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2001年,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的;2010年,西安出土的初唐蒋少卿夫妇墓中随葬了27件陶俑,有26件陶俑穿着窄袖服装,有4件风帽俑更是外披窄袖曳地披袍,内衬窄袖齐脚长袍。这表明,唐代初期( )A、异域风俗已被普遍接受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 D、游牧部落间交流频繁
-
2、下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巢起义 B、边疆局势恶化 C、安史之乱 D、经济重心南移 -
3、隋朝初年,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由当社成员自己管理。义仓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粮食征收不存在强制,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量,交至义仓的粮食不属于赋税范围。由此可知,隋朝初年( )A、重视社会民生保障 B、人民赋税负担较轻 C、民间力量发展迅速 D、阶级矛盾实现缓和
-
4、下表所示为北周、隋、唐建立初期册封前代帝王的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家世门第等级 B、宣传儒家的纲常伦理 C、继承西周分封制度 D、减少政权更迭的动荡 -
5、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这些举措( )A、延续了礼乐制度的主体价值 B、得益于国家大一统局面重建 C、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深入推进 D、确立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
-
6、率先举起反晋大旗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也以“汉”为国号。此后建立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多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甚至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基本完成 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 C、民族政权征战频繁 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
7、在司马氏实现江山易帜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出现曹魏官僚集团成员起兵反抗的现象,因此,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司马氏父子此举旨在( )A、稳定统治秩序 B、阻止士族参政 C、延续曹魏制度 D、改革用人标准
-
8、诸葛亮治蜀期间,设司盐校尉专管盐业发展,使得成都“家有盐泉之井”;并发明了天然气煮盐。此外,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当时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国、魏国,成为军费的重要来源。这些现象说明蜀国( )A、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D、手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
9、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提出了中药“四气五味”说。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八纲”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现雏形。这反映出汉代( )A、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 B、医药理论取得了发展 C、医药学已经领先世界 D、大众健康得到了保障
-
10、东汉时期,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臧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后汉书》评价道:“时(建武中)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臻致积。”据此可知,东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地区(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重商主义开始兴起 C、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D、民族矛盾实现缓和
-
11、汉代,官员可以不经正常公文处理程序,直接向皇帝上报秘密奏章,奏章则由皇帝本人或皇帝所指定的人开阅处理,史称“上封事”。比如汉光武帝曾下讲,“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有司修职,务遵法度”。据此分析,“上封事”( )A、利于强化君主的集权统治 B、体现了严刑峻法治国理念 C、强化了对基层机构的控制 D、确保了政令的传达和效率
-
12、汉初的统治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的底层,并大都参加了秦未农民大起义,他们对秦朝的暴政有着切身的体会,希望从秦朝的速亡中得到教训。材料可用于解释汉初( )A、儒法合流的趋势 B、民本价值观的成熟 C、休养生息的政策 D、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
13、在汉代思想家刘安等人看来,秦的灭亡是由于秦王朝统治者们“积怨在于民”,奉行了一条“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的畸形的政治路线,最终使其彻底陷入“与民为仇”的“绝境”。据此可知,刘安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 )A、大兴土木,国库亏空 B、以史为帅,严刑酷法 C、穷奢极欲,矛盾激化 D、灾害频仍,百姓穷困
-
14、下表所示是部分学者关于项羽分封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项羽实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是( )
A、彻底推翻郡县制度 B、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C、自立为王强化统治 D、先秦分封制影响深远 -
15、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九卿指“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这一制度( )A、明确了中央机构分工 B、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 C、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 D、导致了分封体制瓦解
-
16、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学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提出各自的主张,后世将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 )A、推动法家成为主流思想 B、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C、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衰落 D、导致了礼乐制度的消亡
-
17、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该思想家最可能是(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
18、表1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史实。这些史实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行商坐贾成为商贸主体 B、商业贸易网络逐步形成 C、诸侯国君重视商业贸易 D、地域性商人群体己出现 -
19、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派大将秦开渡过辽水进击箕氏朝鲜(周封侯国),“取地二千里’’,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列国纷争不断加剧 B、郡县体制全而推广 C、诸侯强国开疆拓土 D、边疆地地区实现稳定
-
20、“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而且扩展了势力范围。但领土广袤,仪靠中央王朝难以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为此,西周(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B、实施了分封制 C、倡导华夏一统观念 D、削弱贵族特权