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神话是现实的折射。《荷马史诗》载,太阳神阿波罗与伊达斯王子为追求马尔皮萨公主展开角逐,请宙斯裁断。宙斯将选择权交给公主,她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王子。这则神话反映了古希腊(    )
    A、尊重女性,婚姻自由 B、崇拜神明,彰显人性 C、追求浪漫,崇尚爱情 D、奉行民主,人神平等
  • 2、 20世纪60年代,中国摄制了《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红色经典电影,至今深受观众喜爱。这批作品的涌现,体现的特定时代精神内涵是(    )
    A、继承英雄事业,弘扬革命传统 B、塑造先进模范,激励奋发图强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不畏强权,勇于担当
  • 3、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利用近现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以提高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将科学技术视为重要生产力 C、以科学技术服务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D、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国家中心工作
  • 4、 1942年,毛泽东指出: “目前根据地的情况已经要求我们褪去冬衣,穿起夏服,以便轻轻快快地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却还是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很不适于作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    )
    A、开展减租减息 B、推行“三三制” C、坚持游击战争 D、实施精兵简政
  • 5、 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 “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 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 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
  • 6、 1848年,徐继畬撰《瀛寰志略》。1866年,该书被同文馆选为教科书。十年后,郭嵩焘作为驻外使节前往欧洲,仍将《瀛寰志略》当作了解西方知识的重要参考资料。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对欧外交取得突破 B、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C、对世界的认知迟缓 D、西学研究已成潮流
  • 7、 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这说明(    )
    A、元朝以郊祀彰显正统 B、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 C、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 D、元朝用郊祀笼络人心
  • 8、 五代时期,君臣多论及汉唐的文治武功、盛世气象,并努力效仿其典章制度、嘉谟善政,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该现象表明(    )
    A、五代君臣推崇法古改制 B、五代君臣依靠历史经验施政 C、汉唐故事是大一统基石 D、汉唐故事利于强化君主权威
  • 9、 《隋书·经籍志》载,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对“借书于齐”解读正确的是(    )
    A、南北朝间文化交流加强 B、孝文帝的儒学修养深厚 C、北魏倾慕南朝萧齐玄学 D、文化融合奠定统一基础
  • 10、 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 11、 山西柿子滩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了鸵鸟蛋皮串珠和蚌壳饰品,鸵鸟蛋皮来自本地,蚌壳来自山东沿海。据此可知(    )

    ①柿子滩人萌生审美意识         ②当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

    ③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④柿子滩人进入文明阶段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下表是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特征的不同看法。

    王朝

    特征

    豪民社会;儒法国家

    律令社会;世界帝国

    科举社会;租佃社会

    市民社会;白银时代

    士绅社会;“大一统”王朝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表中王朝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自称“哲人”,贬斥、抨击哲人的人自视为“反哲人”。巴黎大主教曾发布训谕斥责卢梭,维护受到攻击的基督教;一些人在《审查周刊》等保守报刊上发表丑化哲人的文章,充当君主政体的“唱诗班”;还有一些人为争夺地位与荣耀而“选择阵营”,不断向哲人发起挑战。“反哲人”把哲人的“危害”总结为“既颠覆王座,也颠覆祭坛”,这是法国革命中“哲人阴谋论”的核心内容。

    “反哲人”花费大量精力刻画哲人的负面形象,但效果并不明显。启蒙运动时期189部含有哲人角色的戏剧“处处都涌现出对比鲜明、令人震动的哲人形象”。 “反哲人”构想的“哲人阴谋论”在启蒙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体系中并不新颖。虽然集“哲人阴谋论”之大成的《关于雅各宾主义历史的报告》曾轰动一时,但随着普遍的思维方式的改变,“阴谋论”很快被时代抛弃了。

    ——摘编自石芳《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反哲人”的群体构成及各自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哲人阴谋论”被时代抛弃的原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劳工神圣”思潮很快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中的“六三”大罢工及随之不断发动的罢工运动被视为“劳动运动的曙光”。五四知识分子将初步接受的“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阶级争斗”等概念,运用到对劳工界的社会调查中,以具体事例、详实数据呈现劳工的生存状况,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解释。

    ——摘编自熊秋良《“寻找无产者”:五四知识分子的一项社会调查》

    材料二 钱杏邨调查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后认为,车夫“每天就做那非人生活至‘力竭声嘶’也不能供养一家……只给那吃人不出血的资本家弄资产”。包惠僧调查武汉工人状况后提出,要使工人不受资本家的支配,第一,“非先有阶级底觉悟不可,要如何使佢(他)们发生阶级的觉悟?那么,惟有劳工教育四字”;第二,“要打破资本主义,就要阶级争斗,劳工必先有强固的团结”。

    ——据《劳动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意义。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虎丘染坊严重污染水源,苏州府会同长、元、吴三县,勒令其“将置备染作等物,迁移他处开张”。在城镇化进程中,污染日渐严重,水质变差,江南地区遂广凿水井,还有大量水夫从城外大河运水到城内售卖。在饮水卫生方面,江南居民惯用明矾沉淀水中浊物后饮用,煮沸饮水也是一直沿用的卫生饮水方法。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

    材料二 《上海乡土志》记载,“自通商以后,西人于租界中装设自来水管,导浦江之水而澄清之”。1902年,第一个国人自办的自来水厂在上海开始供水。随着新式凿井技术的传入,能开采深层地下水的机械自流井逐渐增多。民国时期,介绍与宣传水质知识、饮水改良方法的文章不断涌现,“卫生二字已经深入民间”。1927年,上海市公用局、卫生局审定试行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饮用水标准,对饮用水质进行了量化规定。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江南城市清洁用水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江南城市在清洁用水方面取得的进步并说明其影响。
  • 16、 20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提升了民众生活质量。但有学者提出,基因密码破译工程将导致生命的安全感消失;电子传媒的发达会导致世界各民族青少年文化品味趋同,破坏人类文化生态平衡。该观点反映了科技发展(    )
    A、缘于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 B、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C、需要协调好与人文的关系 D、推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 17、 1981年,美国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当时流行的说唱歌曲唱道,“教育不合理,通胀两位数,车站在罢工,不能搭车去工作”,“我试着不惊慌失措……我如何才能不破产”。该歌曲的出现表明(    )
    A、社会现实影响艺术创作 B、滞胀严重导致阶层对立 C、自由放任引发社会不满 D、思想解放引领社会风尚
  • 18、 1929年魏玛共和国外长斯特雷泽曼去世,留下300箱档案。为突出其“西方政策”的“辉煌成就”,他的秘书精选部分档案出版。有学者认为,“以此种选本为依据解释出来的斯特雷泽曼的外交政策、德苏关系之类‘历史’恐怕去‘真实’就很远了”,这是因为该选本(    )
    A、没有史料利用价值 B、史料需要辨别真伪 C、缺乏真实历史记录 D、史料信息不够完整
  • 19、 图1、图2分别是不同年份日本陆海军军工厂职工数、机械马力数对比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日本(    )

    A、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B、实施对外侵略扩张战略 C、实现了陆海军均衡发展 D、官僚寡头掌握实际权力
  • 20、 11-12世纪,伦敦多次参与英格兰王位纷争,先后获得城市管理权和司法权等。132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特许状,将内盗、外盗管辖权等多项特权赋予伦敦。15世纪,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这体现了英格兰(    )
    A、王室领地日益扩大 B、国王统治权逐步巩固 C、贵族势力日渐强大 D、城市自治权不断加强
上一页 987 988 989 990 9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