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 )
    A、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 B、缓解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C、使得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 D、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的到来
  • 2、 有学者研究“敦煌”得名考原。从史书遗留的河西民族的词汇分析,先后生活于敦煌一带月氏、乌孙、匈奴所操的语言皆为突厥语。突厥语tawuz一词意为“瓜”,敦煌自古以来产瓜,且长期被命名为瓜州。从大概率讲,“敦煌”之名亦应为突厥语。这说明( )
    A、遗址是历史考证的主要依据 B、敦煌郡是汉朝河西四郡之一 C、敦煌是汉朝民族交融的典例 D、音韵学是历史考证唯一方式
  • 3、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

    时间

    移民屯田

    史料来源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徒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汉书》卷六《武帝纪》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A、有利于推动丝绸之路的形成 B、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 C、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D、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
  • 4、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土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围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分封制度逐步瓦解 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些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反思。例如,有学者说:“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和情报战活动,中日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并未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日本学者中岛岭雄则称,鉴于中苏对立,日本未能迫使中国让步,田中政府的邦交正常化是落入中国圈套的“拙速外交”。客观地讲,上述国际政治学式的结论并非是客观、准确的历史性定位。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解决邦交正常化问题是中日两国领导人的高度政治智慧和果断行动,虽然也有遗留问题影响至今,但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后来主客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所致。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对华关系正常化决策过程再探讨》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日邦交正常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救亡歌曲不是因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从当时情况来看,抗日救亡歌曲确实是在校园内广泛传唱的。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摘编自梁爽《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是毛主席亲口讲过的话!那八年里(1937—1945年),汉奸傀儡政府多次发出文件……把《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三百多首抗日歌曲列为禁歌。……很多南京人拒绝唱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每当听到《松花江上》,沦陷区的人民就坚定了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的信心!

    ——摘编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具体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禽蛋向来为珍贵食材。鸭蛋因抗温性强,保质期比鸡蛋长,又可以在河湖大量养殖,集中贩卖,因此我国城市地区长期以食用鸭蛋为主。19世纪后期,洋商在汉口建立蛋厂,配合欧美以鸡蛋为主的饮食习惯,于铁路沿线村庄大量收购鸡蛋,然后利用机器制咸蛋品后销往海外,我国鸡蛋产量因此大增。这无意间扩大了城市的鸡蛋供给,城市饮食遂出现变化。期间,《申报》多次刊载关于鸡蛋营养价值的文章,称鸡蛋为“最佳食物”。在此现代化的论述下,鸭蛋逐渐退居二线。由于兴办蛋厂利益颇丰,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也纷纷效仿,到1919年时,华商蛋厂已达百家之多。在华商茂昌公司的联络下,1934年蛋厂已成立联合组织,该组织与英国粮食部签订合约,实际上垄断了中英之间的蛋品贸易。蛋品产业在二战之前即已高达中国出口排名的第二或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蛋品稳居龙头之位。

    ——摘编自张宁《从鸭蛋到鸡蛋——近代中国城市的禽蛋消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禽蛋消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蛋品行业发展的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 9、2003年,国务院决定在新组建的商务部下设置对外援助司统筹负责援外工作。2018年3月,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启动,新成立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负责援外工作。这一变化表明,当代中国(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致力扩大外交“朋友圈” C、自觉肩负大国使命担当 D、外交政策日益灵活务实
  • 10、2015年12月,由中国提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除巴西等新兴经济实体外,欧洲也掀起了“亚投行热”。这表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确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辉煌 C、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 D、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
  • 11、1972年,新中国于“重返”联合国后不久便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周恩来批示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办公室;次年,直属于国务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它们成为国家环保局(后改组为生态环境部)的前身。这一进程说明,新中国(   )
    A、积极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C、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发展 D、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
  • 12、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允许租佃关系的存在”,而且逐步推行“减租减息政策”。这些调整(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发展壮大了敌后根据地的力量 D、旨在应对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
  • 13、《时报》曾刊登过:“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 14、如图为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下面(   )

    A、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B、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政体 C、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 D、民国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 15、1912年的民国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第四条效仿日本选举法,规定:选民资格为“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者;二,有值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者”,但中国当时不存在所得税和营业税,所缴纳直接税的大多数是农民与地主,五百元不动产包含的田产、房产等是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这一规定( )
    A、表明日式民主难以促成我国政治近代化 B、造成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外部动力不足 C、反映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重重 D、说明当时制度设计与中国国情相脱离
  • 16、宋代《书林清话》记载:“宋刻经、子,开始使用纂图、互注、重言、重意等编辑出版方式,丰富了出版编辑语言,使得出版内容更加明晰,且在这一编校方法中,坊刻书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这说明当时(   )
    A、科举考试选拔范围扩大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C、刻书行业商业意识增强 D、活字印刷术日益普及化
  • 1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这说明当时(   )
    A、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 B、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 C、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 D、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 18、《乐记》是创作于西汉的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下列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儒家核心思想的传承 B、民族文化的认同性 C、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 D、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主要报刊概况

    报刊名

    发行地

    创办者身份

    报刊内容

    《万国公报》

    上海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综合性时政刊物

    《字林沪报》

    上海

    英国人F.H.巴尔福

    上海租借公告、新闻、广告

    《华北捷报》(《字林西报》)

    上海

    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

    英国快讯、商务情报、广告

    《申报》

    上海

    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

    商业性报纸,以外商广告为主

    《镜海丛报》

    澳门

    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费南迪(Francisco Fernandes)

    政治、经济、社会消息、革命党活动

    ——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等整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当清军俘虏和中国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伸冤。媒体的沉默和政府的懦弱无力,让西方世界感觉清政府对日本行为的认同。西方社会只能听到日本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西方舆论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三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刊,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清晰提出报社的工作主要有三项:第一,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形势与必要的斗争方法。 

    ——陈信凌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报刊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舆论战失败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红色中华》报有什么办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意义。
  • 20、考古成果和文献记录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尚书》《史记》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商的记录。近代以后疑古思潮兴起,古代文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商代历史被打上了问号。直到甲骨文的发现、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商史摆脱了被史家怀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内容大都为占卜辞,卜辞的内容十分广泛,透过它后人能窥得商代社会的全貌。近人王国维从甲骨卜辞中考证出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一致,实现了当世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二重印证。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二

    2016年对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的考古发掘圆满结束,其中出土了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还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画像。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材料三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通过深海考古调查,在南海西北陆坡发现两处明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主要是景德镇窑的产品,推测是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推测是从海外装载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华社《相约千米深蓝 探秘海丝遗珍》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分别说明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墓主人刘贺认可哪种思想?这可能与当时哪项政策相关?
    (3)、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意提取一个信息,简要说明它的历史研究价值。(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对其历史研究价值的说明要准确全面、言简意赅)
上一页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