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二战以后,英国率先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将社会福利领域的“国家照顾”模式变革为“社区照顾”模式,而且在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领域,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公共服务交由公司承担。这一变革( )
    A、使公共服务质量下降 B、是国家干预强化的表现 C、导致政府监管的缺失 D、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 2、下表是1870 年、1913 年英、法、美、德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表1),其中①是( )

    表1

    年份

    国家

    1870年

    10%

    13%

    8%

    22%

    1913 年

    8%

    13%

    11%

    15%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 3、下图是欧美近代以来部分大事件简表(图4)。根据表中信息设计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全球范围内建立 B、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之间相互作用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 D、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 4、下图是17 世纪欧洲某国际和约确认仪式,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与了该和约的起草(图3)。 它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确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新教各派内部达成了和解。下列符合该和约影响的是( )

    A、确定主权国家是国际法主体 B、开创通过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 D、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 5、英国兰卡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四世(1367—1413)在召开的9 次议会中,所提出的8次征税要求都获得了议会的允准。虽然在1406 年的“长期议会”上出现了争执,但国王以拖延会议会期的方法,最终迫使议会同意征税。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议会权力呈下降趋势 B、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C、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国王拥有较大的权力
  • 6、公元前5世纪中期,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 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
    A、直接民主导致城邦瓦解 B、内部矛盾扩大加剧社会阶层对立 C、权力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民主政治落实全凭公民个人意愿
  • 7、1943 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会议在真正平等、直接普遍的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下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的领导机构。根据选民的文化状况,投票采用“豆选法”。选民赞成哪位候选人就在他背后的碗里放入一粒豆子,最后选举结果取决于候选人得豆的多少。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促进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C、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D、巩固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
  • 8、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政党沦为君主专制工具 C、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已成熟 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 9、1903 年,清政府颁布《奖励商勋章程》规定:“制造火车、轮船、汽车能与外洋新式车、船相符者,造长桥在数十丈以上者,能出新法造电机者”,奖励一等商勋加二品顶戴。 “仿造西式物品畅销内地者”,奖励五等商勋加六品顶戴。这表明当时( )
    A、清政府调整工商业措施成效显著 B、官员选拔程序渐趋合理 C、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 D、洋务新政推动官制改革
  • 10、明朝嘉靖四十年起,对原来世代相袭无偿劳动的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清朝时最终废除了匠户制度。明朝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一概征银,清朝雍正时推行“摊丁入亩”,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这些变化( )
    A、推动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 B、强化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使赋税形式开始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 11、《宋会要》记载:“抚州民陈泰,以贩布起家。每岁辄出捐本钱,贷崇仁、乐安、金溪诸织户,达于吉(指吉州)之属邑,各有驵侩(经纪人)主其事。 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如是久矣。”据此可知,宋代( )
    A、出现较活跃的商业资本 B、手工工场雇佣关系发展迅速 C、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D、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已出现
  • 12、下图为《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图2),据图画内容可以推知( )

    A、政府改革加速少数民族汉化 B、经济发展推动饮食结构改变 C、社会动荡导致民众生活困苦 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迁
  • 13、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墓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图1)。 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当时唯一通行的文字 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 年 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重视纠正经济法规弊端 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成效显著
  • 14、春秋时,管仲回答齐桓公称霸举措时说:“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则)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
    A、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 B、一夫一妻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C、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D、统治阶层努力适应时代大变革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一个自视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国际社会也逐渐认可了中国的存在,如:1920年初,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有利形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顾维钧被推选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材料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面对的是共和国初建、美苏“冷战”激烈进行、新中国尚属孤立的复杂国际局面,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以及融入国际社会变得更加迫切,这是艰难局势造就的新中国外交使命……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使命变得更加明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定性了中国外交注重国内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的外交使命,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对这一使命最好的实践。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民族复兴于是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

    ——摘编自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体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外交使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晚清洋务运动所开启的,是一条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不归路,一旦开启,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就绝不会止于清末种种改良与改革举措所规定的界限之内。其“师夷之长技”的实质是经济变革,经济的变革、发展与其迟早必然引发的政治变革与维护清王朝统治之间的矛盾,对于清廷统治集团来说无疑是一道无解之题。所以,只有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方式使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清廷统治集团才被迫以接受“优待条件”而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但辛亥革命中存在诸多弱点,对旧制度的扫除并不彻底,传统守旧的政治势力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继续有待于新的时机与新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李学智《清末改良与辛亥革命后的建设:以宪法、国会为中心的考察》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起了一套官僚机构,负责管理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监察各方面的工作。地方上也设立各级行政机构,由中央委派有俸禄的官员管理。这一套官僚系统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它对全国的农业、工商业活动都要进行干预、督导;它负责全国道路交通的维持与管理;它对全国的人口、土地都要登记,逐级上报,以便为向百姓征收赋税提供根据;它征收全国的农业税、人口税、工商业交易税等维持皇室、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开支;它还自己经营庞大的农业、工商业以补充开支,它保持着庞大的军队,以保卫国家,进行扩张、维持社会治安;它还关注公众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以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但我们并不能像一些西方史学家那样认为古代中国的国家权力是压倒一切的,事实上,在国家机器之外,人民依旧有广大的活动空间,而国家管理职能的施行,也是在社会的组织基础上实现的。

    ——摘编自马克莲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政权是君主与世家郡望的协议体,其后由于贵族没落,君主不再归贵族群体所共有,君主不再通过贵族而直接面对全体臣民。科举普遍化,官吏的选用制度也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帝国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机构有哪些作用。
    (2)、材料二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变化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 18、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一五”计划,其中一项具体任务为“随着重工业的建设,相应地建设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建设为农业服务的新的中小型工业企业,以便适应城乡人民对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一任务( )
    A、有助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局 B、明确了以人民需要为计划的核心 C、可改善工业化建设中的经济结构 D、摆脱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束缚
  • 19、1948年7月15日,东北解放区大多数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后,在中共领导的东北行政委员会组织下,开始由县政府向农民颁发土地执照(如下图)。土地执照的颁发( )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保障了当地农民土地所有权 C、实现了土地公有制改革 D、保障了当地农民当家作主
  • 20、1942年,苏中地区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依靠群众掩护,组织袭击或伏击,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馄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积小胜为大胜,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这反映了( )
    A、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B、局部抗战的艰苦卓绝 C、敌后军民智勇杀敌 D、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上一页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