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世纪60年代,英国南方的工资水平高于北方,伦敦及周边地区经济优势明显;19 世纪30年代,北部纺织业地区的总收入已经和伦敦齐平,西部老工业区的制造业急剧下降。由此可知( )A、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工业布局 B、北部地区战略位置优于伦敦 C、工业革命对地区经济的冲击 D、社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
2、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A、破坏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
3、下图所示的象钟是中世纪阿拉伯发明家加扎利撰写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介绍的一种装置。此装置上的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这反映了阿拉伯( )A、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B、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文化具有多元融合性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4、公元前8世纪左右地中海地区形成了一个文明交流共同体,下表为该地区经济状况。
地区
经济活动
大多数地区
以本地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
古希腊
本地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社会与经济基础,城邦的社会与政治力量的主体是自由农民
古代埃及
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远远高于商业活动。商业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取原料和一些贵重物品
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技术的发展较快 B、社会阶级分化的进程加快 C、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 D、区域文明交流的规模有限 -
5、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把农民挖得很苦;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地方一点机动权都没有。……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该报告( )A、反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 B、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C、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顺利实施 D、旨在揭露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
6、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告诫基层干部说:“土地改革的对象,只能是和必须是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剥削制度,不能侵犯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要侵犯地主富农所经营的工商业,特别注意不要侵犯没有剥削或者只有轻微剥削的中农、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和新式富农”。这些主张( )A、有助于军事目标达成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7、1938年2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以田汉、夏衍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进步电影人士号召“以集体的行动来服务抗战宣传”。这一事件( )A、反映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相配合 C、是中国共产党三三制原则的体现 D、受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
8、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 )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 B、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
-
9、下图为开平矿务局在1881—1899 年的原煤产量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该企业的兴办( )A、取得了“分洋商之利”效果 B、推动清廷自强目标的实现 C、实现了清政府“求富”理想 D、践行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
10、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查问)者,并论死”。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还在附近地区设立马政机构,专管马匹的孳牧,为军需战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成为明代作战的有力后备资源。明代政府的这些措施( )A、提高了军事动员的效率 B、推动了行政管理一体化 C、调整了全国的财税关系 D、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
-
11、下表所示为小王同学在探究学习宋朝历史时搜集的几段材料,据此可知,小王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A、宋朝政府抑商政策的强化 B、宋朝租佃经营关系的普遍 C、宋朝重农政策的社会影响 D、宋朝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12、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排演《圣寿乐》时,在舞蹈中巧妙地变换16次队形,变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这16 个字。在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欢送会庆典上,唐中宗令皇宫马球队与吐蕃使者进行马球比赛。据此可推知唐代( )A、宫廷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B、艺术体育具有一定政治性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与域外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
13、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同时射策者 800 余人,高第者24 人;孝庄帝时朝廷动荡不安,仍以考试选任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北朝的考试动辄数百、数千人,吏部任官除察举之外仍需考试。这有助于( )A、巩固国家统一 B、消弭民族隔阂 C、创新政治制度 D、提高军事实力
-
14、周公曾说“上帝关怀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的这些话,也被编入《左传》和《孟子》等书中。这说明( )A、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 B、儒家思想影响了西周的施政 C、周公的仁政思想影响深远 D、西周开始利用神权维护统治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产业巨变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巨大变化。世界贸易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增进了世界物质生产和贸易利益,其中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更可怕的是,自18世纪以来这种经济秩序至今仍存在,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诠释和粉饰下,变成了合理的、“先进”的,并被当作真理去推广。
——摘编自王晓明《世界贸易史》等
材料二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
——据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具体史实,从商品种类、交通运输、贸易格局中任选两个方面说说自己对18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对上海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圈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之洞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时间
事件
1887年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奏请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各一所。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学习外语、制造、轮船驾驶、攻战、枪炮等课程。
1896年
张之洞上呈《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提出“选派已通西文之学生出洋肄业”。
1898年
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力倡新学,提出他最早的一个近代学制的构想:“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
1902年
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上奏《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形成了湖北学制体系。
1903年
张之洞等奏拟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1905年
张之洞等官员联名奏请清政府立停科举,提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获准。
——摘编自苑书义《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张之洞教育活动”,自拟论题,进行评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乡村治理转型是渐进式的。唐朝开始推行“村”制度,将所有野外聚落统一名为“村”,并设置村正,“村”正式成为一级基层组织,“村”从自然聚落转变为行政区划。唐代村落中的乡族势力是乡村社会的领袖。唐前期乡村社会中具有文化和仕宦背景的群体以士族为主体,唐代后期,逐渐由以科举为背景的乡村知识分子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里组织与宗族组织两者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尽相同。在唐前期,乡里组织控制社会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唐代后期,乡里组织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有下降的趋势。以村落为背景的乡族势力亦在加强,此时的村落领袖一般为乡村富户,实力更强。
——摘编自胡瑜锴《唐代乡村治理转型初探》等
材料二 在宋代,县衙作为国家权力的末梢,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注重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监督,实施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保甲制成为中央控制基层社会最主要的工具,但基本停留在税收和治安两个关键领域,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体制内外的官员与士绅亦长期在乡里民间践行着恢复“三代圣王之治”的乡治格局的尝试。北宋吕大钧创办《吕氏乡约》,形成了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理性化的基层自治组织。之后逐渐德润乡里、化民成俗。
——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乡村治理转型”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19、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其中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客观上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全球化收益分配日益公平 D、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
20、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法”。对下表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立法时间
相关内容
1802年
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
1819年
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半;9-16岁工人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晨5时半做夜工
1825年
9-16岁工人周六工作时间最高不超过6小时
A、英国由此建立现代福利国家 B、英国避免了工人运动的发生 C、雇佣童工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D、立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