技术明显进步
-
18、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A、维护国家主权 B、扩大地方自治 C、强化三省职权 D、建立行省制度
-
19、 《明世宗实录》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御史屠仲律在《御倭五事疏》中说:“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明神宗实录》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从上述材料可推知( )A、明朝沿海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开放私人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 C、抗倭斗争稳定了沿海的形势 D、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
-
20、 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儿童观”( )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反映了宋代文化的进步 B、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C、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